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14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我們如果「謙虛」,寫信給師父,可以寫及門弟子,「及門弟子」是謙虛地說「我只是到你的門口還未進去,門檻還沒跨進去」,表示說「師父你真高,弟子我真無能,我有緣拜你作師父,但是我只到了門口而已,還未跨過門檻」,所以及門弟子,是到了門口尚未進去,但是能夠入門已經很利害。你知道嗎,一般都是找不到門路,對嗎?在那裏到處亂竄、亂轉,連門路都找不到。所以他這個「入門未得」的意思,就是說「還不見性」的代名詞,這見性也是分好幾個階段,我上次有講過,有初見性,然後有畢竟見性,畢竟見性就是畢竟成佛啦!如果真正開悟,例如初地菩薩,就是見到「性」的地步,所以初地菩薩又稱爲「歡喜地」,爲什麼稱作「歡喜地」呢?因爲初見性,非常的歡喜,生大歡喜心,說「啊!自性原來是這個樣子,「啊!本性原來是這個樣子」。下面就有了「何期自性」那就是這種感歎啦!開悟時候的感歎。好!這愈講就愈高潮啦,下面慢慢再說。「入門未得,不見自性」,沒見到自性,因他未入門,怎麼看得到。這「自性」分爲兩種,一種是一切法的自性;一種就是自心的自性。那一般所說的自性是自心的自性;第二步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但其實這是相通的,你若看到自心的自性,當時就見到一切法的自性,因爲一切法就是在自心裏面現出來。所以你若只看到自心的自性,而沒有見到一切法的自性和我自心的自性是一樣的,這樣就仍是沒看到。這樣聽得懂嗎?所以這個就是一個秘密啦!所以你若看到自心的自性,就應該也看到外面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山河、大地和一切衆生、九法界的自性統統和我的自性是相同的,這樣就是真正的見性,要不然就是叫做「一偏之見」,那樣不是真正見性,要不然你只看到我有自性,別人都沒自性,這樣就不是真正見性,這樣就會變成驕傲了,是不是?這樣就是不平等了,所以你要是見性,就是見到「平等之法」。什麼平等呢?就是我的自心和外面的性全部一模一樣,完全相同,沒有高下之別,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金剛經」裏面所講的,下面我們等一下再說清楚一點。所以神秀還沒看到自心的自性和一切法的自性,統統都沒看到。

