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慧能曰:『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看到這裏。
印宗法師又問,黃梅五祖大師「付囑」,「付囑」是付囑衣法,付囑給你衣法。「如何指授」,「指」就是指示,「授」就是教授,如何指示和教授你?他傳給你衣法,如何指示和教授。這就內行了,不是光看衣缽就好,主要是(要看)「法」,在「法」上他怎麼開示。慧能大師就說了「指授即無」,若講「指授」是沒有的,只論見性而已。「不論禅定解脫」,這「禅定」是說一般由修「四禅八定」而得到解脫,他就不說這些了。印宗法師就說了「爲何不論修四禅八定,來得解脫呢」?慧能大師就說,因爲這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這裏是很麻煩的,現在我們看講義。這解脫的「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叫做四禅;「八定」就是四禅的「色界定」上面又有「無色界定」也是四種(其實後四定就是後四禅,但前四個不稱定而稱作禅,後面的四個不稱禅),(與四禅)合起來稱爲「四禅八定」,其實「定」只有四個,「禅」有四個,「定」也只有四個,可是一般都講「四禅八定」。「解脫」呢?待會兒講「八解脫」就能了解了。「解脫」的「解」就是解「惑業的系縛」,「脫」就是脫「叁界的苦果」,簡單說就是解脫「惑業苦」,解掉「惑業」的系縛,「惑業」一解脫之後,就脫離了叁界的苦果,這樣叫做「解脫」,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解脫」的意思是指「八解脫」,看講義就好。「八解脫」,第一就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第二個就是「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第叁個「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這樣斷句的);第四個「空無邊處解脫」;第五個「識無邊處解脫」;第六個「無所有處解脫」;第七個「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第八個「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些叫做「八解脫」。第一個「解脫」回過頭來講。(第二個)「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就是「內身」有「色想」之貪,簡單說「心內」還有「色想」仍會「貪色」,「色」就是「物質」的意思。爲了要除去這個「貪」,就觀外色是「不淨、青瘀」等色,也就是作「不淨觀」。「青瘀等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若看人的身體又白又嫩,那樣就會生貪,現在則觀人死了身體變成「青瘀色」、好像青黑瘀血(顔色)很難看,「青瘀色等」就是修「九想觀」,因修「不淨觀」使「貪」不起,而得解脫,這種「解脫」叫做「內有色想」、「內有貪色之想」觀「外色不淨」而得「解脫」。好!今天講到這裏。
第十叁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
第十四集
「八解脫」第二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頭一個是講,「內」就是內心,內心仍有對色的貪念,因此觀「外色不清淨」,所以得到解脫。第二個就是內心已經沒有對色的貪念,叫「內無色想」,對色的貪念,但仍觀這個「外色」而解脫,雖然心裏已經沒有貪念了,但是爲了要使得它更加堅牢,所以觀外色「不淨」的青瘀等色,使不起貪,而得解脫,就稱爲這(第二)種「解脫」。這是依「二禅」的定力,已經得到「二禅」的禅定,依「二禅」的禅定而起,雖然二禅的禅定,但所緣的色是「初禅」的色。以上這二種都是「不淨觀」。第叁種「淨解脫身作證」,這則是觀「淨法」,就是不是「不淨觀」,而是「淨觀」。觀什麼呢?觀「淨色」故名爲「淨解脫」。就是在定中除「不淨」的想,唯觀這八色等,(即)「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觀」這八種妙寶之色,這是好的色,所以不是「不淨的色」,是「淨色」,觀這「淨色」而得解脫就是「淨解脫」;「身作證」就是自己已經達到這個境界,叫「身作證」;「具足」呢?對這一種淨解脫的境界都已經具足圓滿了,所以叫「具足」;「住」就是「住于此定」而不動,叫「住」。接下來第四個「解脫」「空無邊處解脫」,這「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個其實跟「四空定」是一樣的。剛剛不是講「四禅」、還有「四定」嗎?「四定」就是這四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因爲修「空無邊處定」而得解脫,叫做「空無邊處解脫」,那麼這個是「四定」裏面的第一個「定」。