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18

  ..續本文上一頁最容易犯的就是「勢利眼」,看到行的人,就很恭敬,看到差的人,就看他不起,這是普通哪,那再進一步,看到差的人就欺負他,對吧!看到有錢的就把他奉侍的像祖公般,若看到沒錢的人啊!就看不起他,這就叫「勢利眼」,眼睛看高不看低。同樣的,看到若是修行人哪,看到有修行的師父,噢,很恭敬,這是應該的啊!若是看到修行較差或是較沒修行的,或是說較沒名的,他那差別心就都出來了,這都不對。這個若是在唯識學就叫作「谄曲心」,「谄」就是谄媚,「曲」就是彎曲,那個心彎彎曲曲,不是直的,所以彎彎曲曲很多分別,直心的話就沒有分別,那心中谄曲這種人無法修道,只能和佛法結緣,如此而已。但是正經地修道是不可能的,因爲他的心中分別心太重了,他分別有修行、沒修行、出家多久、年少或年老、或說是男是女,他都分別,分別得很清楚,他的恭敬心、恭敬的表現有差別,乃至呢我們說較難聽點,他供養的紅包大小也有差別,若較大的師父他就較大包,小師父就小包,若小沙彌就無包。所以這種人分別,你學多久、你出家多久、你受戒多久,這種人沒效(無用)。「只問有道無道,不你年老年少」,聽懂嗎!對于出家人不能問他出家多久,也不能問他幾歲,問過了以後說「啊,師父你跟我同年哩」,有時候「啊,師父你少我兩歲」,這都愚癡。當然啊,這是說在家人對出家人,出家人對在家人也一樣,也不能分別這樣。「下下人有上上智」,「下下人」就是說表示他地位很低的意思,這個「下下」是指地位,這地位很低的人,就有時候也有「上上智」,也有上上的智慧,莫看他是掃地的人,有時候他也有很高的智慧。(都)不一定哪,對嗎?他現在是說運氣較壞,沒碰到好機會,沒找到好工作,所以他現在在掃地,但說不定他修行很好,說不定他很有學問。所以不能看表面上就對啦。剛才所說的「久學」或是「初學」,這也是表面的啊!或是說年老年少、男女等等,這都是表面上的,不能依這個標准來判斷。一個人的修行如何,乃至說一個人他修行很好,和另外一個人個行沒很好,你也不能這樣分別你的恭敬心,你的恭敬心應該要平等,他的修行怎樣,和你的恭敬心這是兩回事,你的恭敬心是你的修行,你知道嗎!你若平等恭敬,那就是你的修行,那你就比較容易快一點入「平等性智」。這樣你知道嗎?「下下人」地位很低的人,有時候他也有很高的智慧,這句話是這樣的意思啦;「上上人沒意智」,地位很高的人有時候也有「沒意智」。這個「沒」就是埋沒啦,「意」就是他的心,他的心智啊!有時候也會被埋沒,就是說他的心智的智慧顯露不出來,被埋沒,有時候也會這樣。意思就是說,地位很高的人,有時候也會愚癡啦!因爲他的心光被埋沒了。「別駕言:汝但誦偈」。這個經文很有趣,他就沒說「你莫再說了,我知道了,你看有什麼偈,你盡管說,我替你寫啦,你若由于這個偈而得到法,你先要來度我噢,不要忘記噢」。「勿忘此言」,勿忘記這件事情。

  經文:〖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啊沒什麼學佛的人也知道,這個偈大家都好像唱,這首歌你知道哦!「愛你在心口難開」,但是這深意是什麼?當然要對照神秀那首偈來看。

