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不能「得解脫」。所以你看在這世間裏面,說這個人很聰明,比如說他算術很棒、物理、化學很棒、或是說很會寫文章、或是說很會做什麼什麼事情,乃至于說他是很出色的哲學家,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斷他的煩惱,甚至他自己的事情都沒辦法,甚至他的家庭生活,他個人的生活,他都沒有辦法處理得很好,所以這就是一般世間的智慧,他可以數學很好,但是他的煩惱跟一般人一樣,一大堆,他可以是科學家、還是數學家、物理家、化學家、乃至哲學家、曆史家都可以,但是他心理的煩惱一大堆,譬如說以哲學家來說,以「羅素」,羅素也是哲學家對不對?但是他的生活就一團糟,他離婚叁次,然後他以前常常要自殺,這是哲學家;那文學家呢?文學家他寫文章是想要說教化衆生,但是很多文學家、普通文學家也都是這樣,煩惱一大堆,乃至自殺的很多,譬如說海明威是自殺的,對不?叁島由紀夫也是自殺的,像哲學家「尼采」他那麼會寫哲學,那麼會教人,但是他自身在一生中都在瘋狂的邊緣,其他像畫家那更不用說,畫家發瘋的也有,像「梵谷」,他就是一生都是在瘋狂的邊緣,甚至住在瘋人院裏面,「梵谷」也翻成「梵高」。所以世間人的智慧是沒有辦法得解脫,沒有辦法超脫煩惱的,只有佛祖的智慧有辦法,乃至世間的聖人,譬如孔子來說他也很煩惱,你知道嗎?你看「論語」、看「四書」就知道他也很煩惱,他煩惱什麼?煩惱無官可做,所以周遊列國就是要去當官,但無官可做,所以只好回去魯國寫春秋,這個你知道嗎(史中有記載,史記「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又他(孔子)老人家也常生氣,常常罵人啦,常常對他的徒弟也不公平,他喜歡的就稱贊一大堆,那如果會跟孔子拍馬屁的,譬如木氏、子貢、還是顔淵啦!他就對他們很好,像子由那個土公(粗人),他就把他罵得臭頭,宰我常常都被他罵,這樣子,所以(對弟子)有分別心啦!所以他(孔子)也會瞋怒,也會種種、甚至于你看林語堂的「子見南子」,「子見南子」你知道?「南子」你知道嗎?南子是一個很美的女人,她是一個國王的妃子,雖然很漂亮但是很貪淫,孔子看到她的時候也驚動,所以那個林語堂就寫了一個戲劇諷刺孔子,叫做「子見南子」。論語裏面也有提到有人問孔子說,先生您見到南子的時候爲什麼「心動」(而失儀)?這樣的問題。還有孔子也離婚,你知道吧!「孔子出妻」,那個「出妻」就是把她離婚(休妻),好象是李敖(作家)吧寫了一本書叫「孔子離婚」。我以前就是這樣子,什麼都看,所以有的沒有的裝了一肚子。所以世間人的智慧啊!即使是說我們中國人所稱的「至聖先師孔子」他也煩惱一大堆,這樣子,甚至他也不是只有煩惱是無官可作,他也曾無飯可吃,他在陳蔡的地方,陳國跟蔡國的中間的時候,被人家圍,叁日叁夜都沒有飯可以吃,所以也是一種煩惱。世間人的智慧像哲學家、還是聖人統統都有煩惱,只有佛祖的智慧能夠斷煩惱,剩下的人都沒有辦法。因爲我就是從那裏滾過來的,我就曾經研究哲學、研究了很久,爲了要所謂「追尋真理」!東西方哲學都探索了一番,結果找不到(真理),最後還是覺得佛法最好,只有佛法才可以「斷煩惱」,而且可以「安身立命」,其它的都沒有辦法,其它的,在說的人本身就沒有辦法了,那有辦法教人,所以這個叫做「智慧」。
「出世間的智慧」能夠「斷煩惱、度生死、得解脫、證菩提」,出世間的智慧可以這樣子,就是佛的智慧。但世間的(智慧)就沒有辦法(斷煩惱)啦!
