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22

  ..续本文上一页个「心地」在,所以菩萨才可以「播种」,播在他(众生)的心地,若有这个心地、又有菩提种,如此这个菩提的果就会生出来,这心地当然就代表这众生他本来就有这个因缘、本来就有这个菩提性在了,他的心地就有这个菩提性在了,所以这个菩提种种下去,它才会发出来。「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若是「无情」呢?「无情」的意思就是说若是菩萨无情,菩萨若无情就是说菩萨没悲心哪!菩萨若没发大悲心来,那么辛苦来播种呀,就「亦无种」,这个世间就没有「菩提种」了。「无性亦无生」,这「无情亦无种」是根据这个菩萨来讲的,那「无性亦无生」是根据这个众生、一切众生来讲的,众生若是他的心地没这个菩提性,「无性」就是「无菩提性」。众生的心若是本来就无菩提性啊!如此,那个菩提果也生不出来,是这个意思。好,这是头一层的意思。这五祖大师的这个意思(偈)有两层意思,这(前面讲的)是第一层,是表面上的意思。第二层是较深的意思、是究竟的意思,究竟的意思就是在第二句那儿,(即)「无情亦无种」。虽然这菩萨发大悲心,但是他也没有动什么情,他虽然是「大有情」,但是他也没有动什么「情」,所以是「无情」。那「亦无种」,所以究竟来讲他也没有播什么种,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心地本来就有菩提之性了,所以不需要菩萨来播什么种,他本来就有菩提种,本来就有菩提「种性」,这样懂吗?所以这个是究竟的意思。所以依究竟的意思来讲啊,菩萨「无动情」,没有动到「情」,而且亦「无播种」。而「无性」呢?一切法本来就无自性,那一切法「亦无生」,也不生不灭。所以一个是表面的意思,一个是究竟的意思,都在里面。这个就是说「权、实二谛」,五祖大师所讲的这个偈里面「权谛」跟「实谛」都总包括在内。「权谛」就是表面上的,因缘所生法包括在内。「因缘所生法」是什么呢?众生因为妄造无明罪过,所以枉受苦难,这样就需要菩萨辛苦来播种、来传法、来度众生,这称为「权谛」。所以因缘所生法,因为众生有妄造恶业、枉受苦难的「因缘」,所以感得菩萨来度苦、度苦难的因缘,这全叫作「权谛」、「权法」;那「实谛」呢?以「实谛」来讲哪,实在「无情亦无种」,菩萨没动什么感情,也没下什么种,因为众生本来就有种了,「本自有种」,那一切法哪本来就无自性,也一切法都不生不灭,然后这就究竟入「一相无相」之门。呃,深噢吧!所以这(个偈)也不能当作山歌唱呀,你若光看字面「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样也未能了解,所以这就要深深下去体会。你听我讲这些,你听了以后,你就须要去思维呢,你不可以到外面去「吹牛」哦!听我讲几句你就到外面去卖弄,这样就变作「口头禅」,这个「禅」是在心中修的,不是在嘴巴上。所以「禅」有很多种,有「口头禅」、有「文字禅」、有「野狐禅」。所以这些是这么深的法,这些名词我平常很少讲,为什么?因为不要落于这个变成「口头禅」嘛!这么深的法、这么深的宝贝,不是随便可以讲的,你若要讲的时候都要怎么样呢?我根你讲,若要讲这么深的法都要先洗手、洗脸、漱口,坐好,这样才能讲,不能随随便便就讲的啊!所以越深越高的法,你就要越尊重,不可以边走边讲,不是随便什么时候、什么所在都可以讲,不可以哦!为什么?尊重法,「菩萨修行,重法故」,虽然这些是所谓表相,但是这个表相就是你心意的表现,你这个心意你都做不到,那你说「唉,我没有执著啊」!吹牛。好!

