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里面,西藏翻做「上师」,密宗里全称叫「金刚阿阇梨」,在真言宗就不说「上师」,在正统的密宗称「金刚阿阇梨」,现在自己封「金刚阿阇梨」的很多,这「阿阇梨」不可以乱封的,也不是自己「封」的,这一定要有传承,有师父教你、认可,不是自己封的。接下来「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一定是他得到祖师位,「我靠谩作偈颂」,「谩」就是且莫,我靠且莫作偈颂。「枉用心力」,「枉」就是「白白浪费」之意,「白费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大家听到这些话,心都停下来了,「咸言」,这「咸」就是「皆」、「都」,都说「我等已后」,这个「已后」和那个「以后」是同样的意思。「依止秀师」,「依止」就靠他、依靠他,但是这个「依止」在佛法里是一个专有名词,就象你去住在一个寺庙里,那个寺庙里的住持师父,就是你的「依止师」,当然这是指「出家人」而已,如果「在家人」就不可以这样说了,你去「依止」的那个地方,俗语就是「掛单」。「掛单」是什么意思呢?「掛单」就是我们出家人有「三衣一钵」,如果要出门「三衣一钵」带着,「戒本」、「戒牒」带着,打一个结,包一个包袱,那叫「单」。去到一个寺庙以后,找「知客师」,「知客师」很大,「知客师」验你「戒牒」,合格说你正式受过戒,问你的师父是谁,你住在那里,在那里受戒,受戒多久了,都要登记下来,就象住旅馆一样,然后才准许你「掛单」,不论你「戒腊」多大,都必须向那个「知客师」礼拜,然后才把你分到寮房去,到寮房以后,那里有一个勾勾,你就把你的「衣单」掛在那里,那就叫「掛单」。所以在家人如果到寺庙里去住,不可以说「师父我今天在这里掛单」,因为什么?因为在家人没有「单」可以掛,你是「借宿」可以而已,所以不可以说你去「掛单」。现在都有人乱说,不知意思。「师父我今天晚上要在这里借宿一晚」,这样可以。如果出家人去「掛单」的地方,那里的住持师父就是你的「依止师」。以后我们依止秀师就可以了,这里「秀师」就是「神秀师父」。但有人不知道,有刚刚学佛的人,听到出家师父,大的就喊较小的什么什么「师」,对不对,譬如说「法中师」,在家人也跟着称「法中师」,那样没礼貌,你要称「法中师父」才对。接下来:
经文:〖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看到这里,神秀法师就想,这个「思惟」就是「想」,这个「思惟」不是我们开始讲经时讲的「思惟修」的「思惟」,「如理思惟」,这个是「思想」的意思,「诸人」就是「大家」,大家都没有写偈拿给师父的原因,「者」就是「原因」的原因,就是「的……」,可以「的人」,「的地方」,「的原因」等等,在这时就是「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为我」这「为」就是「为了」,「我与他」,他是「他们」,这个「与」是「做」,我做他们的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我应该写一个偈,拿去给师父看,若我不呈偈,没有拿偈去,和尚如何知我心中的见解是深还是浅,「见解」有两种意思,「见」就是看见、「亲见」,就是「亲身的世界」,如果是「解」是比较「表面」的,是文字上的了解,就是「解」,真正到达了那个地步,就叫「见」。例如「念佛三昧」来说,这个词大家都会说,但是真正达到「念佛三昧」,就是「见到」,「见到」念佛三昧的境界,若能了解念佛三昧,其中有什么事,或要做什么事,要如何去修,这就叫「解」,但是去「修」,「修」之后达到了那个境界,就叫做「见」。所以用字都很简单,所以就变成好象一个「陷井」,禅宗都是如此,好象一个「陷阱」,乍看好象在吃什么,吃粥,咕噜咕噜一直下去,都不用嚼,结果都不了解。「我呈偈意,求法即善」,如果把「偈」呈出去,「意」就是「用意」,用意是「求法即善」,如果是为了「求法」,这个法是什么意思呢?「法」就是「传法」,因为如果「五祖大师」要传给他「祖师位」,他一定还有一些「诀窍」,有一些「秘诀」,会告诉他,你现在要当祖师了,我现在有一些「绝招」传给你,所以这些「绝招」只有祖师传祖师,其它人不可以讲的,所以说「求法即善」,「觅祖」这个「祖」就是「祖位」、「祖师位」,「觅」就是「求」或是「找」,如果是要找「祖师位」,那就是坏的、恶的,如果是为了求法的,那就是是好的,那如果是为了要那个「祖师位」那就不好,为了那个祖师位,就变成求名、求利,但是如果「求法」就好,「却同凡心」,「却」就是「反」、「反而」,如果为了求「祖师位」,而去写一个偈给师父看,那样反而「同」、如同,「凡」就是「凡夫」,如同彼凡夫,就他那些凡夫的心一样,「夺取圣位」,「夺」就是「欲夺」,想要夺这个「圣位」,因祖师位就是圣人位,我们说「佛祖」、「佛祖」,「佛祖」不是合在一起说的,是分开的,在禅宗是分开说的,「佛」他「祖」,「佛」是「释迦佛」和「十方一切佛」和「祖师」的祖。如果要夺那个「祖师位」,就变成好象凡夫人一样,「奚别」那个奚,就是「何」、「何别」,有什么差别,「若不呈偈」,若是没有呈这个偈,「终不得法」,这个「终」就是永远,永远也得不到法,「大难、大难」,实在是真困难,他这个描述的好像短篇小说,描写他心理的交战,他的心理很冲突。
