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30

  ..續本文上一頁「無所有處定」來的,本來是「空無邊處」跟「識無邊處」,現在變成「無所有處」,那就又更進了一步,就是說這個範圍又更廣闊了,「無所有處」。那修一切法「無所有處」那麼就得「無所有處定」,那因此(定)而得「解脫」,就稱爲「無所有處解脫」。第七個又更進一步了,「非想非非想處」,「非想」因爲一切衆生都有「想」嘛!那就是「非想」,那如果「非想」的相反呢?「想」的相反是「非想」,但是這個定呢是「非想又非非想」,那麼那就是在叁界裏面沒有什麼執著了,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那麼修這樣的觀想而得到的定,叫做「非想非非想定」,那因此而得到的「解脫」,叫做「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那麼以上其實是跟那個「四禅八定」的「四空定」是差不多的。第八個「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就是「第九次第定」,也就是「小乘」聖人所修的「滅受想定」,把「受」跟「想」都滅掉了以後,然後得到了解脫,「身作證」就是「身」已經達到、自身、親自達到這樣的境界,叫做「作證」,「具住」就是「具足圓滿而不動」叫「具住」。那麼以上這些叫做「解脫」,這樣的修法一般就是說小乘的修法。

  但是大乘的菩薩並不是說不會。你就要注意這裏,六祖大師說「不論禅定解脫」,並不是說禅宗的祖師就「不會禅定」、「也不得解脫」,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不是以這個爲最究竟這樣的意思,不是以修「四禅八定」得「八解脫」爲最究竟。那爲什麼呢?因爲禅宗所談的最重要的是「見性」,「四禅八定」得「解脫」這種比喻說是大學程度,「見性」就是研究所的程度啦!等于是這樣子。再看下面。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稍等一會兒,我印給你們的講義,還有一份「八勝處」跟「十一切處」,有沒有?這個出家衆可以看一看,這些都類似、都相關,因爲這都是修禅定的東西,你看一看,可以了解一下。十一切處那是「十」一切處,「一切處」是在一起的。雖然是有相關,但是我們沒有時間去討論這個,你自己去看一看就好,以後講到的時候再講。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印宗法師就問他說,怎麼會不論禅定解脫呢?「慧能曰:爲是二法」,因爲「禅定」、「解脫」是二法。什麼是二法呢?就是「對立之法」。什麼「對立」呢?因爲「禅定」是對「散亂」;那「解脫」對「系縛」。有「解脫」就有「系縛」;有「系縛」才有「解脫」。那「禅定」是對「散亂」,因爲有「散亂」才有「禅定」,所以是「對法」、是對立之法。但是在「本性」裏面,這個「禅定、解脫、散亂、系縛」這些都是「本性」裏面所現出來的「相」。因爲是「對立」之法,有「定」就有「亂」啦,有「解脫」就有「系縛」,所以不是「佛法」。這是什麼意思?「佛法」就是「佛所自行的境界」,即「佛的境界」。這裏所謂的「佛法」是「佛自己的境界」,因爲禅宗所學的是「佛的境界」,而不是一般的境界。所以接著又說啦「佛法是不二之法」,佛祖自己所行的法是「不二之法」,不是有兩種。這個「不二」就是說「離一切分別對立」,怎麼講呢?因爲佛性「真如本性」裏面沒有「對立」,所以是「不二之法」。佛祖的境界就是「沒有對立的」,因爲有「對立」就有「沖突」,有「沖突」就有「煩惱」。但是佛已經到達沒有沖突煩惱的地步了,所以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師又問說,那麼你所說的「佛法不二之法」是什麼?慧能大師就說「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法師你現正在講的「涅槃經」、你在解說這「涅槃經」,「明佛性」,「明」就是「闡明」,闡明佛性或是明了佛性,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這「不二」就是「不分別」、「生佛不二、一真法界」的意思。「生佛不二」就是衆生與佛是不二的,衆生與佛不是二種、是一種,因爲都是「真如所現」的。