  「菩提本無樹」。這樹,我們上回說「菩提樹」是什麼?菩提樹是所依,是修行菩提、證道的所依。因爲釋迦牟尼佛依靠那棵菩提樹、在菩提樹下修道,所以(這樹是)可以證到無上菩提的依靠。回過頭來說,那個菩提樹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祖的「道場」。「道場」的意思是什麼?「道場」是修道或成道的場所,叫做「道場」。所以菩提樹下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他修道或成道的場所。再進一步說,這菩提樹的來源是什麼意思?這個名啊,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在那種樹的下面修道、成道,本來那樹(原來)不知叫什麼名字,可能也(還)沒有名字,但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在那種樹下面成道、成菩提,所以便將那棵樹稱作「菩提樹」。「菩提本無樹」,這個「本」就是「從本以來」,從本以來啊這個菩提就無樹。這「無樹」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倘若要修無上菩提的人、或是說「菩提自性」從本以來就沒有說有樹。「樹」是什麼?是一個場所(或代表一切有相有東西)。因爲我們剛才不就說釋迦牟尼佛因爲依靠那棵樹,在樹下修道、成道。所以那棵樹是他成道的所依,也就是他的道場。但是啊,這菩提自性,前面這「菩提」要加兩個字來講,就是「菩提自性」,菩提的自性,本來就不說什麼道場不道場,這樣意思知道嗎?那個樹就代表道場。進一步來講,就是說這菩提自性,它本來就是菩提呀!所以它不必依靠什麼樹或其它的事。譬如說依靠樹或是依靠廟,或是乃至說依靠佛像,因爲我們現在就要有佛像才可以修啊!或是依靠經本和經書,或是依靠同修,這一切,本來就不必依靠這些,無所依,菩提自性應該是無所依的,應該是「無所依」,因爲什麼?因爲它本性一切都具足,本來是這樣,從本以來就是這樣。但是你若這樣講,怎麼釋迦牟尼佛又要坐在菩提樹下來修行來成道呢?所以這個「樹」是代表什麼?「樹」表面上是道場,再進一步就是說一切修行所現出來的「相」,就稱作「樹」。一切修行的相,譬如與說,乃至于代表出家、剃發出家、然後修行、證道、度衆生、入涅槃這「八相成道」整個的過程,都是用「樹」來代表。這「樹」是什麼?就是具象、是具體的東西,這「樹」就代表一切。「樹」本來只是說坐在菩提樹下修道,但是他的廣泛的意思就是代表這一切的修行。若以菩提來講呢?本來就不需要依靠這棵樹、或是依靠出家、或是說依靠剃發、或是說依靠受戒、或是說依靠經書等等,因爲菩提自性本來就是菩提。但是釋迦牟尼佛他怎會示現、也仍然這樣出家、剃發、坐菩提樹下、乃至于苦行六年,然後再坐菩提樹下得成菩提呢?我們在「叁皈依」裏面講「大慈愍故」,起于大悲,經文裏講「起于大悲」、「以大悲而爲上首」,就是因爲慈悲的關系。所以示現「出家、修苦行、修道、坐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成道、轉*輪、入涅槃」這都是慈悲啊!再進一步講「法華經」裏面講,釋迦牟尼佛他自己說「我來這娑婆世界成佛,至今爲止已經八千返」,八千遍了。那個「梵網經」也這麼講,釋迦牟尼佛來成佛已經八千遍,所以他不是頭一次來成佛,所以他本來就是佛,是慈悲所以來度衆生。所以「菩提本無樹」這是釋迦牟尼佛,若依照釋迦牟尼佛他本身來說,他根本就不需要什麼菩提樹,他甚至也不需要坐在菩提樹下才可以成道,也不一定說一定要怎麼做才能成道,因爲他已經證到菩提自性,但是因爲慈悲的關系,所以他就這麼做。乃至說,他也不須要持那些戒律啊,但是就是慈悲的關系,所以他也持戒,所以他也日中一食,所以他也去托缽啊。其實他根本就不必要吃那種東西,他若想要的話,天人供養很多啊!所以那些他都不需要,但是因爲慈悲的關系。所以「菩提本無樹」,菩提從本以來就不須依靠那個菩提樹。

  「明鏡亦非臺」。心中這個「明鏡」(用明鏡比喻衆生能知、能覺的本性)、這個「心鏡」也不是說有一個「臺」(臺比喻有一個什麼有相的東西)。這個「臺」是什麼?就是「有相可取」,有一個「相」、有一個「具象」的東西可以得,依一個具象的東西而立、依臺而立。(其實)不用依臺而立,怎麼說?(因爲)我們心中這個鏡是無相的,此鏡無相,所以不須依臺而立。所以這一個鏡子並不是所謂的真正的鏡子,因爲它只是個比喻而已。

  「本來無一物」,諸法自性本來無一物。這「無一物」的意思是什麼呢?不是說一件東西都沒有稱爲「無一物」,這就是「清淨本然」,這個「心鏡」或諸法自性本來是清淨本然,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不生,在密宗裏面講說「阿字本不生」。本不生,就本不滅,不生就不滅嘛!因爲心體本來不生不滅,所以稱爲「無有一物」。這個心體好象虛空一樣「無有少法可得」。怎麼說「無有少法可得」呢?這心體如虛空,所以就好象什麼呢?這一切法在這心中,有如雲過月,「雲過月」,雲若遮在月亮上,雲過月的時候,雲過去了在月亮頂上不會粘著,所以一點痕迹都沒有,不會留下任何痕迹,這叫作「雲過月」,那一切諸法在心裏生生滅滅,就好象雲過月,也象天馬行空,「天馬行空」天馬在空中裏面在奔跑,那馬過去了以後會留下什麼嗎?沒有啊,沒有痕迹。所以這就比喻說「無有少法可得」,沒有一點兒法可以得到,這「少法」就是一點點的意思,所以那個虛空就好像,我們的心一樣,而一切諸法就是顯現在我們心上的那些法,若過去就沒有痕迹了,所以說「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一物可得,沒有一物可立,究竟清淨,不生不滅,這個意思。這個心鏡若是這樣。

  「何處惹塵埃」。這樣這個「惹」,又是「反諷的反諷」,「惹」就是招惹,本來就沒有少法可得,那裏可以招惹塵埃呢,那裏可以留下痕迹呢!所以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染汙這個心鏡。而這個心鏡也就從來沒有被汙染過,沒有「能染」、沒有「所染」,一切本自清淨。

  如此這個偈就稱爲「無相偈」。什麼叫作「無相偈」?就是導引衆生入無相門的偈。你現在反過來看那個神秀講的,他這個是真正的「有相偈」。你看第五頁「身是菩提樹」,他把這個身體比喻作「菩提樹」,菩提樹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啊,看得到、摸得著的,然後「心如明鏡臺」,不但是有形的身,他把它比喻作看得到、摸得著、具體的「樹」,然後連「心」,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心,他也把它比喻作「明鏡臺」。所以把有形的、無形的都把它具體化了,所以這是名副其實的「有相偈」,不是「無相偈」。那什麼叫作「有相、無相」呢?或什麼是「具體」和「抽象」呢?「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老子所說的。「…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