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宗裏面,西藏翻做「上師」,密宗裏全稱叫「金剛阿阇梨」,在真言宗就不說「上師」,在正統的密宗稱「金剛阿阇梨」,現在自己封「金剛阿阇梨」的很多,這「阿阇梨」不可以亂封的,也不是自己「封」的,這一定要有傳承,有師父教你、認可,不是自己封的。接下來「神秀上座,現爲教授師,必是他得」,一定是他得到祖師位,「我靠謾作偈頌」,「謾」就是且莫,我靠且莫作偈頌。「枉用心力」,「枉」就是「白白浪費」之意,「白費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大家聽到這些話,心都停下來了,「鹹言」,這「鹹」就是「皆」、「都」,都說「我等已後」,這個「已後」和那個「以後」是同樣的意思。「依止秀師」,「依止」就靠他、依靠他,但是這個「依止」在佛法裏是一個專有名詞,就象你去住在一個寺廟裏,那個寺廟裏的住持師父,就是你的「依止師」,當然這是指「出家人」而已,如果「在家人」就不可以這樣說了,你去「依止」的那個地方,俗語就是「掛單」。「掛單」是什麼意思呢?「掛單」就是我們出家人有「叁衣一缽」,如果要出門「叁衣一缽」帶著,「戒本」、「戒牒」帶著,打一個結,包一個包袱,那叫「單」。去到一個寺廟以後,找「知客師」,「知客師」很大,「知客師」驗你「戒牒」,合格說你正式受過戒,問你的師父是誰,你住在那裏,在那裏受戒,受戒多久了,都要登記下來,就象住旅館一樣,然後才准許你「掛單」,不論你「戒臘」多大,都必須向那個「知客師」禮拜,然後才把你分到寮房去,到寮房以後,那裏有一個勾勾,你就把你的「衣單」掛在那裏,那就叫「掛單」。所以在家人如果到寺廟裏去住,不可以說「師父我今天在這裏掛單」,因爲什麼?因爲在家人沒有「單」可以掛,你是「借宿」可以而已,所以不可以說你去「掛單」。現在都有人亂說,不知意思。「師父我今天晚上要在這裏借宿一晚」,這樣可以。如果出家人去「掛單」的地方,那裏的住持師父就是你的「依止師」。以後我們依止秀師就可以了,這裏「秀師」就是「神秀師父」。但有人不知道,有剛剛學佛的人,聽到出家師父,大的就喊較小的什麼什麼「師」,對不對,譬如說「法中師」,在家人也跟著稱「法中師」,那樣沒禮貌,你要稱「法中師父」才對。接下來:
經文:〖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爲我與他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看到這裏,神秀法師就想,這個「思惟」就是「想」,這個「思惟」不是我們開始講經時講的「思惟修」的「思惟」,「如理思惟」,這個是「思想」的意思,「諸人」就是「大家」,大家都沒有寫偈拿給師父的原因,「者」就是「原因」的原因,就是「的……」,可以「的人」,「的地方」,「的原因」等等,在這時就是「的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爲我」這「爲」就是「爲了」,「我與他」,他是「他們」,這個「與」是「做」,我做他們的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我應該寫一個偈,拿去給師父看,若我不呈偈,沒有拿偈去,和尚如何知我心中的見解是深還是淺,「見解」有兩種意思,「見」就是看見、「親見」,就是「親身的世界」,如果是「解」是比較「表面」的,是文字上的了解,就是「解」,真正到達了那個地步,就叫「見」。例如「念佛叁昧」來說,這個詞大家都會說,但是真正達到「念佛叁昧」,就是「見到」,「見到」念佛叁昧的境界,若能了解念佛叁昧,其中有什麼事,或要做什麼事,要如何去修,這就叫「解」,但是去「修」,「修」之後達到了那個境界,就叫做「見」。所以用字都很簡單,所以就變成好象一個「陷井」,禅宗都是如此,好象一個「陷阱」,乍看好象在吃什麼,吃粥,咕噜咕噜一直下去,都不用嚼,結果都不了解。「我呈偈意,求法即善」,如果把「偈」呈出去,「意」就是「用意」,用意是「求法即善」,如果是爲了「求法」,這個法是什麼意思呢?「法」就是「傳法」,因爲如果「五祖大師」要傳給他「祖師位」,他一定還有一些「訣竅」,有一些「秘訣」,會告訴他,你現在要當祖師了,我現在有一些「絕招」傳給你,所以這些「絕招」只有祖師傳祖師,其它人不可以講的,所以說「求法即善」,「覓祖」這個「祖」就是「祖位」、「祖師位」,「覓」就是「求」或是「找」,如果是要找「祖師位」,那就是壞的、惡的,如果是爲了求法的,那就是是好的,那如果是爲了要那個「祖師位」那就不好,爲了那個祖師位,就變成求名、求利,但是如果「求法」就好,「卻同凡心」,「卻」就是「反」、「反而」,如果爲了求「祖師位」,而去寫一個偈給師父看,那樣反而「同」、如同,「凡」就是「凡夫」,如同彼凡夫,就他那些凡夫的心一樣,「奪取聖位」,「奪」就是「欲奪」,想要奪這個「聖位」,因祖師位就是聖人位,我們說「佛祖」、「佛祖」,「佛祖」不是合在一起說的,是分開的,在禅宗是分開說的,「佛」他「祖」,「佛」是「釋迦佛」和「十方一切佛」和「祖師」的祖。如果要奪那個「祖師位」,就變成好象凡夫人一樣,「奚別」那個奚,就是「何」、「何別」,有什麼差別,「若不呈偈」,若是沒有呈這個偈,「終不得法」,這個「終」就是永遠,永遠也得不到法,「大難、大難」,實在是真困難,他這個描述的好像短篇小說,描寫他心理的交戰,他的心理很沖突。