什麼叫「空無邊處定」呢?就是「觀空」,「觀這一切法如虛空一樣」、而這「心量」也如虛空一樣「沒有邊際」,因此就自在無礙而得解脫,那麼這種解脫叫做「空無邊處解脫」。那如果觀「虛空沒有邊畔」這樣子的「定」叫空無邊處定,當然這是得到「四禅」以後的境界。這個「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是什麼樣的境界?如果得到「初禅」就不用睡覺、也不用吃飯,所謂的「禅悅爲食」嘛!如果得禅定就不會睡著了,他坐在那兒就是一種最好的修休息,所以不吃、不睡。然後到「四禅」以後,連呼吸都停止了,所以是那種境界,但是沒有死呢!身體還是熱的,但是脈搏已經很微弱了,這個是「色身」上的境界。那如果是「心」裏面的境界呢?如果得了「禅定」以後,煩惱就很少很少了,「忿覆悭嫉惱害恨」這些粗的煩惱都已經幾乎沒有了,「忿」就是大怒那個「忿」,得禅定的人不會暴怒,「覆」心中不會「覆藏」事情,「悭嫉」這個「悭」就是悭吝,不會吝啬,「嫉」就是「嫉妒」,不會嫉妒,「惱」就是不會惱別人,「害」呢?也不會害衆生,「恨」不會懷恨。所以入了「禅定」以後,「心」就變得比較微細,那粗的煩惱就壓止下來了,止息「粗的煩惱」,剛剛講的那些煩惱就都沒有了,就不會起「現行」,因爲那個「定力所持」,它就不會起了,「忿覆悭嫉惱害恨」都沒有了,所以你若知道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在「俱舍論」裏面講的。「俱舍論」全名叫做「阿毗達摩俱舍」,「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這些粗的煩惱都很薄、都不會太起了,所以用這些就可以做一個標准,若有人說他已經得「定」,那就用這個去看,看他這些毛病還有沒有?會不會常常這樣子,如果還會這樣子,那他所謂的「得定」是騙人的,當然這些毛病、這些煩惱並不是說得定以後就沒有了,而是不起現行了,知道吧!「不起現行」因爲「定力所持」,「定力」把它壓住了,「定力」把這個煩惱壓住了。怎麼壓呢?因爲我們修禅定,大家知道就是「攝心」,對不對?「攝心成爲一個」(攝心一念),那怎麼會有煩惱呢!煩惱都是因爲(心)「散亂」,「心散亂」就有煩惱,心若收攝成一個的話,那個煩惱自然就收起來沒有了。所以(心)「散掉」就有煩惱了,得定人他那煩惱就暫時止息,因爲那個「心」收攝的關系,「煩惱相」就生不出來,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你要「攝心不亂」、「攝心不亂」。所以你「念佛」,爲什麼要念佛呢?也是初步就是說,因借著念佛的方便,然後「攝念」,「攝念」就是把你的「心念收攝」起來用這個念佛的方便,那因此「心」就不散亂了,「不散亂」就沒有煩惱了,再進一步就「得定」,就是所謂得「念佛叁昧」。看你修什麼法門就得什麼樣的「叁昧」、或是得什麼樣的「定」。
剛剛講說如果是得定的話,得定的人他就不會有些粗的煩惱,粗的煩惱就收攝起來了。所以我們這個末法時期你要能分辯到底某些境界是真有、是假的,這樣子你一看就知道了(指辯別那些說已得定的人)。所以你在坐禅有很多人他會産生很多種身體的現象,對不?身體的現象沒有一定,那也沒有標准,但是有一種一定是准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指「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這些煩惱是否還現行),這就是「心法」。(身法)沒有關系,有的人說他會發冷、發熱或怎麼啦,那都沒有什麼關系,有也好,沒有也好,那是有一個道理在的,(這)下次再講給你們聽。那是「身」的變化,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心」有變化,你修行修了半天,你的「心」有沒有起變化,你要「轉化」你的心有起變化,那才是修行有功效。那什麼樣的變化?當然是變好而不是變壞,變得煩惱淡薄啊!變得煩惱壓下去、或是少了,這樣子才是真正的修行。那若其它的種種變化、乃至于你可以呼風喚雨,可以見神見鬼,那都沒有用。你說你有看見佛祖,有看見也不要緊,最好你自己變成佛祖,那是最重要的,你看見佛祖那也只是你所見到的,但並不是「你」,這樣子(講)了解嗎?我現在跟你們講,因爲這部經(壇經)是究竟的經,所以我跟你的們講的都是實在的話,就不會像拿棒棒糖給你,慢慢引你、誘你,現在講的都是實在的。好!
「空無邊處定」就是因爲觀「空」,「觀」一切法空,然後達「自身空」、「他身空」、然後達「色空」乃至于「器界空」,這叫「空無邊處定」。那如果觀出那個「空」以後,就得到「定」了,叫做「空無邊處定」。這個「空」是「無情界」,對不對?是觀「無情界」空,然後接著就「觀」有情界的「識」,「識」就是觀「八識」,「觀」我們這個「八識」是「遍滿一切處」就是「無邊處」,我們這個「八識遍滿一切處」,所謂的「法身遍法界」,觀成的時候就叫做「識無邊處定」,因爲這個「法身遍一切處」,所以得「定」,稱爲「識無邊處定」。那如果這樣修的「定」而得「解脫」,就叫「識無邊處解脫」。第六個呢?「無所有處解脫」,這個是從…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