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沒有失誤就對,這是先知先覺的人;那「後知後覺的人」是怎麼樣的呢?他若是有時候有失誤,講出來的話去惱到人,被他惱到的人就會說「你怎麼這樣講呢」!他會說「耶,我怎會這樣說,啊!失禮、失禮」,對嗎?這就是「後知後覺」,跟他說一下他就知道,他就承認。「不知不覺」的人就是說,「你怎麼這樣講」,他就會說「沒有啊,我不是這麼講的!」或者「我雖然這麼講,但我不是這個意思啊」!你若這麼講,就是這個意思,怎會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現在用佛法,去觀察這個世間人,很有趣。
所以你要先善分別一切法,然後你在觀的時候,就是先觀自己的心。這個「觀心」哪!你就要了解「唯識學」,我們人有「八識」對嗎?這八識大概就是這樣,「前六識」大概都在表面上的,那開始觀到的,大概都是前六識的作爲,然後漸漸深入的時候,再觀到第七識。第七識是什麼?是我執、我執的中心,所以就會看到自己執著的所在,若看到自己執著的所在,就較不會執著了。但是一般人比較沒辦法作到這一點,爲什麼?因爲他不覺得自己在執著啊!順便提到,佛說的一切法最重要的就是破執著,這是在講這一部經我才講的,這也可算是如來的秘密啊!今天「俗賣」(大減價)給你們,若有本錢的人「賣回去」,這很好用,都是爲了破執著,這執著裏面有很多種,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執」。因爲有我執,所以産生「法執」,那法執又更微細,知道嗎!我執是「二乘人」破的,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小乘人破的,而法執是大菩薩破的,但是你不要說「我這是法執」,其實一般在學佛的人都是我執,不是法執啦!或是「我、法」兩個都執,還談不到破什麼法執,但是要破法、破執啊!就要先見到自心的執著,那個自心的執著就象什麼呢?有如我們的心哪!就象大白鲨,你知道嗎?大白鲨那電影有看分配嗎?大白鲨那嘴、那一嘴牙齒十分銳利,若被它咬到,就不會放掉了,對嗎!我們那個心就和那大白鲨一樣,若抓到東西就不放了,就不放、「堅固執著」,經裏多麼講「堅固執著」噢!就一定不放了,死也不放,你如果講他的話,它還要反咬你一口。所以先要看到,自心的這些虛妄相,因爲見到自心虛妄相,虛妄相如果看到了,就放掉了,漸漸放掉。放掉虛妄,就沒有虛妄,放掉虛妄,即無虛妄。如果是根器利的人,放掉虛妄,達到無虛妄,那就如經裏面所說的「若夢醒時,即自無夢」,懂嗎?若在作夢時,夢醒之後,就不再夢了,夢中是作夢,夢醒時就沒有夢。如是,若「去妄」的時候,就沒有虛妄,下一句是什麼?下一句就是說,真如本性自然現前。所以在用功的過程中,還是要先觀這個妄心,這個妄心的下面就潛藏著真心,這是一個方便說法,其實若是最究竟的說法是什麼呢?是說「這個妄心的本體是真心」,這樣聽得懂嗎?這「妄心怎麼樣做成的」呢?它的材料是什麼?它的材料是「真心」,這很深了!這樣我說個比喻,就像海的波浪,「海」無事它不會起波浪,什麼事情會令它起波浪?就是有風的時候,它會起波浪,對嗎!若是小風、微風、微微風,它就起小漣漪,對嗎!如果是中等的風,它就起一點點小波,如果大風它就起大浪,甚至是叁十層樓高那麼的大浪,可以把幾萬噸的船都吞掉,對嗎!這都是因爲風的因緣。但是,不管它是漣漪或是小波,還是大浪、還是巨浪,它的成份都是什麼?成份都是水,對吧!水性有沒有改變?沒有,只有那相狀改變而已,它那外表的形象改變。所以,那個水,如果這樣擺動的時候,我們把它稱爲「漣漪」,「名爲漣漪」,如果這樣子的時候(師父用手大幅度比劃),我們稱爲波,如果這樣子的時候(師父用手更大幅度比劃)我們稱爲浪、大浪,但是「其爲水也、一也」,這個水是同樣的水,「水性一如」啊!水性從本以來都一樣,都沒有改變,不管你怎麼樣起風作浪,水就是水,海水就是海水,鹹度都沒有改變啊。所以我們這個心也是一樣啊!不管它做好事、做壞事、乃至于智慧、愚癡,它的那個構成的成份,都是「真如本性」,沒有其它的材料,材料都同一樣,只是它做好了以後的那個形狀不一樣而已。因爲形狀不一樣,所以它的作用不一樣,這樣能聽懂嗎!所以「其體皆同,以相不同,故用不同」,所以一切法有這叁種就是「體、相、用」。「體」是一樣,但是因爲現出來的「相」不一樣,所以它的「用」不一樣。譬如說我現在穿這一件袈裟,就變成所謂的法師,對嗎,同一個人,我若現在把這袈裟脫下來,頭發留起到,西裝頭梳起來,西裝披上去,就一不一樣,了,是不是?那時候就不會有人叫我師父了,是不是?或是穿別的款式的衣服,因爲只是外相的不同,所以它起的作用就不同,對不對!同樣的,我們「自心」也是一樣,它起種種的相狀,但是它的這個「其體」是一樣的,那你要「觀心」的時候,就這樣去「觀」。所以,我剛才講說,你現在觀到的雖然是「妄心」,但是妄心的根本,它的「本體」是真如,這一點啊,我們下一堂再進一步的發揮。呃,好吧!
