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13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不如向廊下書著」,「向」是「在」的意思,「書著」是「寫上」的意思,「從他和尚看見」,「從」就是「隨」或是「任」,就是不去教他,也不去勉強,隨便他,他看到就看到了,若看到時「忽若道好」,如果看到時忽然說這很好,「即出禮拜」,「我」就出來禮拜說,師父這是我寫的,「若道不堪」,「道」就是「說」,如果他說「不堪」,「堪」是「忍」的意思,「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向」好就是「在」,冤枉在山中、在山裏面修行這麼多年,而且還受人禮拜、受人頂禮,寫一首「偈」就讓師父說這不行,見不得人,這樣就很不好意思,「更修何道」,更說修什麼道,每天都被叫師父,每天都被禮拜,結果寫一首「偈」出來,師父說不行、見不得人,這樣就很不好意思。「是夜叁更」,那晚叁更,都沒讓別人知道,自己拿燈籠,去到南廊壁間,就把他的「偈」寫下來。

  經文:〖偈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若塵埃〗。

  這是很深的哩。你不要以爲五祖大師把這個說的一文不值,你也覺得一文不值,不是的,這也是一種很大的修行境界。「身是菩提樹」,這個是一種文學說的隱喻,「隱喻」就是「臂喻」,這個「譬喻」爲隱藏在裏面,不是明喻表示出來的,有一個「好象」就叫「顯喻」,如果不是顯喻,反過來說,不說「你好象冬天的太陽」,而說「你就是我冬天的太陽」,用「是」的時候就稱「隱喻」,「你好象我冬天的太陽」就是「顯喻」,如果把那啊比喻變成一個等號,, 那就是「隱喻」。這個神秀法師所用的這就會「隱喻」,「我這個身就是菩提樹」,這是「隱喻」,他不是說「我這個身好象菩提樹」,不是,他說「我這個身就是菩提樹」,所以是個「隱喻」。「心如明鏡臺」,我這個心好象明鏡臺,「明鏡」和「臺」是兩個詞,我這個心好象一面鏡子,這個鏡子又有個臺,而且這鏡子是很明的,很清晰的。「時時勤拂拭」,我若常常、很殷勤、很勤勞的去把他擦拭,去擦幹淨,這樣就「勿使惹塵埃」,不要讓這個鏡子沾上塵埃,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意思,一般意思是這樣而已。但是進一步問一個爲什麼,爲什麼說「菩提樹」,如果沒有這樣問,神秀這首偈就太簡單了,什麼叫「菩提樹」?「菩提樹」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坐在哪裏,坐在「菩提樹」下,對不對?所以「菩提樹」是佛成道所依的地方,「成道所依」,因爲有那棵樹讓他依靠,他在那裏坐禅,思惟個切的道理,所以他可以成佛,所以是成道之所依,但這個所依,是唯識學的名詞,這個比喻什麼呢?這是比喻我這個身體雖然會臭、會腐,但我要修行、要成道也是要依靠這個身體,就象世尊在修菩提時、在修行時他依靠那棵菩提樹一樣,所以我現在要修佛道,也是依靠這個肉身,所以這個「肉身」就是所依,所以他說的「菩提樹」的意思是所依,不是真正在說一棵樹,你必須了解,因爲這是個譬喻。所以依于菩提樹,而坐禅得成佛道,依于此身、此五蘊身而修道得成佛道的意思。「心如明鏡臺」,爲何說「明鏡臺」,這是根據什麼呢?根據我們在修行時有一個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對不對!有「四智」,在「四智」中最後一個智就是「大圓鏡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這個是在成佛的時候,成佛的時候「轉識爲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解釋一下「大圓鏡智」,「大」就是無所不包,「圓」就是「圓滿」,「鏡」就是「能照」、「能現」,「能照、能現、能顯一切,而自身不動」,後面這句很重要,「而自身不動」叫做「鏡」。譬如「鏡」可以顯示一切事物,但是它自身都不動,自身沒有改變,所以這也譬如第八阿賴耶識一樣,它可以應一切外鏡,而現一切像,但是它自身都不會改變,另外又表示這個「鏡」,雖然能「現」、能「顯」一切,可是與外鏡終究不合和,因爲不合和的緣故,所以不受染汙,所以畢竟清浄,「畢竟清浄不動」,這就是「鏡」的意思,所以你要依這個意義去了解,不論是修唯識也好,「習禅」也好,都依這個去了解,才能開智慧,所以「大圓鏡智」的意思就是這樣,「廣大無所不包、圓滿、能照、能顯」這樣的智慧叫「大圓鏡智」。我這個心就象這樣的鏡子一樣,「鏡臺」的「臺」沒有意思,他要說的主要是那個「鏡」,所以我這個心就象那鏡子一樣,這個「鏡臺」你若好好用,讓他顯出他的功用、作用,充分顯出它的作用,那你就必須要怎麼樣呢?要「時時勤拂拭」,就要經常去擦,意思就是說你每天都要用功,不是擦一天用叁天,或是擦一天用一個禮拜,你一看並不髒,不髒就不擦它了。不是這樣,天天都要擦,「時時勤拂拭」,不要讓它惹塵埃,如此這個「明鏡臺」就一直都「明浄」,故這「時時勤拂拭」就是常常要保持清浄,這表示要「拂拭」,要擦我們的心,這個心要常常擦幹淨,不沾汙穢。什麼是汙穢?貪、嗔、癡種種的煩惱,那些汙穢都要擦幹淨,不要讓他惹塵埃,「不惹塵埃」是什麼?那就是「離欲清浄」,「離欲」則這個「心鏡」上都沒有沾「五欲六塵」的汙穢,這樣就永遠清浄自在,他的意思是這樣,你看這樣簡單嗎?這不簡單,所以不要祖師笑他,我們也跟著笑,不能這樣,其實這是很深的。所以在曆史上,他也是「北宗」的祖師,「六祖大師」是「正傳」、「嫡傳」,「大房」所傳的「正法」是南宗,他是「北宗」等于是附屬的,但還是很重要,他這個法是「漸修」,這個法門叫「漸修法門」,「六祖大師」那個法門就是「五祖大師」所傳的,是什麼呢?就是「頓悟」。所以「北漸南頓」,北方的法是「漸修」的,南方的法是「頓悟」的。講到這裏。

