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23

  ..續本文上一頁的,也是最深的,說你「自心是佛」這個是最難信的。這要有大根器才有辦法信,(當時)就沒有人信他所說的這一個。因爲自心是佛,所以「直指人心」,就能夠「見性成佛」。

  「故傳此衣,以爲信體」,所以達摩祖師他除了傳法以外、也傳衣。「衣」就是「袈裟」,當做是「信體」,信就是說,這個「信」是征信,征信之體,讓人家相信說這個法門真正是達摩祖師所傳的。「代代相承」,每一代每一代祖師傳給祖師,互相都相繼承。「法則以心傳心」,那所傳的法就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悟自解」就是說「不由他悟」,在經上說「不由他悟」。怎麼說「不由它悟」呢?因爲這要自己去做,不能說全靠師父,師父是給你開示,開示完了你要自己去做,自己做你自己就會悟到。因爲師父跟你開示的有一個程度,到某個程度爲止,其它的你必須要自己去解,自己去悟。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啓曰:向甚處去?祖曰: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看到這裏。

  自古以來「佛佛惟傳本體」,佛祖和佛祖之間所傳的就只傳「本體」,「惟」就是只是,只有傳這個「傳心法」,這個「傳」是傳心法,傳心跟法的本體,就是說傳那個最重要的地方,其它較小的就自己去悟就好了,因爲這禅宗是最高的,所以只有傳那個最重要的地方,那較小的、不是很重要的,都要靠自己去悟,不是說每一件事師父都要給你交待得清清楚楚。「師師密付本心」,師父、每一位祖師,這個「師」就是祖師,祖師和祖師之間都是「密付本心」,「密」的意思就是說不是公開的,都是私下傳的。所以都是一對一,一對一那樣那樣傳的,私下秘密。「付」就是交付或是咐囑。「本心」是什麼?「本心」就是「本自清淨」,自無始以來就無染著的心,就是「本心」。都傳這個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這個袈裟是爭奪的起端,所以到你爲止,以後不用再傳了,就是傳到六祖大師爲止而已。六祖大師接下來就沒有七祖了,六祖是因爲傳衣傳到人嘛!傳到六祖。所以不知後代怎麼說有七祖、八祖都不知道從哪裏來的?其實沒有。因爲如果有「祖」,那也只有一個,一個才可以稱「祖」,那如果有好幾個就不能稱「祖」,你也祖、我也祖,到底誰才是祖。所以只有一個而已,同時候只有可以一個祖師,同時候可以一尊佛出世。所以不能同時候有二尊佛、叁尊佛、七尊佛,同時候在同一個世界一尊佛而已。這是正法,這是佛說的,法就是這樣,「法如是故」。所以有聽人家說,現在他也成佛、他也開悟,統統都是佛,那是不可能的事。依照佛說,一個時候只有一尊佛而已,未來佛還沒有出世。釋迦牟尼佛再下去是彌勒尊佛嗎!就是彌勒佛還沒出世,彌勒佛現在還是彌勒菩薩,他在兜率陀天,所以不要被騙。「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你若再傳這個衣,性命就好像「懸絲」,(比喻)很危險的意思。西洋也有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國王請他吃飯,准備好了很豐富(的東西)給他吃,他坐的上頭掉一只劍,那一只劍用一條絲綁住,看他吃得下嗎?所以那意思就是「懸絲」(很危險)的意思。再看下面,「汝須速去,恐人害汝」,你要趕快離開,這個「去」就是離開的意思,恐怕人家害你啊!「慧能」就是我,我就啓禀師父說要向什麼地方去?「向甚處去?」「向」就是往,往什麼地方去?祖師就說:「逢懷則止」懷就是懷集縣,你如果走或遇到那個懷集縣的時候「則止」,就住在那邊,就停止在那裏,就不要再走了;「遇會則藏」那如果再遇到四會縣「則藏」,「藏」就是躲藏起來,不要跑出來。這就是說五祖大師有「宿命通」,但是在禅宗裏面因爲是正法,所以不強調「宿命通」或是「他心通」等這些,但是他就是這樣表現出來,好像很自然,你如果沒注意也看不出來。但是他如果表現出來,不是要現寶了,不是要炫耀,而是要有那個需要的時候才這樣作。「慧能叁更領得衣缽。雲:能本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慧能隨即把橹。祖雲:合是吾渡汝。慧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汝去叁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慧能辭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庚嶺。」

