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发作要控制住,控制到回去以后,他说「我要当场发作没有发作,回去就冷却了,就不会骂他,也不会说他了」,那就要看你的修养怎么样,你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你若为了孩子好,你回去就不应说「我回去之后我就凉了,不去教他,也不去说他了」。不行,你要保持回去,在人前「假装不生气」,回去要「假装生气」,这样你看困难吗?非常困难的。做师父的也是一样的,所以做师父、尤其做出家的师父不可以在公众面前骂出家徒弟给大家看,也不可以处罚他,若要处罚,门关起来,看是要跪香、还是举椅子,都不要紧。
所以五祖大师这就是示现,让我们看怎样教弟子,公众的时候赞叹他,说大家要这样修,但私下骂得臭头。说像你这样就想得到无上菩提门都没有,「了不可得」啊!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心,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段「昏倒」了,这段很深哦!慢慢来讲。
「无上菩提」如果想要求无上菩提的话,「须得」必须要怎么样呢?「言下识自本心」。「言下」就是说「一讲话」叫「言下」,一说话就马上有了,那「言下」或者是禅宗里面常常说的「当下」是相同的意思。所以意思就是我上次所讲的,不用再想了,思量即不中啊,说「我稍微想一下」,「稍微考虑一下」,不用考虑,你若考虑,那样一定不对,若是不用考虑,你都随时准备齐全在那里,如同上次所说「有吗?若有,拿出来」,那个就是了「当下即是」。他问说「有吗」?「不知道、不知道在哪里,我找找看」,找找看后拿出来的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定不是真品。「言下识自本心」。这个「识自本心」和「识本心」不一样,差很多的。这个动作叫「识本心」(成观法师画图),「识本心」是「从外而内」识本心,然后这是在修的时候。修了之后起用,这个叫做起用,「起用」的时候是「识自本心」。这样知道吗?识本心的时候是说,用六识来修这个本心,然后「见自本心」,所谓「返闻自性」,这叫「返闻自性」。先用六识、六根、六尘的法去返闻自性,见到自性以后,要识别外界一切法,再从「本性」去识别一切法,这样知道吗?所以「识自本心」是这样的(从内而外),而「识本心」是这样子(从外而外)。所以识本心是「起修」或是「修」,「修」了以后、「修证」了以后(修然后证),证到本心以后,再用本心来起用,就是「识自本心」。所以一切法都不是用这五、六、七(第五、第六、第七识)这个前七识来妄想分别,而是用「自心自性」来识别,那就是「没有分别的识别」,好象一面镜子一样。这样了解吗?这要好好去想。「识本心」你就假设你那个「本心」是一个「目的地」,或是一个「目的」,然后你用其它的「七识心」来识别这个「本心」,等你识了「本心」以后,也就是说「见性」,「见到了本心」以后,再依照这个「本性」来看这外在的一切,五根、五蕴、六尘乃至于十二入、十八界、一切法界,全都从这个本心本性来看,这叫「识自本心」或「识自本性」,是相同的意思。这样了解吗?好了,我们用普通的法门来说,就说念佛。念佛你怎么念啊,念佛若说真正究竟的念法有两种:一种是念进去;另一种是最究竟的就是「唸出来」。「念进去」就是说每一声佛号都是念在心里面,不是在嘴皮上念,要每一声佛号都是念在心里面,如同是什么,如同你这里面有一个甕,心里面有一个甕,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每一声「阿弥陀佛」的圣号,都好象甘露水念下去,如一声阿弥陀佛,「哆」(水滴声)滴下去一滴,南无阿弥陀佛「哆」(水滴声)二滴。所以每一声佛号,都念到心里去,都存住了,都存在那里。你不知道有没听过那个音乐,以前我听过古典音乐,有一首叫做「莫尔岛河」,那「莫尔岛河」开始的时候,就是那小提琴用鉤弦的方法「登登」,小提琴应该用拉的,对不?而那他不是,他用「登登」这样,那就是叙述说,作家的意思是在描述他那条河开始在山里面,那时还没有河啦,就只是一些山里的泉水啊,树叶上面有露水,树下的小泉水很小,从那树叶上面有水珠滴下来「哆哆哆哆」,滴到山泉中,就这样慢慢慢慢积聚,聚到后来,就成一条小河啦,那小山涧愈来愈大。我们念佛也是像这样的意思,也是一滴一滴地积,所谓「积水成流」,这样一滴一滴,所以你每一滴佛号,都要滴在你心内,不要滴歪了,你若滴在嘴上就滴歪了,那就没有储在你的「心器」里面,所以你唸佛的时候,就要端心正坐,身口意都要正,因此你唸的时候,哆哆哆都滴进去了,心不能歪、口也不能歪,否则就滴不进去,就滴歪了。所以端心正坐念,每一滴都滴进去,这就是「每一个佛号都念到心里」,每一声佛号「念到心里」,然后等这功夫已经很坚强了以后,很坚固了以后,再每一声佛号都从「心里面念出来」,「每一声佛号都是心里的声音」,不只有在嘴上而已。这样我根你们说这些是最究竟的念佛的方法,但是这里有一个麻烦、有一个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你一定要见到自己自心,你要是没见到自己自心,那你佛号要念到那里去?你问说:师父,我那「盘子」要放在哪里?是要放在这边、放在那边,还是放在这边。麻烦了,对不?所以你要先见到自心,然后每一声佛号才能念到自心里面。所以你要真正念佛的话,还须先读「楞严经」里面的「七处征心」把心找出来,你心在哪里,先找出来。