經文〖五祖堂前,有壁廊叁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叁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叁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看到這裏。
這五祖大師寮房前面有步廊,步廊就是走廊,「叁間」就好象叁間房子那麼長的走廊,「走廊」當然上面有蓋的,「擬」就是「想」,想要請這個或是「預定」要請「供奉」,這個「供奉」是個官名,唐朝時如果有一才一藝的人,有特殊才藝的人,就在朝廷去供奉內廷,譬如會畫畫的人,就在內廷裏面教那些公子或是太子畫畫,若會唱歌,就教他們唱歌,甚至會運動的就教他們運動,會打拳的教他們打拳,當然要很出名的人,這種叫「內廷供奉」,簡稱「供奉」。有一個「供奉」他名叫盧珍,要請他來畫「楞伽經變相」,這個變相是佛在講經時,前面都有一個「敘述」,說「一時佛在什麼國,有什麼人,和什麼人在一起,講什麼經」,這是一個敘述當時的會場,例如「法華」,講「法華經」就有「法華會上」,講「楞嚴經」「楞嚴會上」,對不對?如果把「法華經」講經那個會上的現場依照經文所敘述的,看有些什麼人,把它畫出來,這就稱爲「法華變相」,如果是「彌陀變相」、「阿彌陀經的變相」也可以,「阿彌陀經變相」就是阿難尊者、那些尊者都畫出來,須菩提等等都畫出來,世尊坐在那裏講經。如果是「地藏變相」就是那些諸大菩薩都畫出來。如果是普門品的變相,就要有諸大菩薩、聲聞弟子、在家弟子、還有一個「多寶佛塔」,這樣就是普門品變相。這個是說「楞伽經變相」,就是佛在「楞伽山」,「楞伽山」是現在的斯裏蘭卡(錫蘭),在錫蘭的「楞伽山」上講這部經,把「楞伽會上佛菩薩」及天龍護法等等,都把他繪出來,這就叫「楞伽經的變相」,這在敦煌裏面有很多「佛經變相圖」。他就要請盧珍把這個楞伽經的變相圖畫下來,及「五祖血脈圖」,「五祖」就是五位祖師,不是只有五祖「弘忍」,從「菩提大摩祖師」開始,這個「血脈」是傳承之意,爲什麼稱爲「血脈」,因爲是「嫡傳」,「嫡傳」的意思就是「大房」生的,意思就是「正傳」,如果是「姨太太」生的就是「庶傳」。因爲是祖祖相傳,都是正傳,所以都是嫡傳。爲什麼要畫這兩種呢?畫「五祖血脈圖」的意思是說,初祖達摩祖師如何傳給二祖,如何從西天來,如何到廣州,見梁武帝,因爲不合,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面,然後慧可大師去求法,然後如何教他印證,如何得法,然後慧可大師又再次中何傳給叁祖僧璨禅師,然後僧璨大師再怎麼樣傳給道信禅師,然後道信禅師再如何傳給五祖大師,到五祖大師爲止,都把它畫出來,好象看圖識字。他現在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表示以前祖祖相傳,都是以[楞伽經]來印心,所以「楞伽經」是禅宗的根本經典,但五祖以後就換成「金剛經」,這是五祖大師的智慧,也是古代祖師所說的,這是菩提大摩祖師的一種「授記」,這楞伽經到二百年以後,就變成只在講相上、變成在講「名相」,所以就不在「性」上求,只專在「名相」,好象在搞「唯識」而已,所以就無法作爲禅宗「以心印心」的特別經典,當然這個「楞伽經」是非常特殊的,它是「性」、「相」兩宗都當作是根本的經典,因爲相宗的東西在這經裏面,也是一樣重要,是「性」、「相」融合的東西,所以非常的深,但是傳到五祖的時候,那時衆生就漸漸地只求「文字言說」,所以在「楞伽經」裏面所見的,就不是「真如本性」,而是只看到那個「相」。所以禅宗的祖師爲了使衆生不再著這「名相」,因此就換成用「金剛經」印心。「流傳供養」,畫下來以後,大家就可以流傳來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寫完了以後,好幾次要拿這個「偈」去給五祖大師,結果心中恍恍惚惚,全身都流汗,「擬呈不得」,想要呈但沒有成功,「得」就是成功,前後經過四天,總共十叁遍,「度」就是遍,十叁次要呈「偈」都沒有成功,神秀法師就這樣想,「乃」就是「就…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