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是什么呢?就是「形而上」。「形而上」就是说「形上」,是「超过形相以上的东西」就叫作「形而上」。那超过形相以下的,叫做「形而下」。如果是「道」的话,全都是形而上的。这「形而上」英文就称作Metaphysics;「形而下」就是「有相」的意思,我们佛教讲「有相」,「形而下」就是「器」,「器」是可以看得到的东西,器具嘛。所以这个神秀的偈子是十足的「有相偈」。「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这个偈诵的境界在那里呢?第一个它是「有相颂」;第二个他是「入门的功夫、基础功夫」。这个入门的功夫呢,也必须要做,但不是一个开悟的境界就对了。那开悟的境界,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个是开悟的境界,而六祖大师这个偈,他了呈示自己的境界以外,他主要就是要破、破斥,破斥什么?破斥执着。那他怎么破法呢?那就是「将言破言,就地取材,不立一法」。怎么叫做「将言破言」?就是说他都利用神秀写的那些重要的字句,然后去破斥它,他自己本身没有立任何一法,这就是利害的地方,高明的地方。「就地取材,不立一法」,顺便讲,以诸佛祖师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引导众生破斥众生的执着。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偈子也是破斥他对于有相法的执着。为什么?因为他执着菩提有个「树」,「有」就是执着修行一定要坐菩提树,这样你知道吗!修行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那菩提树就代表很多啦!那这个明镜一定要有个「台」,要不然你的镜台怎能站得起来,怎么能梳头发?要梳头打扮也要有镜,要有镜台,对吧!六祖大师说这心中那个镜不一定有「台」,若要修菩提也不一定要有一颗树,我在山洞里也可以啊,或是说我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啊!不一定要有一颗树,那一颗树也不一定要是菩提树啊,我若要芭乐树也可以啊,这样的意思呀!一切法本来就没一点儿可以让你执着,本来无一物嘛!可以说这个是「我的」,这是「我证到的」等等,你怎么可以说在心镜上面可以惹尘埃,这心镜上面本来就没有尘埃啦!所以是破斥他的知见执着,这样知道吗!所以你听了不知有没有明白,若有明白以后就不必「哦哦耶伊耶伊」了。我现在说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就好象祖师的智慧,你好象在唱山歌,这样。呃,看下面。
经文:〖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到这里。
这个江州别驾写这一首偈,写完了后,一切徒众大家都很惊讶,就互相都在讲,哦,真奇怪啊!「不得以貌取人」,不能看人的表面噢,「以貌取人,失之子予」这是「论语」
里面讲的。「子予」就是宰我,那是孔子的徒弟,叫做宰我,因为宰我长得不好看,孔子就说不能只看表面,孔子公自己也说「我以前也只是看他的表面,所以看不起他」,所以宰我真可怜,常常被孔子骂,所以孔子公也是很势利的。所以「不得以貌取人,连我已经是圣人的孔子的我,看我自己的徒弟子予,也看走眼了,只看他长得并不漂亮,所以就以为他智慧不高,因此不得以貌取人」,「取人」就是判别高下的意思。「何得多时」如何能够再过一些时候,使他成为「肉身菩萨」。「肉身菩萨」是什么呢?是说金刚不坏之身,才是肉身菩萨,因为我们全身都是肉做的啊,你不要说这块肉这么大块,放着不会坏,你去买一块肉放在家里,若是没放在冰箱,一天就坏了,对吗?何况说这么大一块肉,怎么会放着不坏呢?所以,怎样呢,就是用这「法」、法就是不可思义,因为他修法,心修戒、定、慧,也就清净了,清净把这个会臭、会腐、会烂的五蕴之身那毒素全去掉了,都清净了,所以就不会坏了,那比防腐剂还好啊!所以也免像埃及的木乃伊,又浸药水、又包绷带,捆成一在捲,后来变成人干,就不用这样了。六祖大师的肉身那是「正港的」(正牌的)肉身,他都不用「坐缸」,也不必用药,都不用,他坐在那儿要涅槃一涅槃了,全身都不会坏,所以是「正港的」(真的),那全身都是所谓「舍利」、「全身舍利」。这个人这么说,却给他正好说中了,因为他真的到后来就是肉身菩萨啊!「祖见众人惊怪」这位五祖大师看众人都这样惊怪,就恐怕有人会损害六祖大师,所以就拿起鞋子来把那个偈给塗抺掉,说「亦未见性」,这个偈也还没见性,还没到那个境界。「众以为然」这四个字真好笑哩,矮子看戏一样,师父讲未见性,所以一定是未见性。「次日」第二天,五祖大师就暗中「潜」,就暗中去那个碓房那儿看到我,「能」就是慧能,我慧能「腰石」就是在腰绑一块石头,因为舂米力量不够,重量不够,所以踏那个碓踏不动,所以绑这块石头加重才踏得动。就说「求道之人当如是乎!」