「次日」第二天。「韋使君」就是那個剌史。就「請益」請教。「師」就是六祖大師。「升座」以後就跟大家說。「總淨心」,「總」就是大家、全部,大家都要淨心。然後再來念這個「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智慧,「波羅密多」到彼岸,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另外一個翻法就是「大智度」,有大智慧才能夠「度」。才能夠「度生死煩惱」,若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度」,若沒有智慧,無論你修什麼樣的法門,都沒有辦法「度」。好!休息。
第十四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五集
繼續說。「總淨心念」大家統統「淨心」然後再念,這「念」是心念,心在念。「念佛」、「念咒」的「念」不是口(邊)(即唸),沒有口字旁,表示是用「心」來念。這個「念」啊,你看這個「念」字,什麼叫做「念」?是「今心爲念」,現在此刻這個「心」,就叫做「念」。所以中文的造字也是很深奧的。淨「心」來念「摩诃」,「摩诃」是梵文,是「大」的意思。「般若」上次已有講過,剛剛講過。「波羅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以大智慧能夠到達彼岸」,意思就是「度」,大智慧能夠「度」。這個到「彼岸」是一個比喻而已,有「生死煩惱」就是「此岸」,如果能夠「超越生死煩惱」就叫做「彼岸」。所以「龍樹菩薩」他著一部「論」叫做「大智度論」,「大智度」就是「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論」這個「大智度」。「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善知識」就是六祖大師稱呼在場的所有的人,你們諸位「善知識」啊「菩提般若之智」,這「菩提」意思就是「覺性」,「覺性般若之智」。「世人」就是世間人,一切世間人啊「本自有之」,本來就是有這個「菩提覺性」的「般若之智」啊!「只緣心迷」,這「緣」就是因,只因爲「心迷」,「迷」就是迷路或是迷失方向叫做「迷」。這個「迷」是迷什麼呀?有兩種的「迷」,一種是「迷內」;一種是「迷外」。「內迷、外迷」。「外迷」什麼?外迷「五欲六塵」;那「內迷」呢?內迷就是迷自己的「根身六識」。一切衆生迷這兩種東西,就是「迷內」跟「迷外」,「外迷」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被「財」迷去啊、被「色」迷去啊、被「名」迷去啊、被「睡」迷去啊、被「食」迷去啊,被「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迷去,這就是「外迷」;或是被「色聲香味觸」(五塵)迷去,「迷色、迷聲、迷香、迷味、迷觸」這叫「外迷」;或迷「山河大地」,例如有的人愛看風景啊,所以常常去朝山,朝山還可以邊看風景、邊拜,真好!空氣又好、景致又好,在拜的時候大家又可以作秀真好、帶表演,這是「外迷」;迷「山河大地」、迷「房屋田産」、迷「汽車洋房」,這是「迷無情界」;那迷「有情界」,迷「迷父母妻子兒女」,這些都是「迷」,這是可以看得到的;那看不到的呢?迷「稱贊、恭敬、名譽、供養」等等,這也是一種「迷」。所以世間人說「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其實這是妄想,你留名,而那「名」也是會變的,有時你這一世現在得好名,到下靠子可能你被人罵得要死,也未可知。例如孔子公他也有時候(境過)很好,有時候也不太好,如「批孔揚秦」的時候他就遭殃了,對不?然後碰到胡適的時候,就提倡把孔子(孔家店的書)全部丟到茅屎坑裏面去,對不對?(如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所以邊孔子公也有「時候好」(景氣)的時候,也有「時候不好」(不景氣)的時候,連孔子公都這樣了,何況是你我。所以有些文學家,有時候在某些朝代他就很風靡,有時候就籍籍無名,就沒有人要研究他,對不?所以那「名」啊!是依附「外在的」(條件),而且是虛幻的(不可靠的),所以你如果要求「留芳百世」那是妄想的,因爲不可能,你的名聲也是起起落落,那都有「市場」的啦!那市場有那個(景氣)指數有時候高,有時候會低,像賣股票一樣,所以有時候也會「跌停板」,所以很不可靠,而且爲什麼呢?因爲那是依靠別人的評判(而存在),那真可憐、非常的可憐。所以修行佛法就不應再求這個(名)了,求那個就是一種系縛,「爲名所系縛」嘛!被「名」綁死,衆生就是空思妄想,爲了求有名,不只要當世有名,還要流芳百世,實在是叁八,沒有那種事(指能流芳百世)。
所以你這樣看儒家說的「叁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實會不會朽呢?會朽,沒有一樣東西是不朽的,因爲「一切法皆悉無常」,很明顯地這個時代孔子公就沒有很流行,對吧?那樣就朽啦,對不!所以這個叫做「外迷」,「外迷五欲六塵」,「迷財、迷色、迷名、迷食、迷睡」,都是這個「心」被那些東西所迷惑了,這個「迷」就是「迷惑」,這是講「外迷」。
那「內迷」呢?這「外迷」已經夠難了,對不?你要克服這「外迷」已經夠難了,要有那種智慧啊!知道這些都是虛幻的,都是「依靠外法」心就不自在了,這已經夠難了,你說光是要看那個「歐卡內」(日語,錢)就很難了,對不?可是「歐卡內」只是一個東西啊!跟「歐卡內」有關系的太多了嗎!我剛才說的房子啊、田産啦、洋房啊、汽車啊這些統統都是啊!這些東西統統都是跟金錢有關系的,財啊!那要看開這個「器界」啊!「有相的器界」的東西,(如看開)「房屋、田産、山河大地」這已經很困難了,這叫「器界」的就是「無情界」的。剛剛講的那些「房屋田産」啊、「色聲香味觸法」等,那些都是「無情界」的。而「有情界」的就更加困難了,你要不被所謂的就是「父母、妻子、兒女等眷屬」所迷這就更難了,可是這些仍是「外法」。
等到談到「內法」那就又更難了,內迷「根身六識」或是「八識」,我們衆生不但「迷于外」,而且還「迷于內」,迷自己的「身體」根身跟迷自己的心,「迷」身又迷「心」。那「迷」的根本是什麼?「迷」的根本就是「貪愛」,因爲「貪愛」所以「迷惑」。
所以我們貪「外法」又貪「內法」。「外貪」這個世界,「內貪」(自己的)身心,所以不得「解脫」啊!然後(把)外貪(的)這個世界當作是我的,內貪(的這個)身心當作是「我」。所以一個是「我」;一個是「我所」。
所以「外迷」爲「我所」,「內迷」爲「我」;外迷「我…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