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17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證到「內法如,外法亦如」,如果證到這「內法」是真如、「外法」也通通是真如、「一切法都是真如」,那這個「心」就是「真實」,這個「真實」,「真」是真理,「實」是實際,這樣就是真理實際。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若能夠如是親見,這個「見」是親見,也就是「親自證到了」,證悟到了無上菩提,證悟到了無上菩提的自性。

  經文:〖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房過,唱誦其偈,慧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先看到這裏。

  五祖大師開示到此,就吩咐他「汝且去」。「且」就是暫且,「去」就是離開,你暫且離開。「一兩日思惟」去想一兩天,你不用趕,一兩天再作一個偈,拿來給我看,你的偈如果入門,就是「見性」了,我就交待「衣法」給你,神秀就出來頂禮,經過了好幾天,作偈作不成,心中就恍惚,神思不安,心神和思想統統都不安,好像在作夢,「猶如夢中」,行坐通通不快樂,又過兩天,有一個童子、有一個小孩子經過碓坊,就是工作的地方,「唱誦其偈」,就聽他誦神秀的偈,「慧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慧能就是他的自稱,我一聽到就知道寫這個偈的人,沒有見到本性,還未見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我雖然「蒙」,就是受到,我雖然沒有受到人家教授,沒人教我,但是,我早就知道那個意思了,這在佛法裏稱作「無師智」,或是「自然智」,無師智或是自然智,修行要修到這地步,才能說有些許成就,我在「古早」(很早)的時候,如果看經看過後,雖然沒人教我,我就知道意思,就可以說給人聽,如果沒有什麼注解的書,我看也能了解大部分啦,但是這和六祖大師比起來,還差很多。如何說呢?因爲他不識字,他只聽就知道了,而我要看,所以這差很多,因爲我書讀了一肚子,全是草,草裝了一肚子,才能如此。所以,這個叫做無師智、自然智,所以,佛法裏面這種境界確實是有的,這不是小說,也不是傳說,真正是有的。還有我現在跟你講一個「正知見」,很多道場或是寺院或是佛學院,都在說要「訓練講經人材」,在我個人的看法,這講經的人才是不能訓練的,這「講經」要怎麼來呢?「講經是從修行中來」。所以,這不是說你看看書你就能講經,不是這樣的。所以你如果沒有修行的話,你只能作什麼?你只能收集資料,對不?收集資料,然後把佛經當作世間的學問來做,那收集資料,然後把別人的意見講出來如此。如果這樣講的話,就好像在作一個研究報告而已,所以,那如果以真實的意義來講,就不叫講經了。所以講經有很多種,像以前的祖師,最高級的講經就象六祖大師那樣,他就沒有書啊,也不必看書,而他說出來的就是經啊,他跟佛祖一樣,對不?這是最高級的。第二級的就是說佛祖或祖師、大菩薩所說的經他把它拿來解釋,而他拿來解釋的時候,他也不用看別人的注解,他自己看,而依自己的境界就一直講下去,這樣子。第叁種就是什麼?就是他須要研究、要收集很多資料、很多注解的書,然後去研究、然後又再參究,「研究」和「參究」不一樣哦!譬如說「楞嚴經」那不是只有研究就可以的,你文字上懂,但境界沒到那裏,你也講不出來啊,更何況很多大德注的重要的地方都沒注到,那就要靠你自己了。像圓瑛法師,圓瑛老法師他就是參楞嚴經,他如果有不懂的或是不知道的、不了解的他都寫在一張紙條上,一張張紙條在他的寮房貼了一大堆,好像是貼了兩千多張的樣子,就這樣一直「參」,如果參到了一條,他就把它撕掉,這樣差子不多八年,所以他光是搞那部「楞嚴經」就搞了八年,而以前,他還沒有出家以前,就參楞嚴,參到吐血,因爲用功太猛。所以你不要說我用功就好了,用功太猛,然後那個氣血攻心就吐血,所以修行不好玩,你必須要有善知識,然後這個快或是慢都是要調、要調整好。剛才講了叁種講經,就是研究,然後再參究,然後就是研究後再參究,然後把參究的心得寫下來或是講出來,這樣子。還有第四種呢!第四種的就是收集資料,只有研究,沒有參究。第五種呢?就沒有收集資料,只拿一十個經,拿一本別人寫的注解的書,當作教材那樣去講,那個又更省事了,既然也沒有研究也沒有參研,只是就看。譬如說講金剛經,就拿那個什麼,拿那個居士,有一本這麼大本的,江味農那本,如果講楞嚴經就用圓瑛法師的,如果說什麼經就用那個(注解)。譬如說如果說阿彌陀經,就用蕅益大師的,如此很省事啊,這是第五種,這是講經。再下來就不是講經了,再下來是講大意,譬如說「金剛經大意」,那他就大概說一下而已,那就更省事了。再後來就是「專題演講」,譬如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定這個題目來講。又再過來呢,就是「通俗演講」,譬如說「禅宗與婚姻生活」,這種的。現在都把它籠統稱爲講經,但是境界就不同了。而我們現在在看這部經,這是六祖大師所講的經,那我現在也稱爲講經,我是在講六祖大師所講的經。

