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没有失误就对,这是先知先觉的人;那「后知后觉的人」是怎么样的呢?他若是有时候有失误,讲出来的话去恼到人,被他恼到的人就会说「你怎么这样讲呢」!他会说「耶,我怎会这样说,啊!失礼、失礼」,对吗?这就是「后知后觉」,跟他说一下他就知道,他就承认。「不知不觉」的人就是说,「你怎么这样讲」,他就会说「没有啊,我不是这么讲的!」或者「我虽然这么讲,但我不是这个意思啊」!你若这么讲,就是这个意思,怎会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现在用佛法,去观察这个世间人,很有趣。
所以你要先善分别一切法,然后你在观的时候,就是先观自己的心。这个「观心」哪!你就要了解「唯识学」,我们人有「八识」对吗?这八识大概就是这样,「前六识」大概都在表面上的,那开始观到的,大概都是前六识的作为,然后渐渐深入的时候,再观到第七识。第七识是什么?是我执、我执的中心,所以就会看到自己执着的所在,若看到自己执着的所在,就较不会执着了。但是一般人比较没办法作到这一点,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在执着啊!顺便提到,佛说的一切法最重要的就是破执着,这是在讲这一部经我才讲的,这也可算是如来的秘密啊!今天「俗卖」(大减价)给你们,若有本钱的人「卖回去」,这很好用,都是为了破执着,这执着里面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执」。因为有我执,所以产生「法执」,那法执又更微细,知道吗!我执是「二乘人」破的,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小乘人破的,而法执是大菩萨破的,但是你不要说「我这是法执」,其实一般在学佛的人都是我执,不是法执啦!或是「我、法」两个都执,还谈不到破什么法执,但是要破法、破执啊!就要先见到自心的执着,那个自心的执着就象什么呢?有如我们的心哪!就象大白鲨,你知道吗?大白鲨那电影有看分配吗?大白鲨那嘴、那一嘴牙齿十分锐利,若被它咬到,就不会放掉了,对吗!我们那个心就和那大白鲨一样,若抓到东西就不放了,就不放、「坚固执着」,经里多么讲「坚固执着」噢!就一定不放了,死也不放,你如果讲他的话,它还要反咬你一口。所以先要看到,自心的这些虚妄相,因为见到自心虚妄相,虚妄相如果看到了,就放掉了,渐渐放掉。放掉虚妄,就没有虚妄,放掉虚妄,即无虚妄。如果是根器利的人,放掉虚妄,达到无虚妄,那就如经里面所说的「若梦醒时,即自无梦」,懂吗?若在作梦时,梦醒之后,就不再梦了,梦中是作梦,梦醒时就没有梦。如是,若「去妄」的时候,就没有虚妄,下一句是什么?下一句就是说,真如本性自然现前。所以在用功的过程中,还是要先观这个妄心,这个妄心的下面就潜藏着真心,这是一个方便说法,其实若是最究竟的说法是什么呢?是说「这个妄心的本体是真心」,这样听得懂吗?这「妄心怎么样做成的」呢?它的材料是什么?它的材料是「真心」,这很深了!这样我说个比喻,就像海的波浪,「海」无事它不会起波浪,什么事情会令它起波浪?就是有风的时候,它会起波浪,对吗!若是小风、微风、微微风,它就起小涟漪,对吗!如果是中等的风,它就起一点点小波,如果大风它就起大浪,甚至是三十层楼高那么的大浪,可以把几万吨的船都吞掉,对吗!这都是因为风的因缘。但是,不管它是涟漪或是小波,还是大浪、还是巨浪,它的成份都是什么?成份都是水,对吧!水性有没有改变?没有,只有那相状改变而已,它那外表的形象改变。所以,那个水,如果这样摆动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涟漪」,「名为涟漪」,如果这样子的时候(师父用手大幅度比划),我们称为波,如果这样子的时候(师父用手更大幅度比划)我们称为浪、大浪,但是「其为水也、一也」,这个水是同样的水,「水性一如」啊!水性从本以来都一样,都没有改变,不管你怎么样起风作浪,水就是水,海水就是海水,咸度都没有改变啊。所以我们这个心也是一样啊!不管它做好事、做坏事、乃至于智慧、愚痴,它的那个构成的成份,都是「真如本性」,没有其它的材料,材料都同一样,只是它做好了以后的那个形状不一样而已。因为形状不一样,所以它的作用不一样,这样能听懂吗!所以「其体皆同,以相不同,故用不同」,所以一切法有这三种就是「体、相、用」。「体」是一样,但是因为现出来的「相」不一样,所以它的「用」不一样。譬如说我现在穿这一件袈裟,就变成所谓的法师,对吗,同一个人,我若现在把这袈裟脱下来,头发留起到,西装头梳起来,西装披上去,就一不一样,了,是不是?那时候就不会有人叫我师父了,是不是?或是穿别的款式的衣服,因为只是外相的不同,所以它起的作用就不同,对不对!同样的,我们「自心」也是一样,它起种种的相状,但是它的这个「其体」是一样的,那你要「观心」的时候,就这样去「观」。所以,我刚才讲说,你现在观到的虽然是「妄心」,但是妄心的根本,它的「本体」是真如,这一点啊,我们下一堂再进一步的发挥。呃,好吧!