  经文:〖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江口。五祖曰:汝不须忧,吾自送汝。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看到这儿。

  这五祖大师就讲,古早的时候,达摩祖师他刚来我们这个「此土」,就是咱们这中土、中国,而「人未之信」,一般人就没信他的法。所以「故传此衣」,现在就传这衣,这「衣」就是袈裟,不是穿的衣,当作「信礼」,「信」就是征信,使人会相信。相信什么呢?相信说他确实是祖师传给他的。譬如说五祖是四祖传给他的,要怎样才知道说这是四祖传给他的呢?就因为四祖拿这衣给我,这个袈裟给我,这袈裟还在这儿。那袈裟是谁的呢?那袈裟是大迦叶的衣。所以那是金刚袈裟哩!比我这件更美(师父笑),因那是安金的,我这是安布的、用布条,他那是金的,可能很重噢,要是没钱,敲一条下去卖(师父笑)。「以为信物,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敬传这个袈裟,当作是传法的征信,一代一代相承,这个法呢?就以心传心,这个就用「心」来传给「心」,这意思就是说「不能用一般的言语来讲,这是以特殊的言语在讲」(用心的语言讲)。传了之后「皆令自悟自解」,会使大家都可以「自悟自解」。好,今天讲到这儿。

  第十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一集

  上回说到这经本的第十页。五祖大师传给六祖大师这个传法偈,这称为「传法偈」,祖师传给祖师,都有一个偈子,称为传法偈。但是还没有继续讲下去之前,来复习一下上回,就是五祖大师开示这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时六祖大师开悟那个地方,现在稍微复习一下,就是最重要的这个「金刚法门」,「金刚法门」就是金刚经的「心要」。金刚经的「心要」是什么?就是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讲是四个字「无住、生心」,这「无住、生心」就是金刚经最重要的法门。因为金刚经开始的时候就是须菩提问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住」?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应无所住」。如何「住」呢?就是「无所住而住」,所以叫「无住」、「无住而住」。云何生「其心」?那佛是答,应生「其心」,结果好像等于没有回答一样。但是你那个意思要从经文里面的上下文来看,所以这个就是金刚经的「总法门」。「无住生心」,那么「无住」是什么?无住就是「智」,那生心就是「悲」,所以是悲智双运」。那悲智双运这样修行的结果就会达到所谓的「褔慧两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这样就是究竟圆满了。所以这就是「金刚法门」。那由这个「无住生心」,因为「无住」刚刚讲说是「智」,那么「生心」就是「悲」、悲心;那「无住」也就是「慧」,那生心呢!就是「福」;那「无住」是能够自度,「生心」能够度他;无住者自觉,生心即觉他。

  接下来看这个「无住生心」,这金刚法门和六祖的大悟那个大悟偈境界有什么关系?六祖大悟的内容是本自清净,第一个就是「本自清净」,这个是悟得的总相,这一个是「体」,不生不灭、本不生灭也是「体」。接着「本不动摇」跟「本自具足」这一个是相。因为一切法分三种,「体、相、用」三种。真如本体的这个「体」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本自具足」和「本不动摇」这是它的「相」,现出来的「相」,是「具足」跟「没有动摇」。然后他的「用」呢?「能生万法」就是它的「用」。所以,六祖大师所悟到的境界就是「真如本性的体、相、用」。

  另外再说这个真如,就是「如来藏」。分做三种:一种是「空如来藏」;一种是「不空如来藏」;一种是「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不变的;「不空如来藏」跟「空不空如来藏」是随缘。那么,第一个「本自清净」跟「本不生灭」的那个「体」是指「如来藏」的第一个「相」,就是「空如来藏」它的「本体」;第三、第四句「本自具足、本无不动摇」这个就是「不空如来藏」;第五句「能生万法」这个是「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藏」它的体「自性空」,所以叫「空如来藏」。因为「自性空」,所以它能够「容一切万法」,而且能够「生一切相」,如果「不空」的话就没办法了,所以他的「本体」是空如来藏;接着「如来藏」又有「不空如来藏」,出生这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指说,这个「如来藏」虽然它本体是「空」,但是它会有作用、它有作用,它出生种种的作用出来,就变作「不空」。所以本性虽「空」,但是能够产生「不空」的作用(作用不空)。那本体是「空如来藏」是不变的,那么这个「不空如来藏」能够「随缘变化」,就好象我们说水,因为外境的风大小,所以现出来的波浪也有大小不一样。「本不动摇」也是「不空如来藏」的一个现象;然后「能生万法」是它的总的功用,那么这个是「空不空如来藏」。那「空不空如来藏」以及「不空如来藏」这两个都是「如来藏」的「随缘之用」,而他所依据的「本体」是不变的「空如来藏」。

  好,我们翻开第十页,继续上次所讲的。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上回讲到这里,这还要重复讲一遍。五祖大师又说,古时候,「昔」就是古时候,古时候达摩祖师他当初来(此土)中国的时候「人未之信」,「人未之信」就是人未信之,这是倒装句,就是没有人信他。这个没人信是信什么?信「自心是佛」这最重要的道理,禅宗里面最重要…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