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容易犯的就是「势利眼」,看到行的人,就很恭敬,看到差的人,就看他不起,这是普通哪,那再进一步,看到差的人就欺负他,对吧!看到有钱的就把他奉侍的像祖公般,若看到没钱的人啊!就看不起他,这就叫「势利眼」,眼睛看高不看低。同样的,看到若是修行人哪,看到有修行的师父,噢,很恭敬,这是应该的啊!若是看到修行较差或是较没修行的,或是说较没名的,他那差别心就都出来了,这都不对。这个若是在唯识学就叫作「谄曲心」,「谄」就是谄媚,「曲」就是弯曲,那个心弯弯曲曲,不是直的,所以弯弯曲曲很多分别,直心的话就没有分别,那心中谄曲这种人无法修道,只能和佛法结缘,如此而已。但是正经地修道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心中分别心太重了,他分别有修行、没修行、出家多久、年少或年老、或说是男是女,他都分别,分别得很清楚,他的恭敬心、恭敬的表现有差别,乃至呢我们说较难听点,他供养的红包大小也有差别,若较大的师父他就较大包,小师父就小包,若小沙弥就无包。所以这种人分别,你学多久、你出家多久、你受戒多久,这种人没效(无用)。「只问有道无道,不你年老年少」,听懂吗!对于出家人不能问他出家多久,也不能问他几岁,问过了以后说「啊,师父你跟我同年哩」,有时候「啊,师父你少我两岁」,这都愚痴。当然啊,这是说在家人对出家人,出家人对在家人也一样,也不能分别这样。「下下人有上上智」,「下下人」就是说表示他地位很低的意思,这个「下下」是指地位,这地位很低的人,就有时候也有「上上智」,也有上上的智慧,莫看他是扫地的人,有时候他也有很高的智慧。(都)不一定哪,对吗?他现在是说运气较坏,没碰到好机会,没找到好工作,所以他现在在扫地,但说不定他修行很好,说不定他很有学问。所以不能看表面上就对啦。刚才所说的「久学」或是「初学」,这也是表面的啊!或是说年老年少、男女等等,这都是表面上的,不能依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如何,乃至说一个人他修行很好,和另外一个人个行没很好,你也不能这样分别你的恭敬心,你的恭敬心应该要平等,他的修行怎样,和你的恭敬心这是两回事,你的恭敬心是你的修行,你知道吗!你若平等恭敬,那就是你的修行,那你就比较容易快一点入「平等性智」。这样你知道吗?「下下人」地位很低的人,有时候他也有很高的智慧,这句话是这样的意思啦;「上上人没意智」,地位很高的人有时候也有「没意智」。这个「没」就是埋没啦,「意」就是他的心,他的心智啊!有时候也会被埋没,就是说他的心智的智慧显露不出来,被埋没,有时候也会这样。意思就是说,地位很高的人,有时候也会愚痴啦!因为他的心光被埋没了。「别驾言:汝但诵偈」。这个经文很有趣,他就没说「你莫再说了,我知道了,你看有什么偈,你尽管说,我替你写啦,你若由于这个偈而得到法,你先要来度我噢,不要忘记噢」。「勿忘此言」,勿忘记这件事情。
经文:〖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啊没什么学佛的人也知道,这个偈大家都好像唱,这首歌你知道哦!「爱你在心口难开」,但是这深意是什么?当然要对照神秀那首偈来看。
「菩提本无树」。这树,我们上回说「菩提树」是什么?菩提树是所依,是修行菩提、证道的所依。因为释迦牟尼佛依靠那棵菩提树、在菩提树下修道,所以(这树是)可以证到无上菩提的依靠。回过头来说,那个菩提树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祖的「道场」。「道场」的意思是什么?「道场」是修道或成道的场所,叫做「道场」。所以菩提树下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道场,他修道或成道的场所。再进一步说,这菩提树的来源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啊,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那种树的下面修道、成道,本来那树(原来)不知叫什么名字,可能也(还)没有名字,但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那种树下面成道、成菩提,所以便将那棵树称作「菩提树」。「菩提本无树」,这个「本」就是「从本以来」,从本以来啊这个菩提就无树。这「无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倘若要修无上菩提的人、或是说「菩提自性」从本以来就没有说有树。「树」是什么?是一个场所(或代表一切有相有东西)。因为我们刚才不就说释迦牟尼佛因为依靠那棵树,在树下修道、成道。所以那棵树是他成道的所依,也就是他的道场。但是啊,这菩提自性,前面这「菩提」要加两个字来讲,就是「菩提自性」,菩提的自性,本来就不说什么道场不道场,这样意思知道吗?那个树就代表道场。进一步来讲,就是说这菩提自性,它本来就是菩提呀!所以它不必依靠什么树或其它的事。譬如说依靠树或是依靠庙,或是乃至说依靠佛像,因为我们现在就要有佛像才可以修啊!或是依靠经本和经书,或是依靠同修,这一切,本来就不必依靠这些,无所依,菩提自性应该是无所依的,应该是「无所依」,因为什么?因为它本性一切都具足,本来是这样,从本以来就是这样。但是你若这样讲,怎么释迦牟尼佛又要坐在菩提树下来修行来成道呢?