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是什麼呢?就是「形而上」。「形而上」就是說「形上」,是「超過形相以上的東西」就叫作「形而上」。那超過形相以下的,叫做「形而下」。如果是「道」的話,全都是形而上的。這「形而上」英文就稱作Metaphysics;「形而下」就是「有相」的意思,我們佛教講「有相」,「形而下」就是「器」,「器」是可以看得到的東西,器具嘛。所以這個神秀的偈子是十足的「有相偈」。「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這個偈誦的境界在那裏呢?第一個它是「有相頌」;第二個他是「入門的功夫、基礎功夫」。這個入門的功夫呢,也必須要做,但不是一個開悟的境界就對了。那開悟的境界,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個是開悟的境界,而六祖大師這個偈,他了呈示自己的境界以外,他主要就是要破、破斥,破斥什麼?破斥執著。那他怎麼破法呢?那就是「將言破言,就地取材,不立一法」。怎麼叫做「將言破言」?就是說他都利用神秀寫的那些重要的字句,然後去破斥它,他自己本身沒有立任何一法,這就是利害的地方,高明的地方。「就地取材,不立一法」,順便講,以諸佛祖師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法門,就是引導衆生破斥衆生的執著。那麼六祖大師這個偈子也是破斥他對于有相法的執著。爲什麼?因爲他執著菩提有個「樹」,「有」就是執著修行一定要坐菩提樹,這樣你知道嗎!修行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那菩提樹就代表很多啦!那這個明鏡一定要有個「臺」,要不然你的鏡臺怎能站得起來,怎麼能梳頭發?要梳頭打扮也要有鏡,要有鏡臺,對吧!六祖大師說這心中那個鏡不一定有「臺」,若要修菩提也不一定要有一顆樹,我在山洞裏也可以啊,或是說我在別的地方也可以啊!不一定要有一顆樹,那一顆樹也不一定要是菩提樹啊,我若要芭樂樹也可以啊,這樣的意思呀!一切法本來就沒一點兒可以讓你執著,本來無一物嘛!可以說這個是「我的」,這是「我證到的」等等,你怎麼可以說在心鏡上面可以惹塵埃,這心鏡上面本來就沒有塵埃啦!所以是破斥他的知見執著,這樣知道嗎!所以你聽了不知有沒有明白,若有明白以後就不必「哦哦耶伊耶伊」了。我現在說這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就好象祖師的智慧,你好象在唱山歌,這樣。呃,看下面。
經文:〖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衆以爲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叁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叁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看到這裏。
這個江州別駕寫這一首偈,寫完了後,一切徒衆大家都很驚訝,就互相都在講,哦,真奇怪啊!「不得以貌取人」,不能看人的表面噢,「以貌取人,失之子予」這是「論語」
裏面講的。「子予」就是宰我,那是孔子的徒弟,叫做宰我,因爲宰我長得不好看,孔子就說不能只看表面,孔子公自己也說「我以前也只是看他的表面,所以看不起他」,所以宰我真可憐,常常被孔子罵,所以孔子公也是很勢利的。所以「不得以貌取人,連我已經是聖人的孔子的我,看我自己的徒弟子予,也看走眼了,只看他長得並不漂亮,所以就以爲他智慧不高,因此不得以貌取人」,「取人」就是判別高下的意思。「何得多時」如何能夠再過一些時候,使他成爲「肉身菩薩」。「肉身菩薩」是什麼呢?是說金剛不壞之身,才是肉身菩薩,因爲我們全身都是肉做的啊,你不要說這塊肉這麼大塊,放著不會壞,你去買一塊肉放在家裏,若是沒放在冰箱,一天就壞了,對嗎?何況說這麼大一塊肉,怎麼會放著不壞呢?所以,怎樣呢,就是用這「法」、法就是不可思義,因爲他修法,心修戒、定、慧,也就清淨了,清淨把這個會臭、會腐、會爛的五蘊之身那毒素全去掉了,都清淨了,所以就不會壞了,那比防腐劑還好啊!所以也免像埃及的木乃伊,又浸藥水、又包繃帶,捆成一在捲,後來變成人幹,就不用這樣了。六祖大師的肉身那是「正港的」(正牌的)肉身,他都不用「坐缸」,也不必用藥,都不用,他坐在那兒要涅槃一涅槃了,全身都不會壞,所以是「正港的」(真的),那全身都是所謂「舍利」、「全身舍利」。這個人這麼說,卻給他正好說中了,因爲他真的到後來就是肉身菩薩啊!「祖見衆人驚怪」這位五祖大師看衆人都這樣驚怪,就恐怕有人會損害六祖大師,所以就拿起鞋子來把那個偈給塗抺掉,說「亦未見性」,這個偈也還沒見性,還沒到那個境界。「衆以爲然」這四個字真好笑哩,矮子看戲一樣,師父講未見性,所以一定是未見性。「次日」第二天,五祖大師就暗中「潛」,就暗中去那個碓房那兒看到我,「能」就是慧能,我慧能「腰石」就是在腰綁一塊石頭,因爲舂米力量不夠,重量不夠,所以踏那個碓踏不動,所以綁這塊石頭加重才踏得動。