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继续看下去。
经文:〖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看到这儿。这五祖大师知道说,我已悟到本性了,就跟慧能说「若是不识本心」没有识得本心呀!「学法无益」,这是究竟来说,因为你若是没识得自己的本心,你所学的只是表面上的,只是跟佛法结个缘,那不是究竟的啦!所以只是表面上在学,其实都没学。譬如说我早上跟你们说,念佛来说念到心里面,再从心里面念出来,这两种境界对不?但是,一般在讲的念佛是说「嘴念,耳朵听到」这样,这样就好了,对吗!都是这么讲啊,但那是不究竟的,但是,不究竟也没办法呀!因为你若没看到自心的人,没见到自心的人,你说要「用心」,那就是一种「用心念佛」了,也办不到,所以只好跟你说「嘴念,耳朵听到」。但「嘴念,耳朵听到」这就是韩愈在「师说」里面讲说,这只是「口耳之学,口耳之间才六寸耳」,所以叫「口耳之学」,这「嘴」跟「耳」中间才六寸而已。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说「很肤浅」,这是比喻,韩愈在比喻「记诵之学」,他说你若只是背诵,他是背孔子讲的经,只是背四书、五经,都没了解它的意思,也都没照着做,那就象「嘴念,耳朵听见」,在嘴跟耳朵中间,就没有到四肢百骸、没有到心嘛,对吗!「口说,不应心」嘛!变成「口耳之学」,就是「嘴跟耳朵的学问」而已,这样嘴跟耳朵中间多长呢?才六寸而已,这样很浅哪!我们学佛的人,若变成这样,那就很可怜了。但是一千多年以来,大部分念佛的人都是这样念啊!「口耳之学」很可怜。因为嘴没有应心啊!所以「口念阿弥陀,心无阿弥陀」对吗!好好去想,这很严重噢,这是天下第一大事噢。你若「嘴念阿弥陀,心要有阿弥陀」,但是这又很深,这又很困难,你要心有一个阿弥陀,这不简单呢!这已经要修很多很多的善根下去,这要怎么修?以后再跟你们讲。没稍一下吊口味,这是法宝哩,这真的很「宝」呢!这比菜脯更「補」,也比当归補。所以你念佛就要「心里也念阿弥陀佛」。同样的,你若念地藏王菩萨,心里也要有地藏王菩萨。所以不仅是「嘴念,耳朵听到」,甚至一般人不是说嘴念、耳朵听到,「嘴念,耳朵也没听到」,你注意,是不是这样啊?念了半天也不知道在念什么,念到那儿也不知,就好象一部念佛机一样,这张嘴就象「念佛机」上直念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死不死这样子,那不可以,念佛不可以这样,念佛变作这样,两个嘴唇皮、两件嘴唇皮开一下、合一下,也不知在念什么,自己也不知,也没听到,你不要说别人没听到,他自己也没听到,白费功夫在念,对吗!所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念的都不能增加智慧,仅有一项,你若没用心在念,是仅用嘴在念的,或是说用嘴念,仅用耳朵听到,这样中只多一项,增褔,增加褔报,这样而已,增加一点儿褔报,这是世间有漏的褔德,他不能、不能增进无漏智慧,不可能。无漏智慧还要从无漏处去修,无漏在那里呀?无漏不在嘴唇上,在心上,一定要用心去修。所以祖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益」是什么意思?「益」就是「增益」,增加啦。学法不能增加什么?不能增加你的智慧,不能增加你的「功德法身」,对你的「法身」没有增加,没帮助啦。「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所以这个不只是识本心,而且要「识自本心」,从本心来认识一切法,从本心里面「起用」,去认识一切法,然后从本心去「见一切法」,这是倒过来讲,这很奥妙!好好去体会。这样你了解吗?从自性里面去见一切法,从自性里面去认识一切法,去识别一要法,这样子的人才称为「丈夫」,这个「丈夫」是「调御丈夫」,「调御丈夫」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叫如来十号,这十号是如来所种的功德,他的法身的功德。「如来」,「如」就是「真如」对吗!真如平等、不动,这是佛祖的智慧,「来」是慈悲,虽然证到「真如平等」的境界,但还是为了大慈大悲而来度众生,叫「如来」。然后「如来、应供」,「应供」就是说如来已经证到十号十力,所以具足无量功德,一切的世间人应当供养,叫做「应供」,那「应该供养」的意思就是说,你供养了你会有福啦!不是如来要求你啦,而是说你如果供养的话会有褔报,会生出褔报。「正遍知」,「遍知」就是三世十方无所不知,叫做「遍知」,「正」他是正的、不是邪的啦!像一些外道,他也知道一点儿事情,但是有时候是邪的,而也不能遍、不能普遍,普遍的知道了一切事情,叫作「遍知」。那「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依照自己的修行,然后得到圆通而知道,这个叫「正」。有一种外道,他利用外在的外灵、鬼魂等等来了解事情、来知道事情,譬如说有的会画符去捉鬼,那鬼也替他服务,跟他说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他就好象知道过去、未来,知道一点点,但不是很多,那样、那种的就不正,因为那不是他本身修行的能力,那是依靠外在的。