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13

  ..续本文上一页」的意思,「不如向廊下书著」,「向」是「在」的意思,「书著」是「写上」的意思,「从他和尚看见」,「从」就是「随」或是「任」,就是不去教他,也不去勉强,随便他,他看到就看到了,若看到时「忽若道好」,如果看到时忽然说这很好,「即出礼拜」,「我」就出来礼拜说,师父这是我写的,「若道不堪」,「道」就是「说」,如果他说「不堪」,「堪」是「忍」的意思,「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向」好就是「在」,冤枉在山中、在山里面修行这么多年,而且还受人礼拜、受人顶礼,写一首「偈」就让师父说这不行,见不得人,这样就很不好意思,「更修何道」,更说修什么道,每天都被叫师父,每天都被礼拜,结果写一首「偈」出来,师父说不行、见不得人,这样就很不好意思。「是夜三更」,那晚三更,都没让别人知道,自己拿灯笼,去到南廊壁间,就把他的「偈」写下来。

  经文:〖偈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

  这是很深的哩。你不要以为五祖大师把这个说的一文不值,你也觉得一文不值,不是的,这也是一种很大的修行境界。「身是菩提树」,这个是一种文学说的隐喻,「隐喻」就是「臂喻」,这个「譬喻」为隐藏在里面,不是明喻表示出来的,有一个「好象」就叫「显喻」,如果不是显喻,反过来说,不说「你好象冬天的太阳」,而说「你就是我冬天的太阳」,用「是」的时候就称「隐喻」,「你好象我冬天的太阳」就是「显喻」,如果把那啊比喻变成一个等号,, 那就是「隐喻」。这个神秀法师所用的这就会「隐喻」,「我这个身就是菩提树」,这是「隐喻」,他不是说「我这个身好象菩提树」,不是,他说「我这个身就是菩提树」,所以是个「隐喻」。「心如明镜台」,我这个心好象明镜台,「明镜」和「台」是两个词,我这个心好象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又有个台,而且这镜子是很明的,很清晰的。「时时勤拂拭」,我若常常、很殷勤、很勤劳的去把他擦拭,去擦干净,这样就「勿使惹尘埃」,不要让这个镜子沾上尘埃,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意思,一般意思是这样而已。但是进一步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说「菩提树」,如果没有这样问,神秀这首偈就太简单了,什么叫「菩提树」?「菩提树」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坐在哪里,坐在「菩提树」下,对不对?所以「菩提树」是佛成道所依的地方,「成道所依」,因为有那棵树让他依靠,他在那里坐禅,思惟个切的道理,所以他可以成佛,所以是成道之所依,但这个所依,是唯识学的名词,这个比喻什么呢?这是比喻我这个身体虽然会臭、会腐,但我要修行、要成道也是要依靠这个身体,就象世尊在修菩提时、在修行时他依靠那棵菩提树一样,所以我现在要修佛道,也是依靠这个肉身,所以这个「肉身」就是所依,所以他说的「菩提树」的意思是所依,不是真正在说一棵树,你必须了解,因为这是个譬喻。所以依于菩提树,而坐禅得成佛道,依于此身、此五蕴身而修道得成佛道的意思。「心如明镜台」,为何说「明镜台」,这是根据什么呢?根据我们在修行时有一个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对不对!有「四智」,在「四智」中最后一个智就是「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个是在成佛的时候,成佛的时候「转识为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解释一下「大圆镜智」,「大」就是无所不包,「圆」就是「圆满」,「镜」就是「能照」、「能现」,「能照、能现、能显一切,而自身不动」,后面这句很重要,「而自身不动」叫做「镜」。譬如「镜」可以显示一切事物,但是它自身都不动,自身没有改变,所以这也譬如第八阿赖耶识一样,它可以应一切外镜,而现一切像,但是它自身都不会改变,另外又表示这个「镜」,虽然能「现」、能「显」一切,可是与外镜终究不合和,因为不合和的缘故,所以不受染污,所以毕竟清浄,「毕竟清浄不动」,这就是「镜」的意思,所以你要依这个意义去了解,不论是修唯识也好,「习禅」也好,都依这个去了解,才能开智慧,所以「大圆镜智」的意思就是这样,「广大无所不包、圆满、能照、能显」这样的智慧叫「大圆镜智」。我这个心就象这样的镜子一样,「镜台」的「台」没有意思,他要说的主要是那个「镜」,所以我这个心就象那镜子一样,这个「镜台」你若好好用,让他显出他的功用、作用,充分显出它的作用,那你就必须要怎么样呢?要「时时勤拂拭」,就要经常去擦,意思就是说你每天都要用功,不是擦一天用三天,或是擦一天用一个礼拜,你一看并不脏,不脏就不擦它了。不是这样,天天都要擦,「时时勤拂拭」,不要让它惹尘埃,如此这个「明镜台」就一直都「明浄」,故这「时时勤拂拭」就是常常要保持清浄,这表示要「拂拭」,要擦我们的心,这个心要常常擦干净,不沾污秽。什么是污秽?贪、嗔、痴种种的烦恼,那些污秽都要擦干净,不要让他惹尘埃,「不惹尘埃」是什么?那就是「离欲清浄」,「离欲」则这个「心镜」上都没有沾「五欲六尘」的污秽,这样就永远清浄自在,他的意思是这样,你看这样简单吗?这不简单,所以不要祖师笑他,我们也跟着笑,不能这样,其实这是很深的。所以在历史上,他也是「北宗」的祖师,「六祖大师」是「正传」、「嫡传」,「大房」所传的「正法」是南宗,他是「北宗」等于是附属的,但还是很重要,他这个法是「渐修」,这个法门叫「渐修法门」,「六祖大师」那个法门就是「五祖大师」所传的,是什么呢?就是「顿悟」。所以「北渐南顿」,北方的法是「渐修」的,南方的法是「顿悟」的。讲到这里。

