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30

  ..续本文上一页「无所有处定」来的,本来是「空无边处」跟「识无边处」,现在变成「无所有处」,那就又更进了一步,就是说这个范围又更广阔了,「无所有处」。那修一切法「无所有处」那么就得「无所有处定」,那因此(定)而得「解脱」,就称为「无所有处解脱」。第七个又更进一步了,「非想非非想处」,「非想」因为一切众生都有「想」嘛!那就是「非想」,那如果「非想」的相反呢?「想」的相反是「非想」,但是这个定呢是「非想又非非想」,那么那就是在三界里面没有什么执着了,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那么修这样的观想而得到的定,叫做「非想非非想定」,那因此而得到的「解脱」,叫做「非想非非想处解脱」。那么以上其实是跟那个「四禅八定」的「四空定」是差不多的。第八个「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灭受想定」就是「第九次第定」,也就是「小乘」圣人所修的「灭受想定」,把「受」跟「想」都灭掉了以后,然后得到了解脱,「身作证」就是「身」已经达到、自身、亲自达到这样的境界,叫做「作证」,「具住」就是「具足圆满而不动」叫「具住」。那么以上这些叫做「解脱」,这样的修法一般就是说小乘的修法。

  但是大乘的菩萨并不是说不会。你就要注意这里,六祖大师说「不论禅定解脱」,并不是说禅宗的祖师就「不会禅定」、「也不得解脱」,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不是以这个为最究竟这样的意思,不是以修「四禅八定」得「八解脱」为最究竟。那为什么呢?因为禅宗所谈的最重要的是「见性」,「四禅八定」得「解脱」这种比喻说是大学程度,「见性」就是研究所的程度啦!等于是这样子。再看下面。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稍等一会儿,我印给你们的讲义,还有一份「八胜处」跟「十一切处」,有没有?这个出家众可以看一看,这些都类似、都相关,因为这都是修禅定的东西,你看一看,可以了解一下。十一切处那是「十」一切处,「一切处」是在一起的。虽然是有相关,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去讨论这个,你自己去看一看就好,以后讲到的时候再讲。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印宗法师就问他说,怎么会不论禅定解脱呢?「慧能曰:为是二法」,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什么是二法呢?就是「对立之法」。什么「对立」呢?因为「禅定」是对「散乱」;那「解脱」对「系缚」。有「解脱」就有「系缚」;有「系缚」才有「解脱」。那「禅定」是对「散乱」,因为有「散乱」才有「禅定」,所以是「对法」、是对立之法。但是在「本性」里面,这个「禅定、解脱、散乱、系缚」这些都是「本性」里面所现出来的「相」。因为是「对立」之法,有「定」就有「乱」啦,有「解脱」就有「系缚」,所以不是「佛法」。这是什么意思?「佛法」就是「佛所自行的境界」,即「佛的境界」。这里所谓的「佛法」是「佛自己的境界」,因为禅宗所学的是「佛的境界」,而不是一般的境界。所以接着又说啦「佛法是不二之法」,佛祖自己所行的法是「不二之法」,不是有两种。这个「不二」就是说「离一切分别对立」,怎么讲呢?因为佛性「真如本性」里面没有「对立」,所以是「不二之法」。佛祖的境界就是「没有对立的」,因为有「对立」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烦恼」。但是佛已经到达没有冲突烦恼的地步了,所以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又问说,那么你所说的「佛法不二之法」是什么?慧能大师就说「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法师你现正在讲的「涅槃经」、你在解说这「涅槃经」,「明佛性」,「明」就是「阐明」,阐明佛性或是明了佛性,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这「不二」就是「不分别」、「生佛不二、一真法界」的意思。「生佛不二」就是众生与佛是不二的,众生与佛不是二种、是一种,因为都是「真如所现」的。