所以这个「树」是代表什么?「树」表面上是道场,再进一步就是说一切修行所现出来的「相」,就称作「树」。一切修行的相,譬如与说,乃至于代表出家、剃发出家、然后修行、证道、度众生、入涅槃这「八相成道」整个的过程,都是用「树」来代表。这「树」是什么?就是具象、是具体的东西,这「树」就代表一切。「树」本来只是说坐在菩提树下修道,但是他的广泛的意思就是代表这一切的修行。若以菩提来讲呢?本来就不需要依靠这棵树、或是依靠出家、或是说依靠剃发、或是说依靠受戒、或是说依靠经书等等,因为菩提自性本来就是菩提。但是释迦牟尼佛他怎会示现、也仍然这样出家、剃发、坐菩提树下、乃至于苦行六年,然后再坐菩提树下得成菩提呢?我们在「三皈依」里面讲「大慈愍故」,起于大悲,经文里讲「起于大悲」、「以大悲而为上首」,就是因为慈悲的关系。所以示现「出家、修苦行、修道、坐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成道、转*轮、入涅槃」这都是慈悲啊!再进一步讲「法华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他自己说「我来这娑婆世界成佛,至今为止已经八千返」,八千遍了。那个「梵网经」也这么讲,释迦牟尼佛来成佛已经八千遍,所以他不是头一次来成佛,所以他本来就是佛,是慈悲所以来度众生。所以「菩提本无树」这是释迦牟尼佛,若依照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来说,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菩提树,他甚至也不需要坐在菩提树下才可以成道,也不一定说一定要怎么做才能成道,因为他已经证到菩提自性,但是因为慈悲的关系,所以他就这么做。乃至说,他也不须要持那些戒律啊,但是就是慈悲的关系,所以他也持戒,所以他也日中一食,所以他也去托钵啊。其实他根本就不必要吃那种东西,他若想要的话,天人供养很多啊!所以那些他都不需要,但是因为慈悲的关系。所以「菩提本无树」,菩提从本以来就不须依靠那个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心中这个「明镜」(用明镜比喻众生能知、能觉的本性)、这个「心镜」也不是说有一个「台」(台比喻有一个什么有相的东西)。这个「台」是什么?就是「有相可取」,有一个「相」、有一个「具象」的东西可以得,依一个具象的东西而立、依台而立。(其实)不用依台而立,怎么说?(因为)我们心中这个镜是无相的,此镜无相,所以不须依台而立。所以这一个镜子并不是所谓的真正的镜子,因为它只是个比喻而已。
「本来无一物」,诸法自性本来无一物。这「无一物」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是说一件东西都没有称为「无一物」,这就是「清净本然」,这个「心镜」或诸法自性本来是清净本然,本来就是清净的、本不生,在密宗里面讲说「阿字本不生」。本不生,就本不灭,不生就不灭嘛!因为心体本来不生不灭,所以称为「无有一物」。这个心体好象虚空一样「无有少法可得」。怎么说「无有少法可得」呢?这心体如虚空,所以就好象什么呢?这一切法在这心中,有如云过月,「云过月」,云若遮在月亮上,云过月的时候,云过去了在月亮顶上不会粘著,所以一点痕迹都没有,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叫作「云过月」,那一切诸法在心里生生灭灭,就好象云过月,也象天马行空,「天马行空」天马在空中里面在奔跑,那马过去了以后会留下什么吗?没有啊,没有痕迹。所以这就比喻说「无有少法可得」,没有一点儿法可以得到,这「少法」就是一点点的意思,所以那个虚空就好像,我们的心一样,而一切诸法就是显现在我们心上的那些法,若过去就没有痕迹了,所以说「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一物可得,没有一物可立,究竟清净,不生不灭,这个意思。这个心镜若是这样。
「何处惹尘埃」。这样这个「惹」,又是「反讽的反讽」,「惹」就是招惹,本来就没有少法可得,那里可以招惹尘埃呢,那里可以留下痕迹呢!所以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染污这个心镜。而这个心镜也就从来没有被污染过,没有「能染」、没有「所染」,一切本自清净。
如此这个偈就称为「无相偈」。什么叫作「无相偈」?就是导引众生入无相门的偈。你现在反过来看那个神秀讲的,他这个是真正的「有相偈」。你看第五页「身是菩提树」,他把这个身体比喻作「菩提树」,菩提树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啊,看得到、摸得著的,然后「心如明镜台」,不但是有形的身,他把它比喻作看得到、摸得着、具体的「树」,然后连「心」,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心,他也把它比喻作「明镜台」。所以把有形的、无形的都把它具体化了,所以这是名副其实的「有相偈」,不是「无相偈」。那什么叫作「有相、无相」呢?或什么是「具体」和「抽象」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老子所说的。「…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