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证到「内法如,外法亦如」,如果证到这「内法」是真如、「外法」也通通是真如、「一切法都是真如」,那这个「心」就是「真实」,这个「真实」,「真」是真理,「实」是实际,这样就是真理实际。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若能够如是亲见,这个「见」是亲见,也就是「亲自证到了」,证悟到了无上菩提,证悟到了无上菩提的自性。
经文:〖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復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先看到这里。
五祖大师开示到此,就吩咐他「汝且去」。「且」就是暂且,「去」就是离开,你暂且离开。「一两日思惟」去想一两天,你不用赶,一两天再作一个偈,拿来给我看,你的偈如果入门,就是「见性」了,我就交待「衣法」给你,神秀就出来顶礼,经过了好几天,作偈作不成,心中就恍惚,神思不安,心神和思想统统都不安,好像在作梦,「犹如梦中」,行坐通通不快乐,又过两天,有一个童子、有一个小孩子经过碓坊,就是工作的地方,「唱诵其偈」,就听他诵神秀的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就是他的自称,我一听到就知道写这个偈的人,没有见到本性,还未见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我虽然「蒙」,就是受到,我虽然没有受到人家教授,没人教我,但是,我早就知道那个意思了,这在佛法里称作「无师智」,或是「自然智」,无师智或是自然智,修行要修到这地步,才能说有些许成就,我在「古早」(很早)的时候,如果看经看过后,虽然没人教我,我就知道意思,就可以说给人听,如果没有什么注解的书,我看也能了解大部分啦,但是这和六祖大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如何说呢?因为他不识字,他只听就知道了,而我要看,所以这差很多,因为我书读了一肚子,全是草,草装了一肚子,才能如此。所以,这个叫做无师智、自然智,所以,佛法里面这种境界确实是有的,这不是小说,也不是传说,真正是有的。还有我现在跟你讲一个「正知见」,很多道场或是寺院或是佛学院,都在说要「训练讲经人材」,在我个人的看法,这讲经的人才是不能训练的,这「讲经」要怎么来呢?「讲经是从修行中来」。所以,这不是说你看看书你就能讲经,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如果没有修行的话,你只能作什么?你只能收集资料,对不?收集资料,然后把佛经当作世间的学问来做,那收集资料,然后把别人的意见讲出来如此。如果这样讲的话,就好像在作一个研究报告而已,所以,那如果以真实的意义来讲,就不叫讲经了。所以讲经有很多种,像以前的祖师,最高级的讲经就象六祖大师那样,他就没有书啊,也不必看书,而他说出来的就是经啊,他跟佛祖一样,对不?这是最高级的。第二级的就是说佛祖或祖师、大菩萨所说的经他把它拿来解释,而他拿来解释的时候,他也不用看别人的注解,他自己看,而依自己的境界就一直讲下去,这样子。第三种就是什么?就是他须要研究、要收集很多资料、很多注解的书,然后去研究、然后又再参究,「研究」和「参究」不一样哦!譬如说「楞严经」那不是只有研究就可以的,你文字上懂,但境界没到那里,你也讲不出来啊,更何况很多大德注的重要的地方都没注到,那就要靠你自己了。像圆瑛法师,圆瑛老法师他就是参楞严经,他如果有不懂的或是不知道的、不了解的他都写在一张纸条上,一张张纸条在他的寮房贴了一大堆,好像是贴了两千多张的样子,就这样一直「参」,如果参到了一条,他就把它撕掉,这样差子不多八年,所以他光是搞那部「楞严经」就搞了八年,而以前,他还没有出家以前,就参楞严,参到吐血,因为用功太猛。所以你不要说我用功就好了,用功太猛,然后那个气血攻心就吐血,所以修行不好玩,你必须要有善知识,然后这个快或是慢都是要调、要调整好。刚才讲了三种讲经,就是研究,然后再参究,然后就是研究后再参究,然后把参究的心得写下来或是讲出来,这样子。还有第四种呢!第四种的就是收集资料,只有研究,没有参究。第五种呢?就没有收集资料,只拿一十个经,拿一本别人写的注解的书,当作教材那样去讲,那个又更省事了,既然也没有研究也没有参研,只是就看。譬如说讲金刚经,就拿那个什么,拿那个居士,有一本这么大本的,江味农那本,如果讲楞严经就用圆瑛法师的,如果说什么经就用那个(注解)。譬如说如果说阿弥陀经,就用蕅益大师的,如此很省事啊,这是第五种,这是讲经。再下来就不是讲经了,再下来是讲大意,譬如说「金刚经大意」,那他就大概说一下而已,那就更省事了。再后来就是「专题演讲」,譬如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定这个题目来讲。又再过来呢,就是「通俗演讲」,譬如说「禅宗与婚姻生活」,这种的。现在都把它笼统称为讲经,但是境界就不同了。而我们现在在看这部经,这是六祖大师所讲的经,那我现在也称为讲经,我是在讲六祖大师所讲的经。