说「欲求道的人都要像你这样才对呀」!那个「乎」是「呀、啊」惊叹词。「乃问曰」于是五祖大师就问说「米熟也未」?这个你看,昨台湾话就是中原的话,你看「米熟也未」这是咱们中原的话,都没变,唐朝的时候在中原讲的话,就是这样写的「米熟也未」,米熟也没啊?慧能大师就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米已经熟很久了,但是啊还没筛,就是因为他舂、舂完不就有粗糠了吗,粗糠要把它筛一筛,剩的就是白米了,白米便是要煮的。所以意思就是说「你初步的功夫已经好了吗」?他说「已经好了,但现在还欠人牵引」,欠人指点、欠人「牵引」批示,你来给我点一下,我就好了。所以欠师父您这个筛子把我筛一下,我就「妥当」了,「筛」就是筛子。「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五祖大师就拿他的拐杖敲那个他在舂米的那个碓子、把它敲三下,就离去了,那就像那在作情报员打暗号,慧能就了解这个意思了,就三更,「三下」就是三更,三更就进去这五祖大师的寮房,五祖大师就用袈裟,把窗子都围起来,因为古早那窗子都是纸窗,把它围起来,但是你要跟他讲法,你一定要点蜡烛,用袈娑围起来,人就看不到了。「不令人见」,就为慧能大师讲「金刚经」,讲到那里呢?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到这儿「慧能言下大悟」。好,讲这个千古奇案,就是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也就是「哦哦耶伊耶伊」,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先要了解什么叫做「住」,这「住」是什么意思呢?「住」就是居住,居住在那儿地方叫作「住」,「住」的意思就是什么?就是这个字、最初步的意思「著」。「著」是什么?「著」就是「贪著」,因为贪著所以会「住」。譬如说你住在你家,你一定就会贪著你那间房子,因为你贪著,所以会住在那里,那我们怎会一直「住在三界」呢?(在)娑婆世界都不去阿弥陀佛那儿呢?因为我们比较爱这里、比较不爱阿弥陀佛呀!所以就一直「住在这里」,贪著,因为「贪著这个娑婆世界」,所以就「住在这娑婆世界」,所以这个(著)是「因」,这(住)是「果」,所以「住」是因为
「著」,「著」是「贪」,「贪」是因为「爱」呃。然后我们再「十二因缘」来看,「十二因缘」里面有「爱、取、有」对吗?「爱、取、有」这三支,咱们若看到一个东西,我们心里「爱」就去「取」,「取」来了以后「拥有」了,拥有以后呢,就会「执着」,就「著」了,「著」了以后呢就「住」了,这「著」就像「粘住」了同样的意思,就象苍蝇被那粘苍蝇的纸「沾」到一样,拨不开,那个叫「著」,所以这个程序是这样子。所以众生为什么会「住于法」,那个「住」就是「贪着法」,那为什么会「住」呢?就是因为「贪著」,那为什么会「贪著」呢?就是因为「爱、取、有」而来,这样子。那「应无所住」也就是「无所住著,而生其心」,这「应无所住」就是说主词省略掉了,谁「应无所住」啊?是「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要从「金刚经」前面一开始讲,从那个地方看才知道,金刚经开始时,须菩提长跪合掌问佛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或是「云何应住」?「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的回答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应无所住」就是说,现在整个讲给你听,「应无所住」的意思就是讲「对一切法无所贪著」,这样就对啦!「应无所住」的意思就是于一切法、对一切法都无贪著,这样叫作「无所住」,这是头一步。虚云老和尚他在九十二岁或许是一百零二岁的时候,写一个「应无所住」,这个很有名,那个书法很美,而我把它框起来,后来我在闭关的时候,一直看着它,因为虚云老和尚是习禅的,我看到后来,觉得好像欠一半,因为下面一半很重要,上面一半是西装的上装,下面那一半是长裤,没穿长裤难看。「而生其心」就是那个长裤,那个很重要。现在讲「而生其心」,什么叫「其心」呢?这你查不到啦!我把所有的金刚经五十家注本都拿来看,都没有,都没有讲到。我现在跟你讲,「讲破不值三个钱」,但是又很值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生什么「心」呢?「其心」就是「大悲心」,应该无所住而出生大悲心。那「无所住」是什么?「无所住」是智慧,那因为「无所住」所以能够自度、而且究竟自度,而且不但究竟自度、能够究竟涅槃,能够得无上大涅槃,这「无所住」,但是得到无上大涅槃是「自度」,但是你也还要「度众生」,所以「而生其心」。不是你自己度了以后就好了,所以穿…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