第五集完
回复 引用 TOP
ryq5678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ryq5678 当前离线
UID40 帖子26 精华1 积分66 威望66 1金 金钱165 1金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66 小时 注册时间2009-10-1 最后登录2010-8-20
注册会员
11#
发表于 2010-6-1 19:38 | 只看该作者 10# ryq5678
行由品第一
第六集
我们今天继续看「六祖坛经」。这本经的第四页第三行。
五祖大师对大家说,叫大家去作一首偈,拿来给他看。上次说到「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今天说下去。
经文〖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靠慢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看到这里。
「若如此者」,「如此」就是见性之意。如果是这样见性的人,「者」的话。如果是这样见性的人的话,「轮刀上阵」,「轮刀」就是挥刀,如同车轮这样转动,「阵」就是战阵,「战阵」就是在战场上,如同在战争的时候,挥着刀上战阵「亦得见之」,这样还是看得到。看什么?看「本性」看得到,如果曾见到则「一见永见」,真正见到是「一见永见」,不是看到以后就没有了。如果是这样那一不是真正见到,有时我们在修行时,今天修行的很好,第二天就没有了,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有时不是第二天不见的,有时是早上修得很好,下午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或是上午修得很好,下午别人说了一句什么话,就完全乱了,那就是没有真正的见到。所以如果真正的见到,应该是「一见永见」,「一见永见,念念现前」。因为见了以后,「性」如果是囊中之物,它就是在那里,你如果不去移动它,它就永远在那里,所以不用怕它丢掉,不用怕它不见,不用怕它跑掉,它不会长脚跑掉,如果你有这个知觉性,觉知它在的时候,那它就永远在那个地方,所以它永远在那里,不只是念经的时候在那里,坐禅的时候在那里,吃饭的时候也在那里,走路的时候也在那里,甚至大便的时候也在那里,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在那里,甚至和人家讲话的时候也在那里。更进一步如同五祖大师所说的,「轮刀上阵」的时候也在那里,在枪林弹雨中,现在没有拿刀子的了,如果在打大炮或是机关枪在扫射的时候也在那里。不只是在那里而已,也是看到自己的本性在那里,所以这「轮刀上阵」的意思就表示很危险的时候,性命很危险的时候,也一样看到「本性」在那里。如果大家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造次亦如是,颠沛亦如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造次」的意思是说心很乱的时候、慌乱的时候,心中慌乱的时候,也一样要守着「道」的意思,「颠沛」就是「颠沛流离」,那就是说落难的时候,一样要守着道的意思,这和五祖大师所说的一样,「轮刀上阵」也一样要看到自己的本性,你不可以说刚才怎样,一念忽然忘掉了本性,刚才因为很危险,所以才忘记了,好像有一点理由或借口,那样不可以,那样的话,就不是究竟的真正见到「性」。这本经有古人写的注解,小字的「喻利根者,见机而作」,这你要用铅笔把它画掉,这个不对,这个牛头不对马嘴。「众得处分」,「处分」就是命令或吩咐。众人得到五祖大师的吩咐之后,「退而递相谓日」,「递」就是「更」、「轮换」的意思,一个传一个叫「递」,避如说,我拿一部经典或讲义,你们传下去那就叫「递」,所以叫「传递」,或是「更替」都是同样的意思,「递相谓日」,「交相谓日」,「更相谓日」,互相说来说去,说什么呢?「我等众人」,「我等」就是「我们」,我们这些众人呀!必须要「澄心」,「澄」就是「净」,把心清静下来,再来用意,「意」就是「心」,再用心来作这个偈,「偈」在梵文里有固定的字数,一句有几个字,而且有押韵,但是把它翻译成中文之后,这个偈颂字数可以固定,但就没办法押韵,如果还要押韵就很困难,就和做诗一样,所以一般佛经翻「偈颂」时,字数固定依照原文,但是没有「押韵」,这个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翻译佛经,主要就是要知道意思,不是在做「美学」、「美文」。「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这个「将」是拿去的意思,拿去「呈给」和尚看,呈给师父看「有何所益」,有什么「利益」呢?「益」是「利益」之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神秀上座」他已经是「上座」,就是他已经出家二十年以上,在教大家,就象老师一样,所以「教授师」(梵文即阿阇梨),如果在密…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