看下面「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就问这个小孩说,你在诵的是什么偈啊!这个小孩就说,你这个「内山兄」(乡巴佬)都不知道,大师说「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这世间人的生死是大事啊!所以大师要传衣法,叫所有门人都作一个偈给师父看,如果悟得佛法的大意啊,就付给他「衣法」,作第六代的祖师,神秀上座他在南廊的墙上就写了一个「无相偈」。这「无相」在这里有一个反讽的意思。他说神秀所写的是「无相偈」,事实上神秀所写的是「有相偈」。怎么说呢?等一下比较他和六祖大师所作的偈,你就知道了。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句话,这个小孩就把五祖大师所说的话背起来,就象我前面说的矮人看戏,感到很好笑。
经文:〖慧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若汝得法,先须度吾,忽忘此言〗。
好!看到这里。
六祖大师就向这个小孩说「上人」,他称呼他为「上人」。「上人」的意思就是师父、和尚。他为什么叫他师父呢?因为慧能大师那个时候,还是在家身份,对不,还未剃度,这是一点,所以就尊重佛祖所交待的,在家出家二众,在家人称呼出家人统统叫师父,这是一点;第二点啊就是表示六祖大师的心很平等,他不因为看那是小孩就看不起他,所以也是很尊重他。「上人」就是指师父的意思,所以不随便叫别人「上人」。如果尊重人说「问你师父是谁」?这是普通讲的话;「请问上人是谁」?这样就比较文雅,比较内行。「我此踏碓」我在这里踏碓、碾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你知道碾米那石头都很大、很重,所以那是艰苦的工作。还不曾走到前面顾望上人你,带我到偈前去礼拜,所以这个小孩就带我到那个偈前去礼拜。这时候「慧能曰」,我就说,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你替我唸一遍,读一遍。这时候有一个江州的别驾,「别驾」也是官名,这就是剌史的部下,也叫做「通判」,名字可能做张日用,就大声的唸那个偈给我听,而慧能我听完了以后就说,哦!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你替我写。这个别驾就说,你也会作偈啊!你字也不识,没说出来而已,你连字也不识,偈也看不懂,你还会作偈,「其事稀有」这样很希罕啊!这也难怪他如此说。「慧能向别驾言」这慧能六祖大师就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假如要学习无上菩提的人,不可以轻视初学的人。这在「圆觉经」里面也说「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菩萨就是修行的人,如果修行菩萨道的人,就不会非常看重学习很久的人,而轻视初学的人,如何说呢?因为一切都是「觉」、「一切皆觉」,就是没有初学或久习的这样分别。但是我们一船人都不是,如果见到师父就说,请问师父你出家多久了,如果三年、五年他就不睬你,如果二十年就说师父你很有修行。顺便讲一下,在家人不能问出家师父你出家多久,也不要问师父你持戒多久,有没有受戒,因为这跟你没关系,所以你为什么要问,你问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分别什么,头一步就是说,我恭敬你的程度就要分别,为什么,你如果出家二十年,我就向你顶礼,如果出家五年我就向你问讯,如果出家一、二年我就向你合掌,如果才出家,我就这样,就说「师父阿弥陀佛哦」,这就是妄想分别了。还有人动不动就说「我学佛三十年」或是说「我受戒几年」,如果出家人说「我戒腊几年,二十年,三十年」。但如果是修行菩萨道的人,就没有这样在分别,这年纪较大或受戒较久或是出家较久、较短,这都和修道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世间人,就是这样妄想分别,只看胡须,看胡须和看有没有驼背,如果是愈驼就是愈棒。「一切觉故」。我们先看到这里。
第八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
第九集
上节讲到「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圆觉经」上说「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所以我们世间人最容易犯的是什么?…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