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20

  ..续本文上一页西装不可穿一半,下面也要穿呀!才能看,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我们以经解经,「楞伽经」里面讲「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智慧已经证到一切法、而没有说「有」或是「无」,没有执着它「有」、也没有执着它「无」,那就真正的「无有少法可得」,那就是最究竟的大智慧,就是无上菩提。自己达到这个境界以后,然后生大悲心,什么意思?广度众生。所以又回到三皈依文里面讲,「大慈愍故」。所以修行者、大菩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应该是对于一切法,对于世间、出世间、佛法、世间法都没有贪著、都没有住著,但是因为这样子而自己证得无上菩提而自得解脱,但是还要生出大悲心来广度众生。所以虽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但是还是坐菩提树、还是成菩提广度众生。

  「慧能言下大悟」。我听到这句话,听到这儿五祖大师解释之后,我就大悟了。悟到了什么呢?悟到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一切万法都都不离自性啊!悟到这个。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依靠这个自性发出来的,这「离」就是一切的万法都和这个自性不可分离,「离」就是分开嘛!然后从自性所发。所以「遂启祖言」因此我就启禀五祖大师,讲了下面这些话,这些话就是「自呈境界」。若开悟之后,都有一个境界在,这也等于是印证的意思,又再一次的印证。他悟到之后说,啊!这样,诸法如是,师父,我的境界就是这样,不知对或不对,所以又讲一遍。好,休息。

  第九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集

  现在再复习一下「应无所住」那个「住」,这样「爱、取、有、著、住」,「爱」是贪爱,「取」是执取、拥有或是占有,贪爱、拥有、占有、执著这整个的过程叫作「住」。所以你若对某一个法有贪爱,你就一定会想要把它取来,取来之后你就占有了,占有就是说「这是我的」,对吗?若是我的就不是你的了,若是你的也是我的,那就是「占有」、占有欲。所以这个「占有」是什么?其结果就会变成有很多「我的」,如我亲爱的、我的儿子、我老公等等,这个就是「拥有」,就变成所有权,所以太太是我的,先生是我的,「我家」的房子,拥有权,全部盖一个「所有权状」的章,这就是占有的那个「有」。既然占有以后就会「执着」、就会执取,到「执着」的那个时候就变成癌症末期了,就是没药医了。若开始「爱、取、有」,「爱」的时候,那是癌症初期,但是已经得癌了,那「取」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期了,到「有」的时候已经是开始末期了,若「著」的时候那就要死了,所以我们众生都是这样。都是什么?都是「住著」。所以「著」跟「住」可以互换,可以「住著」这样说,也全都没有药医,那个心已经很坚固执着了。若是修行的人呢「于一切法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以习禅的来讲,习禅者,于禅法通达一切禅法而心不贪爱,这样才是「无所住」,要通达禅法而不贪爱;是若修密的人,他就要通达如来一切秘密法藏而不贪爱,这样才叫作「无所住」。这两个都要在一起,要「通达」而「不贪爱」,这样才叫「无所住」。你如果说没有通达而说「无所住」,这样那不是,那叫懒惰。你问说「咦,你怎么这样懈怠」?他说「没有啊,我无所住啊」!这不是「无所住」,你是「懒惰虫」,或是智慧太低、不能修,欲说是「无所住」,结果什么都没有学,你还说是「无所住」,这是「胡说八道」、骗人的啦。如果是修净土的呢?(要)通达净土法门,得念佛三昧,而不贪著那个三昧。这样听懂吗?所以这两个(通达、不贪著)都要有啊!要「通达」而「不贪著」才叫「无所住」。你没有通达之前,你说(你)无所住,你还不够资格说无所住。因为什么?因为您没有东西可以住,你懂吗?你还在「住」什么呢?你还在住「五欲、六尘」,懂吗!所以修行者,第一个是要先「不住」世间的「五欲、六尘」,对吗!不贪著「财、色、名、食、睡」,没贪名、没贪利、没贪吃、没贪睡,这些都没贪,没贪道场、没贪弟子、没贪供养,全都不贪。那个时候再进一步,因为已经不贪世间法了,再进修「佛法」,进修「佛法」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现象就是,你会「爱法」,会爱法啦!不贪爱世间法的时候,去学、专心去学佛法的时候,就会变成爱法。「爱法」那个现象是什么呢?就是说「啊!我现在心里什么都不想了,都没在想了,我若有得念佛就好了」,那个时候差不多就是这样。「我若有阿弥陀佛可经念,这样就好了」,或是说那是一个代表啦,或是说「我若是可以修行、有经可以念那就好了」,那个时候差不多就是爱法。但爱法不要紧,你尽管一直爱下去,爱到后来,把整个法都弄通达以后,最后要把那个「法爱」去掉。在修行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有「爱法」没有关系,那开始修的时候就怕你不爱(佛)法,怕你爱世间法,你先不贪爱世间法,专心下去修(佛)法,专心修(佛)法的时候你会产生「法爱」而爱法,那个时候你尽量爱,不要紧,但是修到后来,就要去掉这个「法爱」,那「法爱」去掉了就是去掉「法贪」。那为什么要去掉「法贪」呢?因为你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再去掉这个「法爱」、「法贪」,(这样)那也就去掉「法执」了。这样知道了吗?那如果能去掉法爱、法贪,也就是去掉「法执」,现身就是大菩萨,现身就是大菩萨的境界。因为声闻弟子、二乘境界是去掉「我执」,菩萨、大菩萨才可以去掉「法执」。举一个例子来讲,声闻弟子证到涅槃,对吗!他就贪爱那个涅槃的境界,所以他要「住在」涅槃的境界里面,要入涅槃对吗!所以他贪爱涅槃。那如果菩萨呢?虽证得涅槃,但是也「不取涅槃」,就表示他没有贪爱涅槃,但是他虽然不入涅槃,并不是表示他没有那个能耐,他是以大悲愿力所持,不入涅槃。我们普通人,你不可说「我学菩萨行,我也不入涅槃」,你根本就没资格说,还说什么「不入涅槃」对吗!你根本不知道涅槃生作圆或扁,对吗?你先要通达了以后,然后有那个能力,但是你(还能)并不贪著,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中道之行」,才是如来的境界,那个才叫做「无所住」。这个「无所住」就是「中道」,「中道」有一个比喻,是说什么呢?就好象走钢索,你看过马戏团吗?马戏团有一位在走钢索的,在高空上这走钢索很危险,对吗?我们学佛的路程在菩提道上,就像走钢索一样。怎么讲?不能偏哪!你偏一点点就摔下去了,对吗?你如果偏左边就摔到左边去,如果偏右边学摔到右边呃!一点点都不能偏,所以他一定要平衡。所以若功夫较行的,他就手举起来了,用手来平衡,对吗!若功夫较差一点的,他就拿一支平衡杆,对吗!那个平衡杆就是看那边要轻、那边要重。所以,走「中道」的「菩萨道」就是像走钢索一样,很危险,稍微一偏就掉下去了,就粉身碎骨了,所以不能有一点点偏差。还有「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经里面常常称呼世尊「无所著等正觉」,就无所贪著,那就是「无所住」啦!但是世尊的「无所著」他是通达一切法以后啊、觉悟一切法了,然后而没有贪著。好!

