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10

  ..续本文上一页道去了,就不是佛道了,所以如果终日只求福田,在世间里面苦苦追求,「栖栖皇皇地追求」,那样就于道相违,我们世间人,我刚讲妄求嘛!虚妄追求,那每个人都「皇皇如丧家之犬」,就象章回小说里面所讲的,只是求那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这种的不是说五祖大师在教训他的弟子这样,古早就有这种出家人,现在更加流行,不但流行,又给他合理化,说这样在行菩萨道,在世间里面贪着,他说是在行菩萨道,你要会分别。出家人这样,在家人更加普遍,更加的所谓「理直气壮」呀!对嘛!所谓在家菩萨嘛。「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若是「自性若迷」,这个是倒装句,「若迷自性」这样也可以,你如果迷了你自己的自性,「迷」字是迷失的意思,你迷失掉你自己的自性,若如此,这世间的有漏之福,要怎么能救得到你呢!救不到。「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我给你们讲,我现在讲这部经,我在作冒险,你们知道吗?什么冒险呢!我都直接讲,都没有顾忌,这样就是这样,所以都讲实话啦!这是个大冒险,希望有缘就来结一个法缘。「汝等各去」你们大家都离开,「自看智慧」这个「看」是观看,怎么观看?用自己的智慧眼来观看,观看自心的智慧、自心的菩提之性,然后「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你从这个「本心」、真如本心里面的这个般若菩提的这个性,依照这个去作一首偈子来给我看,也就是自呈境界,看你修得怎样。「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你若是说已经悟到这个大意,「大意」是佛法大意,「佛法大意」这个「大意」不是简单的意思,是说重要的所在,最重要的所在你若悟到,这样我就把「衣法」、「衣」和「法」传给你,所谓「衣钵传人」哪!怎么说衣钵传人知道吗?「衣」就是穿衣,对吗?但是这个「衣」不是,是「袈裟」,「钵」就是吃饭的钵。怎么传法的时候传给「衣」和「钵」呢?「衣」就是穿衣,对吗?「钵」就是吃饭,那就是说引穿衣和吃饭这两件事,这两件事是世间人一定要做的,所以出家人也是要做的,出家人也要穿衣和吃饭,这代表什么?这代表「生活方式」,所以「衣钵」就代表生活方式,但是也代表「法」,怎么讲呢?因为「衣法」,这个衣的法,「衣」就是袈裟啦,袈裟法这个在戒律里面、出家戒里面很多,都是在规定衣要怎么做、怎么穿、怎么受供养种种,怎么割截等等。所以它那「衣」就是代表戒律,「钵」吃饭,这个也是戒律里面的,但是因为出家人一般就是说过中不食,对吗!然后过中不食里面等于说包括修行、禅定,所以「戒定」都包括在里面,那所以付给你衣钵代表说「佛怎么吃饭我就怎样吃饭,佛怎样穿衣服我就怎样穿衣服,佛怎么样生活我就怎么样生活」,那「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吃佛的饭,穿佛的衣服」就如佛一般,所以学佛意义是这个意思,那你若把佛的衣钵传给你,你就好象佛一样、如佛一般。所以那个衣这里讲「衣法」,「法」就是以心传心那个「法」,就是见性之法,若传给你以后,你就作第六代祖师。「火急速去,不得迟滞」你们大家都快去,不可以迟慢。「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什么叫「思量」啊!「思量」就是用第六意识,我们有八识,对吗?会思量的作用就是第六意思,前五识是五根嘛,五根吸五尘变成五识,眼、耳、鼻、舌、身对吗?那第六识就是意识,那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所以第六意识又代表等于是妄想的意思,妄想、分别,所以你们不要用第六意识去思量,你若用第六意识去思量「即不中用」,就没效啦!简单一句话就是说,这个你不能用头脑去想的,你若用头脑去想,你的头会痛。在这儿我讲一个小故事给你们听,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大学生都会谈恋爱,对吗?我那时候没有啦!正在进行而已,有一个同学他已经有女朋友,他是我很要好的一个同学,有一天他来我家,两个人躺在床上,在那儿「开讲」(聊天),那个大学生又是少年孩子,讲、讲、讲都么在讲女孩子,讲的时候他就引杂志上的句子,他讲说「我看杂志讲说,在测验你爱不爱一个人,有好几种方法」,有测验卷那种的,说第一种啊讲你是不是对他日思夜慕呢?因为有时候你自己讲,我已经爱上某人,自己都不觉得,甚至于不敢确定,对吗?众生愚痴就是这样,糊里糊涂的,爱都不知道自己在爱,甚至自己恨也不知道自己在恨,搞得糊里糊涂,所以那个心理学家就很慈悲呀!就弄出这个测试卷说「如果你有如下现象,就表示你爱上某人了」,这样,头一个他讲「你对某一个人是不是日思夜慕」,他讲「白天想他,晚上也想他」,但是你「白天想他,晚上也想他」不一定是爱他的,所以爱还有更多条件的;第二条他就讲「要是你去某个地方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方很美,你很快乐,你是不是想说这个时候他若能在身边不知有多好」,那你若说有到这种感觉,那就更进一步证明说你是爱他的;再过来第三个「你是不是认为说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不管他长得圆或扁,即使生得再丑,也觉得他很美」,情人眼里出西施啦!就表示说你爱他,更进一步证明啦!那第四个就说「你若是有得到什么好的东西,你都会想说那都要跟他分享」,若有这样的现象就表示你爱他的,问题还有很多,最后一个他说「你是不是随时都准备为他作任何事情」。他就问我,「我对某人是不是有那个感觉吗?」我那时候的回答我不讲,因为这事过去了,不要讲。我们两个当时不是躺在那儿吗,我就返问说「你对那位粟小姐是不是这样呢?」他说「耶!我想看看啦」,因为他跟他交往已经差不多两年了,他说「我想看看嘛」(考虑),我那时候或霍然起身说「啊!你别想了」,你一想那就没有了,怎么呢?你还要考虑啊,现在没有状况在前面,你已经要考虑了,等到有状况的时候,那更加不可能,对吗!所以我自早就有一点点的智慧(众笑)。这样他就问我「为什么不用考虑」?我说你没爱他。譬如说若是你家在「火烧厝」(房子着火),你太太在里面,你还要想说,嘿!我是不是要闯进去救她,你若那样想时,你就不会闯进去了,对吗?那要怎样,所谓「奋不顾身」对吗?我太太在里面无论怎样,我也要闯进去把她救出来,我会死也不要紧。那菩萨是什么?菩萨是不要说那厝在火烧的时候,在里面那一个不管是谁,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有人在里面我就闯进去救他,这样就是菩萨,你若想到是你老婆、亲人等想救的人才去救,那就是凡夫。