  看下面「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就問這個小孩說,你在誦的是什麼偈啊!這個小孩就說,你這個「內山兄」(鄉巴佬)都不知道,大師說「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這世間人的生死是大事啊!所以大師要傳衣法,叫所有門人都作一個偈給師父看,如果悟得佛法的大意啊,就付給他「衣法」,作第六代的祖師,神秀上座他在南廊的牆上就寫了一個「無相偈」。這「無相」在這裏有一個反諷的意思。他說神秀所寫的是「無相偈」,事實上神秀所寫的是「有相偈」。怎麼說呢?等一下比較他和六祖大師所作的偈,你就知道了。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這句話,這個小孩就把五祖大師所說的話背起來,就象我前面說的矮人看戲,感到很好笑。

  經文:〖慧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慧能曰: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爲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慧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爲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慧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志。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爲汝書,若汝得法,先須度吾,忽忘此言〗。

  好!看到這裏。

  六祖大師就向這個小孩說「上人」,他稱呼他爲「上人」。「上人」的意思就是師父、和尚。他爲什麼叫他師父呢?因爲慧能大師那個時候,還是在家身份,對不,還未剃度,這是一點,所以就尊重佛祖所交待的,在家出家二衆,在家人稱呼出家人統統叫師父,這是一點;第二點啊就是表示六祖大師的心很平等,他不因爲看那是小孩就看不起他,所以也是很尊重他。「上人」就是指師父的意思,所以不隨便叫別人「上人」。如果尊重人說「問你師父是誰」?這是普通講的話;「請問上人是誰」?這樣就比較文雅,比較內行。「我此踏碓」我在這裏踏碓、碾米已經八個多月了。你知道碾米那石頭都很大、很重,所以那是艱苦的工作。還不曾走到前面顧望上人你,帶我到偈前去禮拜,所以這個小孩就帶我到那個偈前去禮拜。這時候「慧能曰」,我就說,慧能不識字,請上人你替我唸一遍,讀一遍。這時候有一個江州的別駕,「別駕」也是官名,這就是剌史的部下,也叫做「通判」,名字可能做張日用,就大聲的唸那個偈給我聽,而慧能我聽完了以後就說,哦!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別駕你替我寫。這個別駕就說,你也會作偈啊!你字也不識,沒說出來而已,你連字也不識,偈也看不懂,你還會作偈,「其事稀有」這樣很希罕啊!這也難怪他如此說。「慧能向別駕言」這慧能六祖大師就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假如要學習無上菩提的人,不可以輕視初學的人。這在「圓覺經」裏面也說「當知菩薩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當知菩薩不重久習」,菩薩就是修行的人,如果修行菩薩道的人,就不會非常看重學習很久的人,而輕視初學的人,如何說呢?因爲一切都是「覺」、「一切皆覺」,就是沒有初學或久習的這樣分別。但是我們一船人都不是,如果見到師父就說,請問師父你出家多久了,如果叁年、五年他就不睬你,如果二十年就說師父你很有修行。順便講一下,在家人不能問出家師父你出家多久,也不要問師父你持戒多久,有沒有受戒,因爲這跟你沒關系,所以你爲什麼要問,你問就是分別,分別就是分別什麼,頭一步就是說,我恭敬你的程度就要分別,爲什麼,你如果出家二十年,我就向你頂禮,如果出家五年我就向你問訊,如果出家一、二年我就向你合掌,如果才出家,我就這樣,就說「師父阿彌陀佛哦」,這就是妄想分別了。還有人動不動就說「我學佛叁十年」或是說「我受戒幾年」,如果出家人說「我戒臘幾年,二十年,叁十年」。但如果是修行菩薩道的人,就沒有這樣在分別,這年紀較大或受戒較久或是出家較久、較短,這都和修道都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我們世間人,就是這樣妄想分別,只看胡須,看胡須和看有沒有駝背,如果是愈駝就是愈棒。「一切覺故」。我們先看到這裏。

  第八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行由品第一

  第九集

  上節講到「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圓覺經」上說「當知菩薩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所以我們世間人最容易犯的是什麼?…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