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弟子」,我们如果「谦虚」,写信给师父,可以写及门弟子,「及门弟子」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到你的门口还未进去,门槛还没跨进去」,表示说「师父你真高,弟子我真无能,我有缘拜你作师父,但是我只到了门口而已,还未跨过门槛」,所以及门弟子,是到了门口尚未进去,但是能够入门已经很利害。你知道吗,一般都是找不到门路,对吗?在那里到处乱窜、乱转,连门路都找不到。所以他这个「入门未得」的意思,就是说「还不见性」的代名词,这见性也是分好几个阶段,我上次有讲过,有初见性,然后有毕竟见性,毕竟见性就是毕竟成佛啦!如果真正开悟,例如初地菩萨,就是见到「性」的地步,所以初地菩萨又称为「欢喜地」,为什么称作「欢喜地」呢?因为初见性,非常的欢喜,生大欢喜心,说「啊!自性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本性原来是这个样子」。下面就有了「何期自性」那就是这种感叹啦!开悟时候的感叹。好!这愈讲就愈高潮啦,下面慢慢再说。「入门未得,不见自性」,没见到自性,因他未入门,怎么看得到。这「自性」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切法的自性;一种就是自心的自性。那一般所说的自性是自心的自性;第二步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但其实这是相通的,你若看到自心的自性,当时就见到一切法的自性,因为一切法就是在自心里面现出来。所以你若只看到自心的自性,而没有见到一切法的自性和我自心的自性是一样的,这样就仍是没看到。这样听得懂吗?所以这个就是一个秘密啦!所以你若看到自心的自性,就应该也看到外面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山河、大地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自性统统和我的自性是相同的,这样就是真正的见性,要不然就是叫做「一偏之见」,那样不是真正见性,要不然你只看到我有自性,别人都没自性,这样就不是真正见性,这样就会变成骄傲了,是不是?这样就是不平等了,所以你要是见性,就是见到「平等之法」。什么平等呢?就是我的自心和外面的性全部一模一样,完全相同,没有高下之别,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下面我们等一下再说清楚一点。所以神秀还没看到自心的自性和一切法的自性,统统都没看到。
经文:〖天明〗。
第二天天刚亮时。
经文:〖祖唤卢供奉来〗。
五祖大师就叫卢供奉来。
经文:〖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好!先看到这里。
第二天天亮时,五祖大师叫卢供奉来,「向」就是在,要在南廊壁间那里画图,忽然间看到这个偈啊,其实这是表演啦!他跟本就知道啦。忽然间看到这个偈。「报言」报就是对那个卢供奉讲,五祖大师对这个卢供奉说「供奉却不用画」,供奉你啊不用画了。「劳尔远来」,[劳]就是辛苦你啦!「尔」就是你,从这么远来,下面那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就没说了。「经云」这是什么经啊?「金刚经」啦!「金刚经」上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就是一切的意思,所以一切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什么叫做「相」呢?这个「相」也是佛法里的专有名词,「相、象、像」在古文里都是相同的意思,但是在佛法里都是写成下面的这个「相」,我们现在外面的照相馆,他们常常都写下面的这个「相」字,有的也写这个「像」的,其实本来是这个「像」,这个「像」是什么意思呢?「像」就是「相像」啦!就是「很相像」叫做「像」,但是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呢?本来是这个「象」,这个象的意思是形状,「相貌、相状、形貌、像状」全都相同的意思,所以这一切法它都有一个形状,不管是抽象还是具象,都有一种形状,你只要讲的出来的,它就一定有个形状。这经文里面说「只要一切有相状有形像的东西都是虚妄的」,「虚」就是空的啦!「妄」就是假的,是空的是假的,这是「金刚经」所说的。这怎么说呢?因为一切形状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心不定,我们的心不是永远是这样的,所以外面的东西所显的像,也跟着我们的心变化而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说,譬如说你看天上的云,你要是心情好,你看到的云都是非常漂亮的,有天女、有天人啊、有某种样的,各种形状都有,然后天上的云啊、风啊都在笑。要是你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乌天惨地」啊!连那个云都在哭,是不是?云都现作妖魔鬼怪的形状,但是云还是一样的云啊!