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心地」在,所以菩薩才可以「播種」,播在他(衆生)的心地,若有這個心地、又有菩提種,如此這個菩提的果就會生出來,這心地當然就代表這衆生他本來就有這個因緣、本來就有這個菩提性在了,他的心地就有這個菩提性在了,所以這個菩提種種下去,它才會發出來。「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若是「無情」呢?「無情」的意思就是說若是菩薩無情,菩薩若無情就是說菩薩沒悲心哪!菩薩若沒發大悲心來,那麼辛苦來播種呀,就「亦無種」,這個世間就沒有「菩提種」了。「無性亦無生」,這「無情亦無種」是根據這個菩薩來講的,那「無性亦無生」是根據這個衆生、一切衆生來講的,衆生若是他的心地沒這個菩提性,「無性」就是「無菩提性」。衆生的心若是本來就無菩提性啊!如此,那個菩提果也生不出來,是這個意思。好,這是頭一層的意思。這五祖大師的這個意思(偈)有兩層意思,這(前面講的)是第一層,是表面上的意思。第二層是較深的意思、是究竟的意思,究竟的意思就是在第二句那兒,(即)「無情亦無種」。雖然這菩薩發大悲心,但是他也沒有動什麼情,他雖然是「大有情」,但是他也沒有動什麼「情」,所以是「無情」。那「亦無種」,所以究竟來講他也沒有播什麼種,爲什麼?因爲衆生的心地本來就有菩提之性了,所以不需要菩薩來播什麼種,他本來就有菩提種,本來就有菩提「種性」,這樣懂嗎?所以這個是究竟的意思。所以依究竟的意思來講啊,菩薩「無動情」,沒有動到「情」,而且亦「無播種」。而「無性」呢?一切法本來就無自性,那一切法「亦無生」,也不生不滅。所以一個是表面的意思,一個是究竟的意思,都在裏面。這個就是說「權、實二谛」,五祖大師所講的這個偈裏面「權谛」跟「實谛」都總包括在內。「權谛」就是表面上的,因緣所生法包括在內。「因緣所生法」是什麼呢?衆生因爲妄造無明罪過,所以枉受苦難,這樣就需要菩薩辛苦來播種、來傳法、來度衆生,這稱爲「權谛」。所以因緣所生法,因爲衆生有妄造惡業、枉受苦難的「因緣」,所以感得菩薩來度苦、度苦難的因緣,這全叫作「權谛」、「權法」;那「實谛」呢?以「實谛」來講哪,實在「無情亦無種」,菩薩沒動什麼感情,也沒下什麼種,因爲衆生本來就有種了,「本自有種」,那一切法哪本來就無自性,也一切法都不生不滅,然後這就究竟入「一相無相」之門。呃,深噢吧!所以這(個偈)也不能當作山歌唱呀,你若光看字面「有情水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樣也未能了解,所以這就要深深下去體會。你聽我講這些,你聽了以後,你就須要去思維呢,你不可以到外面去「吹牛」哦!聽我講幾句你就到外面去賣弄,這樣就變作「口頭禅」,這個「禅」是在心中修的,不是在嘴巴上。所以「禅」有很多種,有「口頭禅」、有「文字禅」、有「野狐禅」。所以這些是這麼深的法,這些名詞我平常很少講,爲什麼?因爲不要落于這個變成「口頭禅」嘛!這麼深的法、這麼深的寶貝,不是隨便可以講的,你若要講的時候都要怎麼樣呢?我根你講,若要講這麼深的法都要先洗手、洗臉、漱口,坐好,這樣才能講,不能隨隨便便就講的啊!所以越深越高的法,你就要越尊重,不可以邊走邊講,不是隨便什麼時候、什麼所在都可以講,不可以哦!爲什麼?尊重法,「菩薩修行,重法故」,雖然這些是所謂表相,但是這個表相就是你心意的表現,你這個心意你都做不到,那你說「唉,我沒有執著啊」!吹牛。好!
