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20

  ..續本文上一頁西裝不可穿一半,下面也要穿呀!才能看,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我們以經解經,「楞伽經」裏面講「智不得有無,而生大悲心」,智慧已經證到一切法、而沒有說「有」或是「無」,沒有執著它「有」、也沒有執著它「無」,那就真正的「無有少法可得」,那就是最究竟的大智慧,就是無上菩提。自己達到這個境界以後,然後生大悲心,什麼意思?廣度衆生。所以又回到叁皈依文裏面講,「大慈愍故」。所以修行者、大菩薩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以後,應該是對于一切法,對于世間、出世間、佛法、世間法都沒有貪著、都沒有住著,但是因爲這樣子而自己證得無上菩提而自得解脫,但是還要生出大悲心來廣度衆生。所以雖然「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但是還是坐菩提樹、還是成菩提廣度衆生。

  「慧能言下大悟」。我聽到這句話,聽到這兒五祖大師解釋之後,我就大悟了。悟到了什麼呢?悟到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一切萬法都都不離自性啊!悟到這個。什麼意思啊?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依靠這個自性發出來的,這「離」就是一切的萬法都和這個自性不可分離,「離」就是分開嘛!然後從自性所發。所以「遂啓祖言」因此我就啓禀五祖大師,講了下面這些話,這些話就是「自呈境界」。若開悟之後,都有一個境界在,這也等于是印證的意思,又再一次的印證。他悟到之後說,啊!這樣,諸法如是,師父,我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對或不對,所以又講一遍。好,休息。

  第九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集

  現在再複習一下「應無所住」那個「住」,這樣「愛、取、有、著、住」,「愛」是貪愛,「取」是執取、擁有或是占有,貪愛、擁有、占有、執著這整個的過程叫作「住」。所以你若對某一個法有貪愛,你就一定會想要把它取來,取來之後你就占有了,占有就是說「這是我的」,對嗎?若是我的就不是你的了,若是你的也是我的,那就是「占有」、占有欲。所以這個「占有」是什麼?其結果就會變成有很多「我的」,如我親愛的、我的兒子、我老公等等,這個就是「擁有」,就變成所有權,所以太太是我的,先生是我的,「我家」的房子,擁有權,全部蓋一個「所有權狀」的章,這就是占有的那個「有」。既然占有以後就會「執著」、就會執取,到「執著」的那個時候就變成癌症末期了,就是沒藥醫了。若開始「愛、取、有」,「愛」的時候,那是癌症初期,但是已經得癌了,那「取」的時候已經是第二期了,到「有」的時候已經是開始末期了,若「著」的時候那就要死了,所以我們衆生都是這樣。都是什麼?都是「住著」。所以「著」跟「住」可以互換,可以「住著」這樣說,也全都沒有藥醫,那個心已經很堅固執著了。若是修行的人呢「于一切法無所住」,是什麼意思呢?譬如說以習禅的來講,習禅者,于禅法通達一切禅法而心不貪愛,這樣才是「無所住」,要通達禅法而不貪愛;是若修密的人,他就要通達如來一切秘密法藏而不貪愛,這樣才叫作「無所住」。這兩個都要在一起,要「通達」而「不貪愛」,這樣才叫「無所住」。你如果說沒有通達而說「無所住」,這樣那不是,那叫懶惰。你問說「咦,你怎麼這樣懈怠」?他說「沒有啊,我無所住啊」!這不是「無所住」,你是「懶惰蟲」,或是智慧太低、不能修,欲說是「無所住」,結果什麼都沒有學,你還說是「無所住」,這是「胡說八道」、騙人的啦。如果是修淨土的呢?(要)通達淨土法門,得念佛叁昧,而不貪著那個叁昧。這樣聽懂嗎?所以這兩個(通達、不貪著)都要有啊!要「通達」而「不貪著」才叫「無所住」。你沒有通達之前,你說(你)無所住,你還不夠資格說無所住。因爲什麼?因爲您沒有東西可以住,你懂嗎?你還在「住」什麼呢?你還在住「五欲、六塵」,懂嗎!所以修行者,第一個是要先「不住」世間的「五欲、六塵」,對嗎!不貪著「財、色、名、食、睡」,沒貪名、沒貪利、沒貪吃、沒貪睡,這些都沒貪,沒貪道場、沒貪弟子、沒貪供養,全都不貪。那個時候再進一步,因爲已經不貪世間法了,再進修「佛法」,進修「佛法」的時候這裏面有一個現象就是,你會「愛法」,會愛法啦!不貪愛世間法的時候,去學、專心去學佛法的時候,就會變成愛法。「愛法」那個現象是什麼呢?就是說「啊!我現在心裏什麼都不想了,都沒在想了,我若有得念佛就好了」,那個時候差不多就是這樣。「我若有阿彌陀佛可經念,這樣就好了」,或是說那是一個代表啦,或是說「我若是可以修行、有經可以念那就好了」,那個時候差不多就是愛法。但愛法不要緊,你盡管一直愛下去,愛到後來,把整個法都弄通達以後,最後要把那個「法愛」去掉。在修行的過程中,開始的時候有「愛法」沒有關系,那開始修的時候就怕你不愛(佛)法,怕你愛世間法,你先不貪愛世間法,專心下去修(佛)法,專心修(佛)法的時候你會産生「法愛」而愛法,那個時候你盡量愛,不要緊,但是修到後來,就要去掉這個「法愛」,那「法愛」去掉了就是去掉「法貪」。那爲什麼要去掉「法貪」呢?因爲你已經通達了,通達了以後再去掉這個「法愛」、「法貪」,(這樣)那也就去掉「法執」了。這樣知道了嗎?那如果能去掉法愛、法貪,也就是去掉「法執」,現身就是大菩薩,現身就是大菩薩的境界。因爲聲聞弟子、二乘境界是去掉「我執」,菩薩、大菩薩才可以去掉「法執」。舉一個例子來講,聲聞弟子證到涅槃,對嗎!他就貪愛那個涅槃的境界,所以他要「住在」涅槃的境界裏面,要入涅槃對嗎!所以他貪愛涅槃。那如果菩薩呢?雖證得涅槃,但是也「不取涅槃」,就表示他沒有貪愛涅槃,但是他雖然不入涅槃,並不是表示他沒有那個能耐,他是以大悲願力所持,不入涅槃。我們普通人,你不可說「我學菩薩行,我也不入涅槃」,你根本就沒資格說,還說什麼「不入涅槃」對嗎!你根本不知道涅槃生作圓或扁,對嗎?你先要通達了以後,然後有那個能力,但是你(還能)並不貪著,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中道之行」,才是如來的境界,那個才叫做「無所住」。這個「無所住」就是「中道」,「中道」有一個比喻,是說什麼呢?就好象走鋼索,你看過馬戲團嗎?馬戲團有一位在走鋼索的,在高空上這走鋼索很危險,對嗎?我們學佛的路程在菩提道上,就像走鋼索一樣。怎麼講?不能偏哪!你偏一點點就摔下去了,對嗎?你如果偏左邊就摔到左邊去,如果偏右邊學摔到右邊呃!一點點都不能偏,所以他一定要平衡。所以若功夫較行的,他就手舉起來了,用手來平衡,對嗎!若功夫較差一點的,他就拿一支平衡杆,對嗎!那個平衡杆就是看那邊要輕、那邊要重。所以,走「中道」的「菩薩道」就是像走鋼索一樣,很危險,稍微一偏就掉下去了,就粉身碎骨了,所以不能有一點點偏差。還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經裏面常常稱呼世尊「無所著等正覺」,就無所貪著,那就是「無所住」啦!但是世尊的「無所著」他是通達一切法以後啊、覺悟一切法了,然後而沒有貪著。好!