第五集完
回複 引用 TOP
ryq5678 發短消息
加爲好友
ryq5678 當前離線
UID40 帖子26 精華1 積分66 威望66 1金 金錢165 1金 閱讀權限10 在線時間66 小時 注冊時間2009-10-1 最後登錄2010-8-20
注冊會員
11#
發表于 2010-6-1 19:38 | 只看該作者 10# ryq5678
行由品第一
第六集
我們今天繼續看「六祖壇經」。這本經的第四頁第叁行。
五祖大師對大家說,叫大家去作一首偈,拿來給他看。上次說到「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今天說下去。
經文〖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爲教授師,必是他得,我靠慢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看到這裏。
「若如此者」,「如此」就是見性之意。如果是這樣見性的人,「者」的話。如果是這樣見性的人的話,「輪刀上陣」,「輪刀」就是揮刀,如同車輪這樣轉動,「陣」就是戰陣,「戰陣」就是在戰場上,如同在戰爭的時候,揮著刀上戰陣「亦得見之」,這樣還是看得到。看什麼?看「本性」看得到,如果曾見到則「一見永見」,真正見到是「一見永見」,不是看到以後就沒有了。如果是這樣那一不是真正見到,有時我們在修行時,今天修行的很好,第二天就沒有了,不知跑到那裏去了,有時不是第二天不見的,有時是早上修得很好,下午就不知跑到那裏去了,或是上午修得很好,下午別人說了一句什麼話,就完全亂了,那就是沒有真正的見到。所以如果真正的見到,應該是「一見永見」,「一見永見,念念現前」。因爲見了以後,「性」如果是囊中之物,它就是在那裏,你如果不去移動它,它就永遠在那裏,所以不用怕它丟掉,不用怕它不見,不用怕它跑掉,它不會長腳跑掉,如果你有這個知覺性,覺知它在的時候,那它就永遠在那個地方,所以它永遠在那裏,不只是念經的時候在那裏,坐禅的時候在那裏,吃飯的時候也在那裏,走路的時候也在那裏,甚至大便的時候也在那裏,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在那裏,甚至和人家講話的時候也在那裏。更進一步如同五祖大師所說的,「輪刀上陣」的時候也在那裏,在槍林彈雨中,現在沒有拿刀子的了,如果在打大炮或是機關槍在掃射的時候也在那裏。不只是在那裏而已,也是看到自己的本性在那裏,所以這「輪刀上陣」的意思就表示很危險的時候,性命很危險的時候,也一樣看到「本性」在那裏。如果大家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造次亦如是,顛沛亦如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造次」的意思是說心很亂的時候、慌亂的時候,心中慌亂的時候,也一樣要守著「道」的意思,「顛沛」就是「顛沛流離」,那就是說落難的時候,一樣要守著道的意思,這和五祖大師所說的一樣,「輪刀上陣」也一樣要看到自己的本性,你不可以說剛才怎樣,一念忽然忘掉了本性,剛才因爲很危險,所以才忘記了,好像有一點理由或借口,那樣不可以,那樣的話,就不是究竟的真正見到「性」。這本經有古人寫的注解,小字的「喻利根者,見機而作」,這你要用鉛筆把它畫掉,這個不對,這個牛頭不對馬嘴。「衆得處分」,「處分」就是命令或吩咐。衆人得到五祖大師的吩咐之後,「退而遞相謂日」,「遞」就是「更」、「輪換」的意思,一個傳一個叫「遞」,避如說,我拿一部經典或講義,你們傳下去那就叫「遞」,所以叫「傳遞」,或是「更替」都是同樣的意思,「遞相謂日」,「交相謂日」,「更相謂日」,互相說來說去,說什麼呢?「我等衆人」,「我等」就是「我們」,我們這些衆人呀!必須要「澄心」,「澄」就是「淨」,把心清靜下來,再來用意,「意」就是「心」,再用心來作這個偈,「偈」在梵文裏有固定的字數,一句有幾個字,而且有押韻,但是把它翻譯成中文之後,這個偈頌字數可以固定,但就沒辦法押韻,如果還要押韻就很困難,就和做詩一樣,所以一般佛經翻「偈頌」時,字數固定依照原文,但是沒有「押韻」,這個沒有關系,因爲我們翻譯佛經,主要就是要知道意思,不是在做「美學」、「美文」。「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這個「將」是拿去的意思,拿去「呈給」和尚看,呈給師父看「有何所益」,有什麼「利益」呢?「益」是「利益」之益。「神秀上座,現爲教授師」,「神秀上座」他已經是「上座」,就是他已經出家二十年以上,在教大家,就象老師一樣,所以「教授師」(梵文即阿阇梨),如果在密…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