就說「求道之人當如是乎!」說「欲求道的人都要像你這樣才對呀」!那個「乎」是「呀、啊」驚歎詞。「乃問曰」于是五祖大師就問說「米熟也未」?這個你看,昨臺灣話就是中原的話,你看「米熟也未」這是咱們中原的話,都沒變,唐朝的時候在中原講的話,就是這樣寫的「米熟也未」,米熟也沒啊?慧能大師就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米已經熟很久了,但是啊還沒篩,就是因爲他舂、舂完不就有粗糠了嗎,粗糠要把它篩一篩,剩的就是白米了,白米便是要煮的。所以意思就是說「你初步的功夫已經好了嗎」?他說「已經好了,但現在還欠人牽引」,欠人指點、欠人「牽引」批示,你來給我點一下,我就好了。所以欠師父您這個篩子把我篩一下,我就「妥當」了,「篩」就是篩子。「祖以杖擊碓叁下而去」,五祖大師就拿他的拐杖敲那個他在舂米的那個碓子、把它敲叁下,就離去了,那就像那在作情報員打暗號,慧能就了解這個意思了,就叁更,「叁下」就是叁更,叁更就進去這五祖大師的寮房,五祖大師就用袈裟,把窗子都圍起來,因爲古早那窗子都是紙窗,把它圍起來,但是你要跟他講法,你一定要點蠟燭,用袈娑圍起來,人就看不到了。「不令人見」,就爲慧能大師講「金剛經」,講到那裏呢?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到這兒「慧能言下大悟」。好,講這個千古奇案,就是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也就是「哦哦耶伊耶伊」,什麼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先要了解什麼叫做「住」,這「住」是什麼意思呢?「住」就是居住,居住在那兒地方叫作「住」,「住」的意思就是什麼?就是這個字、最初步的意思「著」。「著」是什麼?「著」就是「貪著」,因爲貪著所以會「住」。譬如說你住在你家,你一定就會貪著你那間房子,因爲你貪著,所以會住在那裏,那我們怎會一直「住在叁界」呢?(在)娑婆世界都不去阿彌陀佛那兒呢?因爲我們比較愛這裏、比較不愛阿彌陀佛呀!所以就一直「住在這裏」,貪著,因爲「貪著這個娑婆世界」,所以就「住在這娑婆世界」,所以這個(著)是「因」,這(住)是「果」,所以「住」是因爲
「著」,「著」是「貪」,「貪」是因爲「愛」呃。然後我們再「十二因緣」來看,「十二因緣」裏面有「愛、取、有」對嗎?「愛、取、有」這叁支,咱們若看到一個東西,我們心裏「愛」就去「取」,「取」來了以後「擁有」了,擁有以後呢,就會「執著」,就「著」了,「著」了以後呢就「住」了,這「著」就像「粘住」了同樣的意思,就象蒼蠅被那粘蒼蠅的紙「沾」到一樣,撥不開,那個叫「著」,所以這個程序是這樣子。所以衆生爲什麼會「住于法」,那個「住」就是「貪著法」,那爲什麼會「住」呢?就是因爲「貪著」,那爲什麼會「貪著」呢?就是因爲「愛、取、有」而來,這樣子。那「應無所住」也就是「無所住著,而生其心」,這「應無所住」就是說主詞省略掉了,誰「應無所住」啊?是「菩薩摩诃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要從「金剛經」前面一開始講,從那個地方看才知道,金剛經開始時,須菩提長跪合掌問佛說,「菩薩摩诃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或是「雲何應住」?「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的回答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應無所住」就是說,現在整個講給你聽,「應無所住」的意思就是講「對一切法無所貪著」,這樣就對啦!「應無所住」的意思就是于一切法、對一切法都無貪著,這樣叫作「無所住」,這是頭一步。虛雲老和尚他在九十二歲或許是一百零二歲的時候,寫一個「應無所住」,這個很有名,那個書法很美,而我把它框起來,後來我在閉關的時候,一直看著它,因爲虛雲老和尚是習禅的,我看到後來,覺得好像欠一半,因爲下面一半很重要,上面一半是西裝的上裝,下面那一半是長褲,沒穿長褲難看。「而生其心」就是那個長褲,那個很重要。現在講「而生其心」,什麼叫「其心」呢?這你查不到啦!我把所有的金剛經五十家注本都拿來看,都沒有,都沒有講到。我現在跟你講,「講破不值叁個錢」,但是又很值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生什麼「心」呢?「其心」就是「大悲心」,應該無所住而出生大悲心。那「無所住」是什麼?「無所住」是智慧,那因爲「無所住」所以能夠自度、而且究竟自度,而且不但究竟自度、能夠究竟涅槃,能夠得無上大涅槃,這「無所住」,但是得到無上大涅槃是「自度」,但是你也還要「度衆生」,所以「而生其心」。不是你自己度了以後就好了,所以穿…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