  慧能大師聽到這五祖大師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後,他就悟到說,一切萬法都沒有離開這個自性,都總是跟自性在一起。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自性所現。這個時候,他就向五祖大師講了這些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好!現在解釋這段。

  「何期」「期」是期待啦!那我從來也沒有期待、從來也沒有想到、我從來就不曾想到說,這個自性啊是本自清淨的。再另外一個意思較簡單講,就是一個驚歎詞。「我從來就不曾想到說」或是「真想不到」,真想不到啊這個自性本自清淨;真想不到這個自性啊本來就不生滅;想不到這個自性啊本來就自己具足,這具足什麼呢?具足一切功德;真想不到啊這個自性本無動搖,這個「無動搖」跟這個「不生滅」是同樣的意思,但是這個「生滅」是較大的動搖,這個「動搖」是比較小的「變動」。我從來就不曾想到說這個自性啊能生萬法,一切萬法都是從這個自性生出來的。這個自性本自清淨,就是都沒汙染,像我這前面所說的,從本以來就不曾說有汙染過。這是「總說」、總說一切相。這個本性的「相」是什麼?就是本自清淨。而下面就是「別說」。總說這個自性的總相,是什麼呢?就是「清淨」、「本自清淨」。這「本自清淨」所攝、下面就是清淨所攝的法。什麼叫做「清淨」呢?就要有符合下面(的條件)才可以說「清淨」,一個就是說「本不生滅」,「不生滅」、「不生不滅」、「沒有少法可得」這樣子才叫作「清淨」,如果有生有滅,那就不能說「究竟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想不到這個自性啊本來就具足一切的功德啊!所以怎樣呢?所以啊就不用「往外追逐」了,因爲我們本心本性就已經有一切功德在裏面,「本自具足」,本心裏面全都具足,一切的功德都總具足,所以啊就不用往外追逐,「往外追逐」或是「往外馳逐」。(這)是怎麼說呢?因爲咱們家沒有啊!所以就要去外面找,對嗎!咱們家裏若是有就不用出去外面找了,對嗎!但是咱們家裏統統都有了,怎麼還須去外面找?所以,就不必到外面「四處奔走」。這樣你知道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功德啊!所以只要自見自心自性,就自然一切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這個自性全都不動不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就是雖然它本身不動,這就是說「真如隨緣」,「能生萬法」就是說「隨緣而生萬法」,雖然它本身沒動搖,但是若有那個因緣,它會生出「一切法」出來,善法跟惡法都可以生,若是有善緣它就生出善法,若是有惡緣它就生出惡法,若跟善知識在一起,它就生善法,若跟惡知識在一起,它就生惡法,所以,這自性可以生出一切萬…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