这也是禅宗慧可大师去参初祖大师的时候所说「弟子心不安,乞师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吾为汝安」,你把心拿来,我给汝安。然后二祖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他说我心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初祖大师说「哦,你心不安,这样,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那二祖大师就说「我的心找不到啊」,说「觅心了不可得」。菩提达摩大师就说「这样我已帮你安好了,你要是找不到心,就是安好了」。这就是什么?这个「念到心里面」就是「识本心」、「识本性」;从心里面念出来便是「识自本心」。这样懂不懂?我这是一个譬喻。当然禅宗的「识本心」跟「识自本心」类似而已,并不是就是这个样子,这只是个比喻而已。若是要求无上菩提的人啊!「言下」就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本心」就是「本性」,没有差别。然后「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徹见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都不生不灭,当然心性是不生不灭,一切法全都是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在一切的时间里,不管是什么时候,早上也好、下午也好、晚上也好,坐禅、念经的时候也好,走路、赶车、吃饭的时候全都一样。怎样?「念念自见」念念之间都自见。这「念」是什么意思?「念」在梵文中叫做「克刹那」(Ksana),也就是刹那,一刹那之间,我们中文将它翻作「念」。但是这一刹那是多久呢?一弹指里面有九十刹那,每一刹那里有九百个生灭。所以刹那很快,这一弹指或是不到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里面,!统统念念都是自见。这「自见」,你要很注意这个「自」,这个「自」不是别人让你见或是别人叫你见,而是你自己见。所以「自修、自证、自悟」这个自见。念念之中都「自见本性」,「万法无滞」,这个滞就是滞留。「滞」是什么意思?「滞」就是说如果有水流下来,有一个窟窿(如深坑),那水就不会再流过去了,那个窟窿就叫做「滞」,所以叫滞流。所以如果流不动时就叫做「滞」。但是一切万法都是流通的,不会说有一个窟窿把它留在那里,它一定是会流过。所以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一切万法都不住,它不会黏在那里。例如,年轻无法永远年轻,一切都一样,健康的人不会永远健康,所以一切万法都是「无住」的,「念念无住」,所以「无所住」,那「无滞」就是「无住」,没有滞留。「一真一切真」,若证得「一真」,即见一切真,即证得一切真。要是征得有一项是真的,那个「一真」的「一」是什么呢?「一」就是「心」,要是证得你的心是真的,那样一切法都是真的,所以你不要把它当作好像绕口令一样、好像唱歌谣一样,「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这样,这是儒家才这样,要是佛家就不会这样,因为这样转(师示范儒生晃头背书样子),头会晕。如果证到这个「自心」,这个「一心」是真的,那就看到一切都是真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因为这外在、内在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你如果见到这个自心是真的,那么一切都是真的。这个「真」是指什么?是指真如啦!「真」是什么意思?这「真」你要从相反的词来看,「真」的相反是「妄」,「妄」就是虚妄,我们在「权法」里面,说「一切法都是虚妄」对不对?但是到了最究竟、最究竟的时候则又说「一切法都是真的」,六祖大师说「一真一切真」,我们佛经中很大的一部经叫做「华严经」,经中说「一真法界」,那「一真一切真」就表示「一真法界」。所以你如果要真正了解「六祖坛经」,那「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都要看,「金刚经」当然要很熟啦!所以这些大经都要很熟,你看了以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都知道。但是六祖他不是「教下」的,而是「宗门」,也因为是宗门,所以他即使提到经典,也只讲「经云」,不会说一直都在引经据典,然而经典就都含在其中,只是你看得出来不。
第七集完。
六祖坛经讲义
行由品第一
第八集
这个经典第七页第二行。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一就是「心」,如证得心是真如,「真」就是真如,那就是说证到这个心不是虚妄的。我们上次说过,我们开始修佛法的时候,因为贪著,贪著这个世间法五欲六尘,所以这个心都被这个五欲六尘所覆盖,五欲六尘的这些幻相所覆盖,所以这个心不是虚妄也变成虚妄…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