经文〖五祖堂前,有壁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看到这里。
这五祖大师寮房前面有步廊,步廊就是走廊,「三间」就好象三间房子那么长的走廊,「走廊」当然上面有盖的,「拟」就是「想」,想要请这个或是「预定」要请「供奉」,这个「供奉」是个官名,唐朝时如果有一才一艺的人,有特殊才艺的人,就在朝廷去供奉内廷,譬如会画画的人,就在内廷里面教那些公子或是太子画画,若会唱歌,就教他们唱歌,甚至会运动的就教他们运动,会打拳的教他们打拳,当然要很出名的人,这种叫「内廷供奉」,简称「供奉」。有一个「供奉」他名叫卢珍,要请他来画「楞伽经变相」,这个变相是佛在讲经时,前面都有一个「叙述」,说「一时佛在什么国,有什么人,和什么人在一起,讲什么经」,这是一个叙述当时的会场,例如「法华」,讲「法华经」就有「法华会上」,讲「楞严经」「楞严会上」,对不对?如果把「法华经」讲经那个会上的现场依照经文所叙述的,看有些什么人,把它画出来,这就称为「法华变相」,如果是「弥陀变相」、「阿弥陀经的变相」也可以,「阿弥陀经变相」就是阿难尊者、那些尊者都画出来,须菩提等等都画出来,世尊坐在那里讲经。如果是「地藏变相」就是那些诸大菩萨都画出来。如果是普门品的变相,就要有诸大菩萨、声闻弟子、在家弟子、还有一个「多宝佛塔」,这样就是普门品变相。这个是说「楞伽经变相」,就是佛在「楞伽山」,「楞伽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锡兰),在锡兰的「楞伽山」上讲这部经,把「楞伽会上佛菩萨」及天龙护法等等,都把他绘出来,这就叫「楞伽经的变相」,这在敦煌里面有很多「佛经变相图」。他就要请卢珍把这个楞伽经的变相图画下来,及「五祖血脉图」,「五祖」就是五位祖师,不是只有五祖「弘忍」,从「菩提大摩祖师」开始,这个「血脉」是传承之意,为什么称为「血脉」,因为是「嫡传」,「嫡传」的意思就是「大房」生的,意思就是「正传」,如果是「姨太太」生的就是「庶传」。因为是祖祖相传,都是正传,所以都是嫡传。为什么要画这两种呢?画「五祖血脉图」的意思是说,初祖达摩祖师如何传给二祖,如何从西天来,如何到广州,见梁武帝,因为不合,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面,然后慧可大师去求法,然后如何教他印证,如何得法,然后慧可大师又再次中何传给三祖僧璨禅师,然后僧璨大师再怎么样传给道信禅师,然后道信禅师再如何传给五祖大师,到五祖大师为止,都把它画出来,好象看图识字。他现在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表示以前祖祖相传,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所以「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但五祖以后就换成「金刚经」,这是五祖大师的智慧,也是古代祖师所说的,这是菩提大摩祖师的一种「授记」,这楞伽经到二百年以后,就变成只在讲相上、变成在讲「名相」,所以就不在「性」上求,只专在「名相」,好象在搞「唯识」而已,所以就无法作为禅宗「以心印心」的特别经典,当然这个「楞伽经」是非常特殊的,它是「性」、「相」两宗都当作是根本的经典,因为相宗的东西在这经里面,也是一样重要,是「性」、「相」融合的东西,所以非常的深,但是传到五祖的时候,那时众生就渐渐地只求「文字言说」,所以在「楞伽经」里面所见的,就不是「真如本性」,而是只看到那个「相」。所以禅宗的祖师为了使众生不再著这「名相」,因此就换成用「金刚经」印心。「流传供养」,画下来以后,大家就可以流传来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写完了以后,好几次要拿这个「偈」去给五祖大师,结果心中恍恍惚惚,全身都流汗,「拟呈不得」,想要呈但没有成功,「得」就是成功,前后经过四天,总共十三遍,「度」就是遍,十三次要呈「偈」都没有成功,神秀法师就这样想,「乃」就是「就…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