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10

  ..續本文上一頁道去了,就不是佛道了,所以如果終日只求福田,在世間裏面苦苦追求,「棲棲皇皇地追求」,那樣就于道相違,我們世間人,我剛講妄求嘛!虛妄追求,那每個人都「皇皇如喪家之犬」,就象章回小說裏面所講的,只是求那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這種的不是說五祖大師在教訓他的弟子這樣,古早就有這種出家人,現在更加流行,不但流行,又給他合理化,說這樣在行菩薩道,在世間裏面貪著,他說是在行菩薩道,你要會分別。出家人這樣,在家人更加普遍,更加的所謂「理直氣壯」呀!對嘛!所謂在家菩薩嘛。「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若是「自性若迷」,這個是倒裝句,「若迷自性」這樣也可以,你如果迷了你自己的自性,「迷」字是迷失的意思,你迷失掉你自己的自性,若如此,這世間的有漏之福,要怎麼能救得到你呢!救不到。「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我給你們講,我現在講這部經,我在作冒險,你們知道嗎?什麼冒險呢!我都直接講,都沒有顧忌,這樣就是這樣,所以都講實話啦!這是個大冒險,希望有緣就來結一個法緣。「汝等各去」你們大家都離開,「自看智慧」這個「看」是觀看,怎麼觀看?用自己的智慧眼來觀看,觀看自心的智慧、自心的菩提之性,然後「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你從這個「本心」、真如本心裏面的這個般若菩提的這個性,依照這個去作一首偈子來給我看,也就是自呈境界,看你修得怎樣。「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爲第六代祖」。你若是說已經悟到這個大意,「大意」是佛法大意,「佛法大意」這個「大意」不是簡單的意思,是說重要的所在,最重要的所在你若悟到,這樣我就把「衣法」、「衣」和「法」傳給你,所謂「衣缽傳人」哪!怎麼說衣缽傳人知道嗎?「衣」就是穿衣,對嗎?但是這個「衣」不是,是「袈裟」,「缽」就是吃飯的缽。怎麼傳法的時候傳給「衣」和「缽」呢?「衣」就是穿衣,對嗎?「缽」就是吃飯,那就是說引穿衣和吃飯這兩件事,這兩件事是世間人一定要做的,所以出家人也是要做的,出家人也要穿衣和吃飯,這代表什麼?這代表「生活方式」,所以「衣缽」就代表生活方式,但是也代表「法」,怎麼講呢?因爲「衣法」,這個衣的法,「衣」就是袈裟啦,袈裟法這個在戒律裏面、出家戒裏面很多,都是在規定衣要怎麼做、怎麼穿、怎麼受供養種種,怎麼割截等等。所以它那「衣」就是代表戒律,「缽」吃飯,這個也是戒律裏面的,但是因爲出家人一般就是說過中不食,對嗎!然後過中不食裏面等于說包括修行、禅定,所以「戒定」都包括在裏面,那所以付給你衣缽代表說「佛怎麼吃飯我就怎樣吃飯,佛怎樣穿衣服我就怎樣穿衣服,佛怎麼樣生活我就怎麼樣生活」,那「吃他的飯,穿他的衣服,吃佛的飯,穿佛的衣服」就如佛一般,所以學佛意義是這個意思,那你若把佛的衣缽傳給你,你就好象佛一樣、如佛一般。所以那個衣這裏講「衣法」,「法」就是以心傳心那個「法」,就是見性之法,若傳給你以後,你就作第六代祖師。「火急速去,不得遲滯」你們大家都快去,不可以遲慢。「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什麼叫「思量」啊!「思量」就是用第六意識,我們有八識,對嗎?會思量的作用就是第六意思,前五識是五根嘛,五根吸五塵變成五識,眼、耳、鼻、舌、身對嗎?那第六識就是意識,那第六意識它的作用就是分別,所以第六意識又代表等于是妄想的意思,妄想、分別,所以你們不要用第六意識去思量,你若用第六意識去思量「即不中用」,就沒效啦!簡單一句話就是說,這個你不能用頭腦去想的,你若用頭腦去想,你的頭會痛。在這兒我講一個小故事給你們聽,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大二或大叁的時候,大學生都會談戀愛,對嗎?我那時候沒有啦!正在進行而已,有一個同學他已經有女朋友,他是我很要好的一個同學,有一天他來我家,兩個人躺在床上,在那兒「開講」(聊天),那個大學生又是少年孩子,講、講、講都麼在講女孩子,講的時候他就引雜志上的句子,他講說「我看雜志講說,在測驗你愛不愛一個人,有好幾種方法」,有測驗卷那種的,說第一種啊講你是不是對他日思夜慕呢?因爲有時候你自己講,我已經愛上某人,自己都不覺得,甚至于不敢確定,對嗎?衆生愚癡就是這樣,糊裏糊塗的,愛都不知道自己在愛,甚至自己恨也不知道自己在恨,搞得糊裏糊塗,所以那個心理學家就很慈悲呀!就弄出這個測試卷說「如果你有如下現象,就表示你愛上某人了」,這樣,頭一個他講「你對某一個人是不是日思夜慕」,他講「白天想他,晚上也想他」,但是你「白天想他,晚上也想他」不一定是愛他的,所以愛還有更多條件的;第二條他就講「要是你去某個地方的時候,發現那個地方很美,你很快樂,你是不是想說這個時候他若能在身邊不知有多好」,那你若說有到這種感覺,那就更進一步證明說你是愛他的;再過來第叁個「你是不是認爲說他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不管他長得圓或扁,即使生得再醜,也覺得他很美」,情人眼裏出西施啦!就表示說你愛他,更進一步證明啦!那第四個就說「你若是有得到什麼好的東西,你都會想說那都要跟他分享」,若有這樣的現象就表示你愛他的,問題還有很多,最後一個他說「你是不是隨時都准備爲他作任何事情」。他就問我,「我對某人是不是有那個感覺嗎?」我那時候的回答我不講,因爲這事過去了,不要講。我們兩個當時不是躺在那兒嗎,我就返問說「你對那位粟小姐是不是這樣呢?」他說「耶!我想看看啦」,因爲他跟他交往已經差不多兩年了,他說「我想看看嘛」(考慮),我那時候或霍然起身說「啊!你別想了」,你一想那就沒有了,怎麼呢?你還要考慮啊,現在沒有狀況在前面,你已經要考慮了,等到有狀況的時候,那更加不可能,對嗎!所以我自早就有一點點的智慧(衆笑)。這樣他就問我「爲什麼不用考慮」?我說你沒愛他。譬如說若是你家在「火燒厝」(房子著火),你太太在裏面,你還要想說,嘿!我是不是要闖進去救她,你若那樣想時,你就不會闖進去了,對嗎?那要怎樣,所謂「奮不顧身」對嗎?我太太在裏面無論怎樣,我也要闖進去把她救出來,我會死也不要緊。那菩薩是什麼?菩薩是不要說那厝在火燒的時候,在裏面那一個不管是誰,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只要有人在裏面我就闖進去救他,這樣就是菩薩,你若想到是你老婆、親人等想救的人才去救,那就是凡夫。