不只是云,譬如说有我们的地板啦、还是墙啦!要是有一些图案,你看它有的变成人像的样子,有的像一个很丑的、有的像甚至很帅的人啊,等等。对吗?但是,其实都是没有的,都是你自己想的,所以这一切外面的相状形像啊都是虚妄的,都是你自心所现的,这是一个比喻啦。但是,不只是这些云,而是说其它的东西,甚至于所有的山河大地,乃至于众生,都是自心所现,依究竟的法来讲。所以,你只是这一句语、这四个字「自心所现」。你若是要学佛,学究竟的法,还是说修禅都好,你把这四个字「包起来」。但是进一步应该要怎样呢?你必须相信、你要信,这是佛祖所说的最究竟的法。你要是这四个字能真正悟到的话,那就是真正悟了,也就是开悟了。但是尚未开悟之前,要先信。信了之后常常去想,常常去思惟,渐渐开智慧,就渐渐会看到。这是最根本的,法都是自心所现,因为自心虚妄,所以它所现的法也是虚妄的,这样知道吗?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这五祖大师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本来叫他画画嘛,画「画」就是「像」嘛!结果现在不用了,他就说「一切都是虚妄」,不用画了。「但」就是「只是」,只要留这个偈「与人」,「与」就是给,给大家诵持,若大家依这个偈来修,就可以免堕入恶道,恶道就是三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若大家依这个偈来修,有很大的利益,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你看这就是祖师,他不是说「这是谁写的,写这些是什么玩意儿,这样也想得到祖师位,擦掉、全擦掉」,要是一般的师父,大概就是这样了,或是说「谁写的、谁写的」,叫他来,骂一顿,「像这样丢人现眼,还写在这里」。这就是祖师啊!他根本就知道是谁写的。这个写的人是上座啊,所以也给他保留面子啊,对不?还有一点就是说他写的境界也是很高啊,其它的弟子也都未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大家就说依照这个偈去修,若依照这个偈去修就是用什么啊?就是硬碰硬,硬碰硬去好好的用功。这样他给他这个偈子的「印可」是什么?其「印可」就是说这样修不会堕入三恶道,至于开悟就没说了,这件事就没说了。所以他没有说依照这个去修是会开悟,还是会见性,他没有这样说了,对不?只说就免堕入三恶道啊,这样就是修很好的法了,修「善法」了,对不?但是,不是「无上法」啊!若依照这个偈去修,会得到很好的好处,所以他的「印可」是这样子,这就所谓的评分啦,给他一个评分。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就叫这些弟子烧香,在那边烧香,还有大家都要诵这个「偈」,要背起来,再照这个偈去修。
「即得见性」。这「即得见性」是说以后的事,不是说修这个就可以见性了。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大家都说,诵这个偈真好、真好。为什么?因为师父说很好嘛!所以一定是很好的嘛。所以有句话说,矮人看戏啊,矮人看戏怎样?因为大家都站在那,矮子在下面看不到,若是看到人家在鼓掌说真好、真好,那他也跟着大家鼓掌。所以「矮人看戏,人云亦云」,人家鼓掌他也鼓掌,人家看得笑他也笑。「门人诵偈,皆叹善哉」都说真棒、真棒,很赞叹。
经文:〖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这五祖大师啊,三更时候就叫神秀到他房间内,这个偈是不是你写的啊,这神秀就说,实在是神秀所写的,但是「不敢妄求祖位」。不敢说这样就要求祖师位的啊,希望师父您慈悲,看弟子有一点点的智慧没有。「少智慧」就是一点点啊!祖师说你写的这个偈啊没有见性,没见本性,只到了门外,还没到门内。所以刚才我写「及门」对不对?只到门外而已,你并没有摸到「寮门」,但是还没有起来啊!所以这「寮内」不知是养牛、养鸡你就不知道了。「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你如此啊,就是「用如此见解」,你要用这种见解,「见解」我刚才讲过,「见」就是亲知亲见,亲自证到的境界,亲自已进入的境界叫做「见」;「解」就是了解。这样想要找这个无上菩提啊「了不可得」,这个「了」是完全,完全不可得。我们先看到这里。
你看五祖大师他的表现,在公案前的时候那样说,私下的时候就这样说,你看有一样吗?他的口气完全不同,所以这是我们要学的,但是这里没有写。我现在说给你们听你们就知道了,做师父若要教训弟子,就把门关起来,像这样。若在公案前,就要给他面子,而你自己要忍住,这不简单啊,同样的,做父母的要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不是说要打孩子给别人看,打孩子给别人看,说我很会教训孩子,我的家庭教育很好的,你看,我的孩子不对,我就给他个耳光,在人前打得唉唉叫,这样叫做你会管教孩子?不是这样,在人前用说的就好,用说的也不是说用疾言历色,破口大骂,看要是罚还是打,回去关起门再打,这就是你要自己能够控制得了自己,要不你当场就已经发作了。这是第一步的修行,就是当场你…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