而如来不是的,他是他的心已经证入了真如平等之际,所以他遍十方三世他都知道,所以他的方法是正确的,所以是「正」,他对于时间跟空间都没有阻碍,叫做「正遍知」。「正遍知」梵文叫做「三藐三佛陀」。「明行足」,「明」就是三明,「行」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具足、三觉具足,叫做「明行足」。「三明」就是「三明六通」那个「三明」。「善逝」就是依靠善法、「以善法而逝」叫做「善逝」,也就是「涅槃」,那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好去」,「好去」就是「依涅槃法而去」,叫做「好去」。那「好去」这个「善逝」跟「如来」正好成一对,一个来、一个去,「逝」就是去。「世间解」这如来不仅了解怎么解脱,怎么修行,一切世间的法他都了解,所以叫「世间解」。甚至你若说欲种稻子的人不知怎么种,你去问世尊,他也会知道,因为在经里面就有写,有一位种树的他不相信如来是「一切智人」,他说「真的吗?我种树种了二三十年,他难道都会吗?我不信,我来考考他。」结果如来不但知道,而且比他知道的还要多,又教他什么树要怎么样避虫害等等之类都知道。「无上士」就是说,这个「士」有「下士、中士、上士」,「上士」就是菩萨,「中士」就是声闻、缘觉,「下士」就是一般修行人、凡夫,那菩萨之上就是「无上士」,这位就是「佛」。「调御丈夫」这词是怎么来的?这就是从骑马来的,这众生就像马一般,每一个众生都好象野马,而这野马怎么样,这野马到处乱跑,我们较老的人都知道,骂那女孩子说「好像野马」,意思就是说到处跑,家里待不住,这马若要骑之前,就要「调它」,要教到使它可以让人骑坐,但要先能放鞍上去,不是噢,要先鉤这个啦,先鉤鼻子这个,鉤鼻子之后再放那个马鞍,再把它骑上去,骑上去要先会走,要不然一下子就被它摔下来,但是我们都像野马,都不能够调伏,「调」就是调伏,而佛祖呢就好像是一位很会调教马的人,称为「调御人」。再怎么野的马他都能够调它,所以「调御丈夫」,所以经典里面称赞如来说「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若可以调的,他都可以调伏他。「调御丈夫」,所以一切众生在调他什么呢?调他的恶性,我们众生都是刚强难调的,是吗!很倔强、刚强难调啊!而如来都可以将你调好,调得你「滑溜滑溜」。「天人师」天和人、天界和人界、天道和人道的师,其实是说「三界之师」,「天人师」是代表「一切三界之师」。「佛世尊」,「佛」就是觉悟,「世尊」梵语叫作「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一切世界都要尊重,称为「世尊」。这就是佛祖的名号,也是否他的功德。而这里「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是只简单地讲这三项,也就代表如来的十号就是了。这样就是说,若可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成佛,这样简单一句话说。而禅师他讲话就比较特殊一点,而你就看得看不清楚。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我在三更受得这个法,都没有人知道,就传这个「顿教」,顿悟的衣法和「衣钵」,就讲「汝为第六代祖」,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的祖师了。「善自护念」,要好好地「护」、保护,「念」就是受持的意思。「广度有情,流布将来」,要把它传到未来。「无令断绝」就是「勿令断绝」,不可教它给断绝了去,每一个祖师要传给另一位祖师的时候,都会讲这一句话「莫令它断绝了去」,那法要一直传下去,若法让它断绝了就变成罪人了。「听吾偈曰」这个叫传法偈,若祖师传给另一位祖师的时候,都会说一首偈。这个就是他的什么?「心要」啊!这就是他的「心要」。
经文:〖「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个偈实在很冤枉,因为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很深,字很简单,看起来意思好像也很简单,但是非常地深,这个是真正的深。「有情」,这个「有情」是指大悲心,谁是「有情」啊?就是「大有情」。「大有情」是谁啊?「大有情」就是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大有情啊「来下种」,「下种」是撒种。撒什么种啊?撒菩提种。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因为他的大悲心来播这个菩提种。这菩提种啊播在何处?「因地果还生」。这个「地」是什么?「地」就是「心地」。「心地」是什么心地?是众生的心地。有菩萨来播种啊!然而也要有众生那个「心地」,好像你若要播田,你也要有田才能「播」,若没田你播在那儿?而这菩提种也要有「地」才能播。播到那儿?播在众生的心地里面。「果还生」,这个「果」是什么果啊?那「果」不是我们中午吃的那些水果,这是「菩提果」。有「菩提种」才会生出「菩提果」。因为众生他有一…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