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看到这里。
印宗法师又问,黄梅五祖大师「付嘱」,「付嘱」是付嘱衣法,付嘱给你衣法。「如何指授」,「指」就是指示,「授」就是教授,如何指示和教授你?他传给你衣法,如何指示和教授。这就内行了,不是光看衣钵就好,主要是(要看)「法」,在「法」上他怎么开示。慧能大师就说了「指授即无」,若讲「指授」是没有的,只论见性而已。「不论禅定解脱」,这「禅定」是说一般由修「四禅八定」而得到解脱,他就不说这些了。印宗法师就说了「为何不论修四禅八定,来得解脱呢」?慧能大师就说,因为这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这里是很麻烦的,现在我们看讲义。这解脱的「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叫做四禅;「八定」就是四禅的「色界定」上面又有「无色界定」也是四种(其实后四定就是后四禅,但前四个不称定而称作禅,后面的四个不称禅),(与四禅)合起来称为「四禅八定」,其实「定」只有四个,「禅」有四个,「定」也只有四个,可是一般都讲「四禅八定」。「解脱」呢?待会儿讲「八解脱」就能了解了。「解脱」的「解」就是解「惑业的系缚」,「脱」就是脱「三界的苦果」,简单说就是解脱「惑业苦」,解掉「惑业」的系缚,「惑业」一解脱之后,就脱离了三界的苦果,这样叫做「解脱」,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解脱」的意思是指「八解脱」,看讲义就好。「八解脱」,第一就是「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第二个就是「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第三个「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是这样断句的);第四个「空无边处解脱」;第五个「识无边处解脱」;第六个「无所有处解脱」;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第八个「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这些叫做「八解脱」。第一个「解脱」回过头来讲。(第二个)「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就是「内身」有「色想」之贪,简单说「心内」还有「色想」仍会「贪色」,「色」就是「物质」的意思。为了要除去这个「贪」,就观外色是「不净、青瘀」等色,也就是作「不净观」。「青瘀等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若看人的身体又白又嫩,那样就会生贪,现在则观人死了身体变成「青瘀色」、好像青黑瘀血(颜色)很难看,「青瘀色等」就是修「九想观」,因修「不净观」使「贪」不起,而得解脱,这种「解脱」叫做「内有色想」、「内有贪色之想」观「外色不净」而得「解脱」。好!今天讲到这里。
第十三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
第十四集
「八解脱」第二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头一个是讲,「内」就是内心,内心仍有对色的贪念,因此观「外色不清净」,所以得到解脱。第二个就是内心已经没有对色的贪念,叫「内无色想」,对色的贪念,但仍观这个「外色」而解脱,虽然心里已经没有贪念了,但是为了要使得它更加坚牢,所以观外色「不净」的青瘀等色,使不起贪,而得解脱,就称为这(第二)种「解脱」。这是依「二禅」的定力,已经得到「二禅」的禅定,依「二禅」的禅定而起,虽然二禅的禅定,但所缘的色是「初禅」的色。以上这二种都是「不净观」。第三种「净解脱身作证」,这则是观「净法」,就是不是「不净观」,而是「净观」。观什么呢?观「净色」故名为「净解脱」。就是在定中除「不净」的想,唯观这八色等,(即)「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观」这八种妙宝之色,这是好的色,所以不是「不净的色」,是「净色」,观这「净色」而得解脱就是「净解脱」;「身作证」就是自己已经达到这个境界,叫「身作证」;「具足」呢?对这一种净解脱的境界都已经具足圆满了,所以叫「具足」;「住」就是「住于此定」而不动,叫「住」。接下来第四个「解脱」「空无边处解脱」,这「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个其实跟「四空定」是一样的。刚刚不是讲「四禅」、还有「四定」吗?「四定」就是这四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因为修「空无边处定」而得解脱,叫做「空无边处解脱」,那么这个是「四定」里面的第一个「定」。什么叫「空无边处定」呢?