  第六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七集

  經文:〖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複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惹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先看到這裏。

  這神秀禅師,他已經將這個他寫了以後,「書偈了」,「了」就是完畢的意思,「便卻」,卻就是退的意思,退回他的房中,「人總不知」,「總」就是全,所有的人全都不知道,「秀複思惟」神秀又再這樣想,想以下的事:五祖如果明天看到這個偈,如果歡喜呢!「即我與法有緣」,那就是我與這個法有緣,「即」就是「就是」,就是我與這個法有緣,我能即「得法」,「若言不堪」,如果說這個「不能看」(臺語),這樣不行、「糟糕」(日語),「自是我迷」就是我迷,「迷」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意思是與「悟」、「開悟」正好相反的意思,你要知道禅宗可以說是所有宗派裏面最嚴的一派,這和我們一般所知道的正好相反,以爲說禅宗最不嚴、最輕松、最自在、灑脫,其實不是,禅宗最嚴,嚴到怎樣?嚴到起心動念都要注意。所以,那有說因爲我習禅,所以我很潇灑,你潇灑,那你就要吃棒子了。所以他現在說,「迷」的意思是什麼呢?凡是「未悟」都叫「迷」,要是沒悟、沒開悟的人都是「迷」。所以這是最嚴格的定義,對嗎,「非悟即迷」嘛!所以你還要看禅秀禅師他那樣講,就瞧不起他,他的「迷」的意思,是很嚴格的定義。那麼什麼樣的人是「悟」呢?成佛的人是開悟的人,除了佛以外的人都是「迷」、都是「在迷」,所以我們不是有講,「十法界」那就是六道、(加)「聲聞」就是第七個、「緣覺」八個、然後「菩薩」九個,這叫「九法界」,然後最後一個法界是「佛法界」、如來法界,那這個在佛以下的「九法界」,這「九法界」統統是叫做凡夫,也都還是「迷」、也都是衆生,所以菩薩、即使是「等覺菩薩」也還有「一分無明」未斷,所以還有無明未斷,都還不能說完全大徹大悟,所以大徹大悟就名爲「大覺」,就是「佛」。所以神秀他在這裏說,「自是我迷」這個迷是說自己,謙虛啦!我還沒有開悟嘛,還沒有大徹大悟,所以是「我迷」、迷于自性。所以你不要看到這裏,就說「那他也和我差不多,我是迷,神秀禅師也還是迷啊」,所以不要輕視他,他已經很高了。「宿業障重」,這「宿業」的「宿」就是「宿世」的意思,宿世的業障很重。這「業」是什麼業?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叁業,構成的障礙很重。「不合得法」,「合」就是應該,所以就不應該能得到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假如師父說我寫的這偈、我這個境界太差、不行,那樣我就不怨師父,這樣聽懂嗎?不怨師父說我寫的這麼差,明明我就寫得很好,你怎麼說我寫的那麼差,不是這樣,是師父對,不是他看錯,那是我自己還有「迷」在,我自己業障重,這樣子,所以不應該得到法。所以這修行已經很高,修養很高了,對嗎!師父如果說好、一定好,那師父如果說壞,這樣一定是壞,那是我自己還不夠格,不是說師父偏心或怎麼樣。「聖意難測」,「聖意」就是聖人的心,那「聖人」就是指五祖大師,因爲在聖位,和諸佛菩薩同一階級,祖師和諸佛菩薩同一階級,所以就叫「聖意」,「難測」很難測知,我們凡夫無法了解,說他們聖人心裏面想的是什麼,但是聖人對我們凡夫心裏面所想的都知道,嘴還沒開就知道你的喉嚨底(臺語)。「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五更差不多叁點左右,古時候說「五更早朝」,要去參皇帝,那都是天沒亮。所以古時作官也不是很輕松的事,不像我們現在在朝九晚五(臺語),九點才上班,九點他們已以下班了,作官的已經下班了。「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五祖大師已知道神秀禅師「入菩提門」、入無上菩提之門、入見性之門未得。那入門就怎樣?入門就看到了。這修行有叁個階段,第一個就是入門;第二個就是登堂;第叁個就是入室。所以頭一個階段就是入門,我們常常講說,他是他的「入室弟子」,就是得到他的所有的秘密,就叫做「入室弟子」,那還有一種叫做「及門…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