  「慧能曰」慧能大師就說,法師您在講的「涅槃經」的「闡明佛性」這就是「佛法不二之法」。譬如說「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這是「涅槃經」裏面的經文,高貴德王菩薩就跟佛世尊說「犯四重禁,做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假如衆生犯「四重禁」,「四重禁」就是「殺盜淫妄」這四種重戒,「禁」就是「禁戒」,這四種重的禁戒。犯「四重禁」又造「五逆罪」,「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這五種的「逆罪」叫「五逆罪」。跟「一闡提」(叫信不具),意思就是說「不具足信根」,「不信」就是不信叁寶,對叁寶不相信(不信佛法僧),這種人叫「一闡提」,就是不信佛的人。這樣犯了「四重禁」跟「五逆罪」以及不信佛的人,是不是會斷他的「善根」與「佛性」呢?佛世尊就回答說,「善根」有兩種,一種是「常」;一種是「無常」,但是佛性非「常」、非「無常」,所以就不斷。「佛性」跟「善根」不一樣,佛性它不屬于「常」,也不屬于「無常」,它(佛性)不是「生滅法」,所以就不會斷。「名爲不二」所以就「不二」。「一者善,一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法」裏面有「善法」也有「非善法」,但是這「佛性」不是屬于「善法」、也不是屬于「不善法」,不能說它是「善」還是「不善」,因爲好人也有「佛性」,壞人也有「佛性」,所以「非善非不善」,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法」。「蘊之與界」,「之與」就是「至于」,從蘊到界;蘊至于界,就是從蘊到界。「蘊處界」總說應該有叁種即「蘊、處、界」,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間省略掉一個「處」。所以從蘊到界叫做「蘊之與界」,簡略的講就是「蘊之與界」,那事實上是有叁個,叫「蘊、處、界」,這叁個叫做「叁科」,這個代表(了)一切世間法,一切世間法就用這「叁科」不代表。「凡夫見二」,對這一切的世間法凡夫人都看到兩種,「看到二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染淨、善惡、是非、美醜」等等

  (對立的兩面),他都把它分別成兩種。「智者了達,其性無二」,若是有智慧的人,他了達這個真如本性,就看到這個「其性無二」,就看到一切法的本性是沒有二種(對立)的,不是「兩種」而是「一種」,這都是「真如所現」的。「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假如沒有分別、沒有差別的這個「性」就是「真如之性」,真如之性就是「佛性」。

  經文:〖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爲惠能剃發,願事爲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這個印宗法師聽到我這麼說以後,很歡喜合掌,說「某甲」,某甲就是我(印宗自稱),印宗法師自己自稱(某甲),我在講經就好象瓦礫,好像碎瓦礫、破瓦這樣子,而仁者您所論義、您所講的道理就好象真金,很寶貴;我所講的就好像破瓦礫,而你所講的就好像真金。稱贊他很高,而自己很謙虛。所以你看,修行的人就是這樣,假如沒有修行的人就不是這樣,甚至于嫉妒還要加害他。「于是爲慧能剃發」就爲他剃發。「願事爲師」願意侍候他當他的老師,就拜慧能大師作師父。慧能我于是就在菩提樹下,開示這個「東山法門」,「東山法門」就是五祖大師的法門。

  「慧能于東山得法」我在東山那裏得到法之後,辛苦受盡,生命好象懸絲一樣。「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今天能夠跟你們這些官僚、這個知府官僚、出家人、在家人在這裏講這個經,莫非是累劫所結的緣,也是過去生中我們大家一起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所以才能夠聽到我上面所說的禅宗頓教得法因緣。所以這以上就是六祖大師他的得法與第一次(正式)傳法的因緣。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我慧能自己的智慧,你看,這個很重要的。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自己很行,甚至比佛祖更行,說這叫什麼「無上師」,嘿!實在是真愚癡。因爲這些法都是佛祖所傳的,不是自己發明的。如果要聽先聖,「聖」就是佛,要聽先聖所教的法,就要自己要淨身、淨心,要令這個心清淨。聽完了以後,要各自除去這個疑問,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就象先代聖人一樣,就沒有差別。「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這些法衆大家聽了這個法以後,就很歡喜,作禮而退。

  這是頭一品「行由品」。

  你們如果有看過這個「六祖壇經」,從頭到尾看一遍,那麼這裏有一個問題,你去看這些品裏面,最重要的是那一品,你去想一想看?然後(再想)爲什麼(這一品最重要)?還有這頭一品因爲是講「故事」,對不?所以你們不要只是看一個故事而已,這不是只有看故事,要看裏面的道理。所以「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好這是頭一品。接下來講「第二品」。

  「般若品第二」

  經文:〖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爲汝說:〗

  先看到這裏。

  這「般若」梵文叫做Prajna,這個「般若」意思就是「智慧」,但是爲什麼不翻成「智慧」呢?因爲「智慧」會根一般所說的智慧混在一起,跟世間的智慧會混在一起,所以就直接翻那個音,因爲這個(般若)是「出世間的智慧」,那一般的智慧跟出世間的智慧、跟佛祖所說的智慧有什麼不同呢?最重要的就是說,一般的智慧或是「聰明」不能「斷煩…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