  「慧能」我啦,我叁更領得這個衣缽以後,就說慧能我本人本來是「南中」、南方的人,「南中」就是南方,我本來是南方的人,六祖大師是廣東人,那是移民去那裏變成廣東人,所以說的是廣東話,他去五祖大師那裏話不怎麼通,所以很辛苦啊!同樣在中國,但是廣東話跟我們中原話差很多,但是佛法就是這樣奧妙,話不怎麼通,也是通,也一樣可以學法,這就是佛法利害的地方。像古代的大師,如果從印度西文來,都會講中國話,那實在很利害,他也沒有說事先去補習班補習、補習,那個時候又沒有補習班,沒有臺大語言中心什麼的,可以補。那實在是很利害。所以他們以前都是開悟的人,什麼都可通。「素不知此山路」「素」就是本來的意思,本來統統都不知,素常統統不知道這個山路,要怎麼出這個「江口」。這五祖大師就說,你不用煩惱,你不用憂愁,我自然會送你去。五祖大師就送六祖大師到「九江驿」,「驿」就是驿站,到驿站裏,五祖大師就「令」我上船(叫我上船),可能是租了一艘船。「慧能隨即把橹」,那時我就馬上拿一只橹,「橹」就是槳。「祖雲」五祖大師就說。「合中吾度汝」,「合」就是「應該」,應該是我渡你,應該是我把橹渡你才對啊!慧能就說(這句話很重要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迷的時候就要師父來度,但是開悟之後,就要自己自度,不能統統都要靠師父。「度名雖一」這「度」的名字雖然是同一個,但是「用處」,「處」就是地方,用的地方不一樣。一個是他人來度,一個是自己自度。慧能我出生在邊方,「方」就是地方、邊地。「語音不正」講話的音都不正(廣東方言),受了師父您「蒙師傳法」,「今已得悟」現在已經開悟了,「只合自性自度」應該只是自性自度,「自性」就要自度,「自心」也要自度。所以佛祖跟祖師統統開示一個方法,我們自己要去做,我們自己沒做,佛祖也沒辦法。「祖雲:如是如是」五祖大師就說,這樣沒有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說印可他所說的話,「如果悟了自性,就要自性自度」。以後這個佛法「由汝大行矣」,因爲你所以就「大行」,(佛法)會很風行。這六祖大師以前,佛法尤其是這禅宗沒有很流行的原因是因爲因緣不好,但是六祖大師的因緣很好,所以傳的法得道的人很多。「汝去叁年,吾方逝世」你離開叁年之後我才過世。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一船說「預知時至」,如果在禅宗裏面「預知時至」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那如果在其它的宗,預知時至好像很傳大。上面那個說「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這是宿命通,知道以後會怎樣,所以祖師就是祖師,不是做假的。「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你現在就好好去「努力向南」(行)。叁年以後五祖大師才過世,五祖大師過世時七十四歲。「不宜速說」不用再講了,「不宜速說」就是不用再多說的意思。「佛法難起」佛法要起來(興起)真的是不簡單的事。「慧能辭違祖已」慧能向五祖大師告辭以後,就向南行,二個月當中就(來)到大庚嶺。接下來那些小字(法師所用經本中的小字)那是以前看經的人注解的,後來就變作經文一樣。

  經文:〖五祖歸,數日不上堂。衆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衆乃知焉。〗

  五祖大師送走六祖大師之後,回去好幾天沒上堂,就是沒開示,大家都懷疑,就跑去問說,師父你是不是生病,有煩惱嗎?五祖大師就說生病是沒有啦,但是衣法已經去南部了。弟子就問,是誰得到傳授。他就說「能者得之」,這個「能」是雙關語。「能者」就是有能力的人,也是指慧能,所以是雙關語。大家就知道是慧能得到的。

  經文:〖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燥,極意參尋,爲衆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于石上,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看到這裏,這個又是另外一個高潮,這個是很重要的高潮。

  「逐後數百人來」在後面有幾百人追來。「欲奪衣缽」想來奪我的衣缽,有一位出家人、一位僧人,他的俗家姓陳,名叫做惠明,他的名字叫做惠明。「先」就是以前,以前是「四品將軍」,所以是個退伍軍人、退伍軍官。「性行粗燥」性行很粗。「極意參尋」非常想要找到我。「爲衆人先」比大家都跑得快。「趁及慧能」「趁」就是追,追到了慧能,就是追到我了,慧能我「擲下衣缽」,就把那衣缽丟下去,躲在草莽中,這個慧明就是那個四品將軍,來了之後「提掇」「掇」就是拾起的意思,就要拾,拾不起來「提掇不動」。就在那裏喊「行者、行者」行者的意思就是說帶發修行的人,就是「行者」。這個我們常常看過就是在「西遊記」裏面那個孫悟空,就是「孫行者」,對吧!因爲猴子並沒有剃頭的,沒剃頭而在修行,那就叫行者,這行者不是走路。我們說在寺廟裏面吃菜修行沒有剃發,叫做「菜姑」,是嗎!那男生不知要怎麼講,「菜姑」,「姑」相反的意思是什麼?比較正式就叫居士嗎。居士居士,我是爲了法而來,這個行者是比較內行的話…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