  第六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七集

  经文:〖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惹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先看到这里。

  这神秀禅师,他已经将这个他写了以后,「书偈了」,「了」就是完毕的意思,「便却」,却就是退的意思,退回他的房中,「人总不知」,「总」就是全,所有的人全都不知道,「秀复思惟」神秀又再这样想,想以下的事:五祖如果明天看到这个偈,如果欢喜呢!「即我与法有缘」,那就是我与这个法有缘,「即」就是「就是」,就是我与这个法有缘,我能即「得法」,「若言不堪」,如果说这个「不能看」(台语),这样不行、「糟糕」(日语),「自是我迷」就是我迷,「迷」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是与「悟」、「开悟」正好相反的意思,你要知道禅宗可以说是所有宗派里面最严的一派,这和我们一般所知道的正好相反,以为说禅宗最不严、最轻松、最自在、洒脱,其实不是,禅宗最严,严到怎样?严到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所以,那有说因为我习禅,所以我很潇洒,你潇洒,那你就要吃棒子了。所以他现在说,「迷」的意思是什么呢?凡是「未悟」都叫「迷」,要是没悟、没开悟的人都是「迷」。所以这是最严格的定义,对吗,「非悟即迷」嘛!所以你还要看禅秀禅师他那样讲,就瞧不起他,他的「迷」的意思,是很严格的定义。那么什么样的人是「悟」呢?成佛的人是开悟的人,除了佛以外的人都是「迷」、都是「在迷」,所以我们不是有讲,「十法界」那就是六道、(加)「声闻」就是第七个、「缘觉」八个、然后「菩萨」九个,这叫「九法界」,然后最后一个法界是「佛法界」、如来法界,那这个在佛以下的「九法界」,这「九法界」统统是叫做凡夫,也都还是「迷」、也都是众生,所以菩萨、即使是「等觉菩萨」也还有「一分无明」未断,所以还有无明未断,都还不能说完全大徹大悟,所以大徹大悟就名为「大觉」,就是「佛」。所以神秀他在这里说,「自是我迷」这个迷是说自己,谦虚啦!我还没有开悟嘛,还没有大徹大悟,所以是「我迷」、迷于自性。所以你不要看到这里,就说「那他也和我差不多,我是迷,神秀禅师也还是迷啊」,所以不要轻视他,他已经很高了。「宿业障重」,这「宿业」的「宿」就是「宿世」的意思,宿世的业障很重。这「业」是什么业?就是身口意所造的三业,构成的障碍很重。「不合得法」,「合」就是应该,所以就不应该能得到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假如师父说我写的这偈、我这个境界太差、不行,那样我就不怨师父,这样听懂吗?不怨师父说我写的这么差,明明我就写得很好,你怎么说我写的那么差,不是这样,是师父对,不是他看错,那是我自己还有「迷」在,我自己业障重,这样子,所以不应该得到法。所以这修行已经很高,修养很高了,对吗!师父如果说好、一定好,那师父如果说坏,这样一定是坏,那是我自己还不够格,不是说师父偏心或怎么样。「圣意难测」,「圣意」就是圣人的心,那「圣人」就是指五祖大师,因为在圣位,和诸佛菩萨同一阶级,祖师和诸佛菩萨同一阶级,所以就叫「圣意」,「难测」很难测知,我们凡夫无法了解,说他们圣人心里面想的是什么,但是圣人对我们凡夫心里面所想的都知道,嘴还没开就知道你的喉咙底(台语)。「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五更差不多三点左右,古时候说「五更早朝」,要去参皇帝,那都是天没亮。所以古时作官也不是很轻松的事,不像我们现在在朝九晚五(台语),九点才上班,九点他们已以下班了,作官的已经下班了。「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五祖大师已知道神秀禅师「入菩提门」、入无上菩提之门、入见性之门未得。那入门就怎样?入门就看到了。这修行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入门;第二个就是登堂;第三个就是入室。所以头一个阶段就是入门,我们常常讲说,他是他的「入室弟子」,就是得到他的所有的秘密,就叫做「入室弟子」,那还有一种叫做「及门…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