  「慧能曰」慧能大师就说,法师您在讲的「涅槃经」的「阐明佛性」这就是「佛法不二之法」。譬如说「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这是「涅槃经」里面的经文,高贵德王菩萨就跟佛世尊说「犯四重禁,做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假如众生犯「四重禁」,「四重禁」就是「杀盗淫妄」这四种重戒,「禁」就是「禁戒」,这四种重的禁戒。犯「四重禁」又造「五逆罪」,「五逆罪」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这五种的「逆罪」叫「五逆罪」。跟「一阐提」(叫信不具),意思就是说「不具足信根」,「不信」就是不信三宝,对三宝不相信(不信佛法僧),这种人叫「一阐提」,就是不信佛的人。这样犯了「四重禁」跟「五逆罪」以及不信佛的人,是不是会断他的「善根」与「佛性」呢?佛世尊就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但是佛性非「常」、非「无常」,所以就不断。「佛性」跟「善根」不一样,佛性它不属于「常」,也不属于「无常」,它(佛性)不是「生灭法」,所以就不会断。「名为不二」所以就「不二」。「一者善,一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法」里面有「善法」也有「非善法」,但是这「佛性」不是属于「善法」、也不是属于「不善法」,不能说它是「善」还是「不善」,因为好人也有「佛性」,坏人也有「佛性」,所以「非善非不善」,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法」。「蕴之与界」,「之与」就是「至于」,从蕴到界;蕴至于界,就是从蕴到界。「蕴处界」总说应该有三种即「蕴、处、界」,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间省略掉一个「处」。所以从蕴到界叫做「蕴之与界」,简略的讲就是「蕴之与界」,那事实上是有三个,叫「蕴、处、界」,这三个叫做「三科」,这个代表(了)一切世间法,一切世间法就用这「三科」不代表。「凡夫见二」,对这一切的世间法凡夫人都看到两种,「看到二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染净、善恶、是非、美丑」等等

  (对立的两面),他都把它分别成两种。「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若是有智慧的人,他了达这个真如本性,就看到这个「其性无二」,就看到一切法的本性是没有二种(对立)的,不是「两种」而是「一种」,这都是「真如所现」的。「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假如没有分别、没有差别的这个「性」就是「真如之性」,真如之性就是「佛性」。

  经文:〖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这个印宗法师听到我这么说以后,很欢喜合掌,说「某甲」,某甲就是我(印宗自称),印宗法师自己自称(某甲),我在讲经就好象瓦砾,好像碎瓦砾、破瓦这样子,而仁者您所论义、您所讲的道理就好象真金,很宝贵;我所讲的就好像破瓦砾,而你所讲的就好像真金。称赞他很高,而自己很谦虚。所以你看,修行的人就是这样,假如没有修行的人就不是这样,甚至于嫉妒还要加害他。「于是为慧能剃发」就为他剃发。「愿事为师」愿意侍候他当他的老师,就拜慧能大师作师父。慧能我于是就在菩提树下,开示这个「东山法门」,「东山法门」就是五祖大师的法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我在东山那里得到法之后,辛苦受尽,生命好象悬丝一样。「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今天能够跟你们这些官僚、这个知府官僚、出家人、在家人在这里讲这个经,莫非是累劫所结的缘,也是过去生中我们大家一起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所以才能够听到我上面所说的禅宗顿教得法因缘。所以这以上就是六祖大师他的得法与第一次(正式)传法的因缘。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我慧能自己的智慧,你看,这个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自己很行,甚至比佛祖更行,说这叫什么「无上师」,嘿!实在是真愚痴。因为这些法都是佛祖所传的,不是自己发明的。如果要听先圣,「圣」就是佛,要听先圣所教的法,就要自己要净身、净心,要令这个心清净。听完了以后,要各自除去这个疑问,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象先代圣人一样,就没有差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这些法众大家听了这个法以后,就很欢喜,作礼而退。

  这是头一品「行由品」。

  你们如果有看过这个「六祖坛经」,从头到尾看一遍,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你去看这些品里面,最重要的是那一品,你去想一想看?然后(再想)为什么(这一品最重要)?还有这头一品因为是讲「故事」,对不?所以你们不要只是看一个故事而已,这不是只有看故事,要看里面的道理。所以「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好这是头一品。接下来讲「第二品」。

  「般若品第二」

  经文:〖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先看到这里。

  这「般若」梵文叫做Prajna,这个「般若」意思就是「智慧」,但是为什么不翻成「智慧」呢?因为「智慧」会根一般所说的智慧混在一起,跟世间的智慧会混在一起,所以就直接翻那个音,因为这个(般若)是「出世间的智慧」,那一般的智慧跟出世间的智慧、跟佛祖所说的智慧有什么不同呢?最重要的就是说,一般的智慧或是「聪明」不能「断烦…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