  慧能大师听到这五祖大师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他就悟到说,一切万法都没有离开这个自性,都总是跟自性在一起。也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现。这个时候,他就向五祖大师讲了这些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好!现在解释这段。

  「何期」「期」是期待啦!那我从来也没有期待、从来也没有想到、我从来就不曾想到说,这个自性啊是本自清净的。再另外一个意思较简单讲,就是一个惊叹词。「我从来就不曾想到说」或是「真想不到」,真想不到啊这个自性本自清净;真想不到这个自性啊本来就不生灭;想不到这个自性啊本来就自己具足,这具足什么呢?具足一切功德;真想不到啊这个自性本无动摇,这个「无动摇」跟这个「不生灭」是同样的意思,但是这个「生灭」是较大的动摇,这个「动摇」是比较小的「变动」。我从来就不曾想到说这个自性啊能生万法,一切万法都是从这个自性生出来的。这个自性本自清净,就是都没污染,像我这前面所说的,从本以来就不曾说有污染过。这是「总说」、总说一切相。这个本性的「相」是什么?就是本自清净。而下面就是「别说」。总说这个自性的总相,是什么呢?就是「清净」、「本自清净」。这「本自清净」所摄、下面就是清净所摄的法。什么叫做「清净」呢?就要有符合下面(的条件)才可以说「清净」,一个就是说「本不生灭」,「不生灭」、「不生不灭」、「没有少法可得」这样子才叫作「清净」,如果有生有灭,那就不能说「究竟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想不到这个自性啊本来就具足一切的功德啊!所以怎样呢?所以啊就不用「往外追逐」了,因为我们本心本性就已经有一切功德在里面,「本自具足」,本心里面全都具足,一切的功德都总具足,所以啊就不用往外追逐,「往外追逐」或是「往外驰逐」。(这)是怎么说呢?因为咱们家没有啊!所以就要去外面找,对吗!咱们家里若是有就不用出去外面找了,对吗!但是咱们家里统统都有了,怎么还须去外面找?所以,就不必到外面「四处奔走」。这样你知道吗!「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功德啊!所以只要自见自心自性,就自然一切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这个自性全都不动不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就是虽然它本身不动,这就是说「真如随缘」,「能生万法」就是说「随缘而生万法」,虽然它本身没动摇,但是若有那个因缘,它会生出「一切法」出来,善法跟恶法都可以生,若是有善缘它就生出善法,若是有恶缘它就生出恶法,若跟善知识在一起,它就生善法,若跟恶知识在一起,它就生恶法,所以,这自性可以生出一切万…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