  好!这是解释「思量即不中用」,「你若要用想的,那就没效了」,那等于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一样,那你若是修到有到那个境界,出来的、所讲出来的,就是那样,不用修饰,也不用思考,那样就是那样,那就是禅宗所谓的「当下」。

  因为现在佛法太昌盛,对吗?大家都多少看一些林清玄之类的书,一些名词都知道了,但是,是不是有了解这个字,你若用我刚才所解释的故事,你去想,我知道「当下」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也要配合这位五祖大师,所谓「思量即不中用」,就是不能用「头脑」去想,也不是用「心」去想的,都不能够想,这样挖出来就对了,挖出来的那就对啦!若挖不出来的,那个就没有了,所谓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这样,好!继续再说一点点,「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真见了佛性之人、见了真如本性的人「言下须见」,就是说你所讲出的话,就应该会出现你所修的境界,其实我们的佛法真是利害,为什么利害?你所说出来的,就足一代表你修行的境界,那真奇怪。你若修儒家或是修道家、或是修基督教,不管你修什么教,都不知道,默黝黝,纵使你说得口沬横飞,也不知道你真的修得怎么样。但是佛法,你所讲出来的,就代表你的境界,那若名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哪里,一点都瞞不过,你若讲讲讲讲啊!就讲骗人的啊!就写两个字在这儿(额头),若讲讲讲说「有修」,啊!就在这儿(额头)(笑)。

  你们,就说一般初学者,现阶段所观的大概都是妄心,但是可以观到妄心已经或是觉知妄心已经很不错了,那所谓「觉知妄心」就是「妄时知妄」,要这样,我们用白话说,就是说有自知之明,这就不简单噢!你自心和妄的时候要知道有妄,而且要知道妄在何处,就是说这个妄法是什么样的妄法,要知道,但是我们一般都不知道,一般真的都不知道,这糊里糊涂啊!譬如说最常见的就是两个夫妻相骂的时候,他说「你怎么会这样讲」,一个气得要死,譬如说先生向老婆讲些话(后),老婆跟先生「你怎么会这么讲」,先生说,没有,我哪有那个意思,我没有那个意思,(老婆)又向老公说「明明你就这么讲,我才会生气呀」!但是这个妻子生气是事实嘛,对不对?而先生使这个妻子生气也是事实嘛,对不对?但是先生自己没有觉得啊,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常常这样,讲一句话给人气得半死,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候对他讲的时候,他也气得半死,说「我就没这个意思啊」!所以「恼人的时候不知恼人」,对吗!所以那个心要很微细,要所谓「法华经」里面「善分别一切法」,你这一句话讲出去的时候,对方会怎么想你就要知道。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咱们一般人都是讲出去的话啊,我若想到那儿就说到那儿,就进出去啦!先进出去,他若生气的时候再说,要吵就来吵吧!谁怕谁,对吗?所以你讲这话出去的时候,人家的感觉会怎样,这都要考虑到,这变成有三种人,一种人是「先知先觉」;一种人是后知后觉;另一种人是不知不觉。先知先觉的人是说,平一句说还没有讲出去的时候,就全部考虑好了,平个考虑不是说想半天哩!就这样「霹雳」一刹那就知道,「这句话讲出去有什么效果」,先知先觉,呃!所以都不会讲错话,所以如来的「十八不共法」里有一个「言无失」、「语业无失」、「一切语业无失」,一…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