  經文:〖天明〗。

  第二天天剛亮時。

  經文:〖祖喚盧供奉來〗。

  五祖大師就叫盧供奉來。

  經文:〖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好!先看到這裏。

  第二天天亮時,五祖大師叫盧供奉來,「向」就是在,要在南廊壁間那裏畫圖,忽然間看到這個偈啊,其實這是表演啦!他跟本就知道啦。忽然間看到這個偈。「報言」報就是對那個盧供奉講,五祖大師對這個盧供奉說「供奉卻不用畫」,供奉你啊不用畫了。「勞爾遠來」,[勞]就是辛苦你啦!「爾」就是你,從這麼遠來,下面那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就沒說了。「經雲」這是什麼經啊?「金剛經」啦!「金剛經」上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就是一切的意思,所以一切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什麼叫做「相」呢?這個「相」也是佛法裏的專有名詞,「相、象、像」在古文裏都是相同的意思,但是在佛法裏都是寫成下面的這個「相」,我們現在外面的照相館,他們常常都寫下面的這個「相」字,有的也寫這個「像」的,其實本來是這個「像」,這個「像」是什麼意思呢?「像」就是「相像」啦!就是「很相像」叫做「像」,但是它本來的意思是什麼呢?本來是這個「象」,這個象的意思是形狀,「相貌、相狀、形貌、像狀」全都相同的意思,所以這一切法它都有一個形狀,不管是抽象還是具象,都有一種形狀,你只要講的出來的,它就一定有個形狀。這經文裏面說「只要一切有相狀有形像的東西都是虛妄的」,「虛」就是空的啦!「妄」就是假的,是空的是假的,這是「金剛經」所說的。這怎麼說呢?因爲一切形狀都是我們的心所顯現出來的,但是我們的心不定,我們的心不是永遠是這樣的,所以外面的東西所顯的像,也跟著我們的心變化而變化,最明顯的就是說,譬如說你看天上的雲,你要是心情好,你看到的雲都是非常漂亮的,有天女、有天人啊、有某種樣的,各種形狀都有,然後天上的雲啊、風啊都在笑。要是你的「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烏天慘地」啊!連那個雲都在哭,是不是?雲都現作妖魔鬼怪的形狀,但是雲還是一樣的雲啊!不只是雲,譬如說有我們的地板啦、還是牆啦!要是有一些圖案,你看它有的變成人像的樣子,有的像一個很醜的、有的像甚至很帥的人啊,等等。對嗎?但是,其實都是沒有的,都是你自己想的,所以這一切外面的相狀形像啊都是虛妄的,都是你自心所現的,這是一個比喻啦。但是,不只是這些雲,而是說其它的東西,甚至于所有的山河大地,乃至于衆生,都是自心所現,依究竟的法來講。所以,你只是這一句語、這四個字「自心所現」。你若是要學佛,學究竟的法,還是說修禅都好,你把這四個字「包起來」。但是進一步應該要怎樣呢?你必須相信、你要信,這是佛祖所說的最究竟的法。你要是這四個字能真正悟到的話,那就是真正悟了,也就是開悟了。但是尚未開悟之前,要先信。信了之後常常去想,常常去思惟,漸漸開智慧,就漸漸會看到。這是最根本的,法都是自心所現,因爲自心虛妄,所以它所現的法也是虛妄的,這樣知道嗎?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這五祖大師爲何這麼說呢?因爲本來叫他畫畫嘛,畫「畫」就是「像」嘛!結果現在不用了,他就說「一切都是虛妄」,不用畫了。「但」就是「只是」,只要留這個偈「與人」,「與」就是給,給大家誦持,若大家依這個偈來修,就可以免墮入惡道,惡道就是叁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若大家依這個偈來修,有很大的利益,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你看這就是祖師,他不是說「這是誰寫的,寫這些是什麼玩意兒,這樣也想得到祖師位,擦掉、全擦掉」,要是一般的師父,大概就是這樣了,或是說「誰寫的、誰寫的」,叫他來,罵一頓,「像這樣丟人現眼,還寫在這裏」。這就是祖師啊!他根本就知道是誰寫的。這個寫的人是上座啊,所以也給他保留面子啊,對不?還有一點就是說他寫的境界也是很高啊,其它的弟子也都未達到這個境界,所以大家就說依照這個偈去修,若依照這個偈去修就是用什麼啊?就是硬碰硬,硬碰硬去好好的用功。這樣他給他這個偈子的「印可」是什麼?其「印可」就是說這樣修不會墮入叁惡道,至于開悟就沒說了,這件事就沒說了。所以他沒有說依照這個去修是會開悟,還是會見性,他沒有這樣說了,對不?只說就免墮入叁惡道啊,這樣就是修很好的法了,修「善法」了,對不?但是,不是「無上法」啊!若依照這個偈去修,會得到很好的好處,所以他的「印可」是這樣子,這就所謂的評分啦,給他一個評分。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就叫這些弟子燒香,在那邊燒香,還有大家都要誦這個「偈」,要背起來,再照這個偈去修。

  「即得見性」。這「即得見性」是說以後的事,不是說修這個就可以見性了。

  「門人誦偈,皆歎善哉」。大家都說,誦這個偈真好、真好。爲什麼?因爲師父說很好嘛!所以一定是很好的嘛。所以有句話說,矮人看戲啊,矮人看戲怎樣?因爲大家都站在那,矮子在下面看不到,若是看到人家在鼓掌說真好、真好,那他也跟著大家鼓掌。所以「矮人看戲,人雲亦雲」,人家鼓掌他也鼓掌,人家看得笑他也笑。「門人誦偈,皆歎善哉」都說真棒、真棒,很贊歎。

  經文:〖祖叁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這五祖大師啊,叁更時候就叫神秀到他房間內,這個偈是不是你寫的啊,這神秀就說,實在是神秀所寫的,但是「不敢妄求祖位」。不敢說這樣就要求祖師位的啊,希望師父您慈悲,看弟子有一點點的智慧沒有。「少智慧」就是一點點啊!祖師說你寫的這個偈啊沒有見性,沒見本性,只到了門外,還沒到門內。所以剛才我寫「及門」對不對?只到門外而已,你並沒有摸到「寮門」,但是還沒有起來啊!所以這「寮內」不知是養牛、養雞你就不知道了。「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你如此啊,就是「用如此見解」,你要用這種見解,「見解」我剛才講過,「見」就是親知親見,親自證到的境界,親自已進入的境界叫做「見」;「解」就是了解。這樣想要找這個無上菩提啊「了不可得」,這個「了」是完全,完全不可得。我們先看到這裏。

  你看五祖大師他的表現,在公案前的時候那樣說,私下的時候就這樣說,你看有一樣嗎?他的口氣完全不同,所以這是我們要學的,但是這裏沒有寫。我現在說給你們聽你們就知道了,做師父若要教訓弟子,就把門關起來,像這樣。若在公案前,就要給他面子,而你自己要忍住,這不簡單啊,同樣的,做父母的要教育孩子也是一樣,不是說要打孩子給別人看,打孩子給別人看,說我很會教訓孩子,我的家庭教育很好的,你看,我的孩子不對,我就給他個耳光,在人前打得唉唉叫,這樣叫做你會管教孩子?不是這樣,在人前用說的就好,用說的也不是說用疾言曆色,破口大罵,看要是罰還是打,回去關起門再打,這就是你要自己能夠控製得了自己,要不你當場就已經發作了。這是第一步的修行,就是當場你…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