經文:〖祖複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啓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慧能叁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江口。五祖曰:汝不須憂,吾自送汝。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隨即把橹。祖雲:『合是吾渡汝。』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汝去叁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看到這兒。
這五祖大師就講,古早的時候,達摩祖師他剛來我們這個「此土」,就是咱們這中土、中國,而「人未之信」,一般人就沒信他的法。所以「故傳此衣」,現在就傳這衣,這「衣」就是袈裟,不是穿的衣,當作「信禮」,「信」就是征信,使人會相信。相信什麼呢?相信說他確實是祖師傳給他的。譬如說五祖是四祖傳給他的,要怎樣才知道說這是四祖傳給他的呢?就因爲四祖拿這衣給我,這個袈裟給我,這袈裟還在這兒。那袈裟是誰的呢?那袈裟是大迦葉的衣。所以那是金剛袈裟哩!比我這件更美(師父笑),因那是安金的,我這是安布的、用布條,他那是金的,可能很重噢,要是沒錢,敲一條下去賣(師父笑)。「以爲信物,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敬傳這個袈裟,當作是傳法的征信,一代一代相承,這個法呢?就以心傳心,這個就用「心」來傳給「心」,這意思就是說「不能用一般的言語來講,這是以特殊的言語在講」(用心的語言講)。傳了之後「皆令自悟自解」,會使大家都可以「自悟自解」。好,今天講到這兒。
第十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一集
上回說到這經本的第十頁。五祖大師傳給六祖大師這個傳法偈,這稱爲「傳法偈」,祖師傳給祖師,都有一個偈子,稱爲傳法偈。但是還沒有繼續講下去之前,來複習一下上回,就是五祖大師開示這個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那時六祖大師開悟那個地方,現在稍微複習一下,就是最重要的這個「金剛法門」,「金剛法門」就是金剛經的「心要」。金剛經的「心要」是什麼?就是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簡單講是四個字「無住、生心」,這「無住、生心」就是金剛經最重要的法門。因爲金剛經開始的時候就是須菩提問說「菩薩摩诃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雲何「住」?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應無所住」。如何「住」呢?就是「無所住而住」,所以叫「無住」、「無住而住」。雲何生「其心」?那佛是答,應生「其心」,結果好像等于沒有回答一樣。但是你那個意思要從經文裏面的上下文來看,所以這個就是金剛經的「總法門」。「無住生心」,那麼「無住」是什麼?無住就是「智」,那生心就是「悲」,所以是悲智雙運」。那悲智雙運這樣修行的結果就會達到所謂的「褔慧兩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這樣就是究竟圓滿了。所以這就是「金剛法門」。那由這個「無住生心」,因爲「無住」剛剛講說是「智」,那麼「生心」就是「悲」、悲心;那「無住」也就是「慧」,那生心呢!就是「福」;那「無住」是能夠自度,「生心」能夠度他;無住者自覺,生心即覺他。
接下來看這個「無住生心」,這金剛法門和六祖的大悟那個大悟偈境界有什麼關系?六祖大悟的內容是本自清淨,第一個就是「本自清淨」,這個是悟得的總相,這一個是「體」,不生不滅、本不生滅也是「體」。接著「本不動搖」跟「本自具足」這一個是相。因爲一切法分叁種,「體、相、用」叁種。真如本體的這個「體」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本自具足」和「本不動搖」這是它的「相」,現出來的「相」,是「具足」跟「沒有動搖」。然後他的「用」呢?「能生萬法」就是它的「用」。所以,六祖大師所悟到的境界就是「真如本性的體、相、用」。
另外再說這個真如,就是「如來藏」。分做叁種:一種是「空如來藏」;一種是「不空如來藏」;一種是「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不變的;「不空如來藏」跟「空不空如來藏」是隨緣。那麼,第一個「本自清淨」跟「本不生滅」的那個「體」是指「如來藏」的第一個「相」,就是「空如來藏」它的「本體」;第叁、第四句「本自具足、本無不動搖」這個就是「不空如來藏」;第五句「能生萬法」這個是「空不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它的體「自性空」,所以叫「空如來藏」。因爲「自性空」,所以它能夠「容一切萬法」,而且能夠「生一切相」,如果「不空」的話就沒辦法了,所以他的「本體」是空如來藏;接著「如來藏」又有「不空如來藏」,出生這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是指說,這個「如來藏」雖然它本體是「空」,但是它會有作用、它有作用,它出生種種的作用出來,就變作「不空」。所以本性雖「空」,但是能夠産生「不空」的作用(作用不空)。那本體是「空如來藏」是不變的,那麼這個「不空如來藏」能夠「隨緣變化」,就好象我們說水,因爲外境的風大小,所以現出來的波浪也有大小不一樣。「本不動搖」也是「不空如來藏」的一個現象;然後「能生萬法」是它的總的功用,那麼這個是「空不空如來藏」。那「空不空如來藏」以及「不空如來藏」這兩個都是「如來藏」的「隨緣之用」,而他所依據的「本體」是不變的「空如來藏」。
好,我們翻開第十頁,繼續上次所講的。
「祖複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上回講到這裏,這還要重複講一遍。五祖大師又說,古時候,「昔」就是古時候,古時候達摩祖師他當初來(此土)中國的時候「人未之信」,「人未之信」就是人未信之,這是倒裝句,就是沒有人信他。這個沒人信是信什麼?信「自心是佛」這最重要的道理,禅宗裏面最重要…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