  好!這是解釋「思量即不中用」,「你若要用想的,那就沒效了」,那等于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一樣,那你若是修到有到那個境界,出來的、所講出來的,就是那樣,不用修飾,也不用思考,那樣就是那樣,那就是禅宗所謂的「當下」。

  因爲現在佛法太昌盛,對嗎?大家都多少看一些林清玄之類的書,一些名詞都知道了,但是,是不是有了解這個字,你若用我剛才所解釋的故事,你去想,我知道「當下」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那也要配合這位五祖大師,所謂「思量即不中用」,就是不能用「頭腦」去想,也不是用「心」去想的,都不能夠想,這樣挖出來就對了,挖出來的那就對啦!若挖不出來的,那個就沒有了,所謂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這樣,好!繼續再說一點點,「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真見了佛性之人、見了真如本性的人「言下須見」,就是說你所講出的話,就應該會出現你所修的境界,其實我們的佛法真是利害,爲什麼利害?你所說出來的,就足一代表你修行的境界,那真奇怪。你若修儒家或是修道家、或是修基督教,不管你修什麼教,都不知道,默黝黝,縱使你說得口沬橫飛,也不知道你真的修得怎麼樣。但是佛法,你所講出來的,就代表你的境界,那若名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哪裏,一點都瞞不過,你若講講講講啊!就講騙人的啊!就寫兩個字在這兒(額頭),若講講講說「有修」,啊!就在這兒(額頭)(笑)。

  你們,就說一般初學者,現階段所觀的大概都是妄心,但是可以觀到妄心已經或是覺知妄心已經很不錯了,那所謂「覺知妄心」就是「妄時知妄」,要這樣,我們用白話說,就是說有自知之明,這就不簡單噢!你自心和妄的時候要知道有妄,而且要知道妄在何處,就是說這個妄法是什麼樣的妄法,要知道,但是我們一般都不知道,一般真的都不知道,這糊裏糊塗啊!譬如說最常見的就是兩個夫妻相罵的時候,他說「你怎麼會這樣講」,一個氣得要死,譬如說先生向老婆講些話(後),老婆跟先生「你怎麼會這麼講」,先生說,沒有,我哪有那個意思,我沒有那個意思,(老婆)又向老公說「明明你就這麼講,我才會生氣呀」!但是這個妻子生氣是事實嘛,對不對?而先生使這個妻子生氣也是事實嘛,對不對?但是先生自己沒有覺得啊,所以我們一般人都是這樣,常常這樣,講一句話給人氣得半死,自己也不知道,有時候對他講的時候,他也氣得半死,說「我就沒這個意思啊」!所以「惱人的時候不知惱人」,對嗎!所以那個心要很微細,要所謂「法華經」裏面「善分別一切法」,你這一句話講出去的時候,對方會怎麼想你就要知道。但是我們現在不是,咱們一般人都是講出去的話啊,我若想到那兒就說到那兒,就進出去啦!先進出去,他若生氣的時候再說,要吵就來吵吧!誰怕誰,對嗎?所以你講這話出去的時候,人家的感覺會怎樣,這都要考慮到,這變成有叁種人,一種人是「先知先覺」;一種人是後知後覺;另一種人是不知不覺。先知先覺的人是說,平一句說還沒有講出去的時候,就全部考慮好了,平個考慮不是說想半天哩!就這樣「霹雳」一刹那就知道,「這句話講出去有什麼效果」,先知先覺,呃!所以都不會講錯話,所以如來的「十八不共法」裏有一個「言無失」、「語業無失」、「一切語業無失」,一…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