就是「观空」,「观这一切法如虚空一样」、而这「心量」也如虚空一样「没有边际」,因此就自在无碍而得解脱,那么这种解脱叫做「空无边处解脱」。那如果观「虚空没有边畔」这样子的「定」叫空无边处定,当然这是得到「四禅」以后的境界。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什么样的境界?如果得到「初禅」就不用睡觉、也不用吃饭,所谓的「禅悦为食」嘛!如果得禅定就不会睡着了,他坐在那儿就是一种最好的修休息,所以不吃、不睡。然后到「四禅」以后,连呼吸都停止了,所以是那种境界,但是没有死呢!身体还是热的,但是脉搏已经很微弱了,这个是「色身」上的境界。那如果是「心」里面的境界呢?如果得了「禅定」以后,烦恼就很少很少了,「忿覆悭嫉恼害恨」这些粗的烦恼都已经几乎没有了,「忿」就是大怒那个「忿」,得禅定的人不会暴怒,「覆」心中不会「覆藏」事情,「悭嫉」这个「悭」就是悭吝,不会吝啬,「嫉」就是「嫉妒」,不会嫉妒,「恼」就是不会恼别人,「害」呢?也不会害众生,「恨」不会怀恨。所以入了「禅定」以后,「心」就变得比较微细,那粗的烦恼就压止下来了,止息「粗的烦恼」,刚刚讲的那些烦恼就都没有了,就不会起「现行」,因为那个「定力所持」,它就不会起了,「忿覆悭嫉恼害恨」都没有了,所以你若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的。「俱舍论」全名叫做「阿毗达摩俱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些粗的烦恼都很薄、都不会太起了,所以用这些就可以做一个标准,若有人说他已经得「定」,那就用这个去看,看他这些毛病还有没有?会不会常常这样子,如果还会这样子,那他所谓的「得定」是骗人的,当然这些毛病、这些烦恼并不是说得定以后就没有了,而是不起现行了,知道吧!「不起现行」因为「定力所持」,「定力」把它压住了,「定力」把这个烦恼压住了。怎么压呢?因为我们修禅定,大家知道就是「摄心」,对不对?「摄心成为一个」(摄心一念),那怎么会有烦恼呢!烦恼都是因为(心)「散乱」,「心散乱」就有烦恼,心若收摄成一个的话,那个烦恼自然就收起来没有了。所以(心)「散掉」就有烦恼了,得定人他那烦恼就暂时止息,因为那个「心」收摄的关系,「烦恼相」就生不出来,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你要「摄心不乱」、「摄心不乱」。所以你「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也是初步就是说,因借着念佛的方便,然后「摄念」,「摄念」就是把你的「心念收摄」起来用这个念佛的方便,那因此「心」就不散乱了,「不散乱」就没有烦恼了,再进一步就「得定」,就是所谓得「念佛三昧」。看你修什么法门就得什么样的「三昧」、或是得什么样的「定」。
刚刚讲说如果是得定的话,得定的人他就不会有些粗的烦恼,粗的烦恼就收摄起来了。所以我们这个末法时期你要能分辩到底某些境界是真有、是假的,这样子你一看就知道了(指辩别那些说已得定的人)。所以你在坐禅有很多人他会产生很多种身体的现象,对不?身体的现象没有一定,那也没有标准,但是有一种一定是准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些烦恼是否还现行),这就是「心法」。(身法)没有关系,有的人说他会发冷、发热或怎么啦,那都没有什么关系,有也好,没有也好,那是有一个道理在的,(这)下次再讲给你们听。那是「身」的变化,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心」有变化,你修行修了半天,你的「心」有没有起变化,你要「转化」你的心有起变化,那才是修行有功效。那什么样的变化?当然是变好而不是变坏,变得烦恼淡薄啊!变得烦恼压下去、或是少了,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修行。那若其它的种种变化、乃至于你可以呼风唤雨,可以见神见鬼,那都没有用。你说你有看见佛祖,有看见也不要紧,最好你自己变成佛祖,那是最重要的,你看见佛祖那也只是你所见到的,但并不是「你」,这样子(讲)了解吗?我现在跟你们讲,因为这部经(坛经)是究竟的经,所以我跟你的们讲的都是实在的话,就不会像拿棒棒糖给你,慢慢引你、诱你,现在讲的都是实在的。好!
「空无边处定」就是因为观「空」,「观」一切法空,然后达「自身空」、「他身空」、然后达「色空」乃至于「器界空」,这叫「空无边处定」。那如果观出那个「空」以后,就得到「定」了,叫做「空无边处定」。这个「空」是「无情界」,对不对?是观「无情界」空,然后接着就「观」有情界的「识」,「识」就是观「八识」,「观」我们这个「八识」是「遍满一切处」就是「无边处」,我们这个「八识遍满一切处」,所谓的「法身遍法界」,观成的时候就叫做「识无边处定」,因为这个「法身遍一切处」,所以得「定」,称为「识无边处定」。那如果这样修的「定」而得「解脱」,就叫「识无边处解脱」。第六个呢?「无所有处解脱」,这个是从…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