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28

  ..续本文上一页如此悟到,那么我们都同样是黄梅五祖大师的徒弟,如此我们都是师兄弟了,是真正的师兄弟,而不是假的,不只是有名,而是真的。因为五祖大师已经开悟,他教我悟到,你也悟到,那样大家都平等,所以我们都是同一个师父,你不用叫我师父。所以这样不简单,是不是?这样就表示六祖大师一点都没有自大。他要叫他师父,普通人就说,你要喊我师父,那很好呀!但是他就没有那样子。第一表示他「不自大」;第二「不乱僧伦」,「僧伦」就不乱了。我们都拜五祖大师做师父,所以我就不能做你的师父了。当然实际来讲,他是传他法的,实际上他是他的师父,但是名份上就不可以居那个名,所以他就不居那个名,有实无名。

  「善自护持」你就要自己好好护持,「护」就是保护,「持」就是受持,保护受持。护持什么?护持你刚才所修的那个法,所听到的、所悟到的那个法,你须好好地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我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呢?慧能大师就说「逢袁则止」「袁」就是袁州,你若碰到袁州就停止,不要再跑了,若碰到「蒙」就是蒙山,蒙山就是「蒙山施食」那个蒙山,我们说「放蒙山」就是这个。「放蒙山」这个词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蒙山」是不能「放」,「蒙山」是个地名怎么放?应该是「施食」,密教里面是称为「施饿鬼」。若你碰到蒙山,你就住在那里,「明礼辞」你看六祖大师他是开悟的人,所以他也一样有宿世通,会指点别人,看下面的小字。

  经文:〖明回自岭下,谓趁众曰,向至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慧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慧明法师就回到山下,「岭下」就是山下,因为追到山上,现在回到山下,就和要追的人在一起了,就跟他们那些趁众,追赶的众人。「趁」就是「赶」,跟他们讲。「向」就是刚才,「陟」就是升,「向陟崔嵬」「崔嵬」就是高的山路,山路很高的地方,又有石头,称为崔嵬。我刚才爬到那高山,又有石头的地方,「竟无踪迹」竟然没有看到那位行者的踪迹,「当别道寻之」我们应到别的地方去找,这些追赶的人,「咸」都,「以为然」「然」就是如此,都想那样是对的。「慧明后改道明」慧明法师后来就名为「道明」,「避师上字」就是要避讳慧能大师,他也是「慧」,一个「慧明」,一个「慧能」,因为他好像是他的师父一般,不能和师父同名,所以以后就改为「道明」。

  经文:〖慧能后到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是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二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近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结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看到这里。

  「慧能」就是我,后来又到「曹溪」,现在叫曲江县,在曲江县东南五十里的地方,又被恶人「寻逐」,于是就在「四会」县避难,躲在猎人队里面,总共在猎人队躲了十五年,他躲在猎人队中,就是令人最想不到的地方,因为学佛的人,怎会和打猎的人在一起呢?所以就找不到了,这和老兵躲大炮,称为「蹲弹坑」一样,炮弹打过来,都有一洞,若躲在那个洞中,一定不会被炮打到,因为炮弹不会正好又打中那个洞。所以躲在猎人队里面,跟蹲弹坑是差不多的意思。「时与猎人随宜说法」「时」就是常常的意思,常常跟打猎的人「随宜」就是「随他机宜」、「合他的根机」来说法,打猎的人常常叫我照顾那网子,若看到「生命」活的动物,我都把它放掉,吃饭的时候我就把菜放在煮肉的锅子里,「或问」就是有人问,我就说我只吃肉边菜,他是不得已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你若吃素就不要说我要吃肉边菜,就好比我上次讲,广钦老和尚吃香蕉,你也学他吃香蕉一样,他吃香蕉可以得道,你吃香蕉并不会得道,因为你有饭可吃而不吃。六祖大师吃肉边菜是不得已,所以你不要学六祖大师吃肉边菜,不必这样。因为你也不在猎人队里面,而且你也没有得到衣钵,更没有人被追赶,所以学佛,不要「断章取义」。「一日思维」有一天我就这么想。「时当弘法」,这个时候我应该出去弘法了。「不可终遁」「遁」就是「逃遁」,不可常常躲着。于是我就下山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值」就是遇到、碰到,正好碰到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有二个出家人在讨论「风幡义」,「是风、还是幡」的道理,因为这两个人看到幡飘来飘去。其中一人说「这幡为何在动呢,因为风在动,风先吹动,所以幡才会动,若没有风,幡就不会动」对吧?另外有一位就说「这是幡在动,而不是风在动,若风在动,那是风的事情,风在动时,幡不一定就会跟着动」。就这样在那里议论不已。慧能我就向前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是什么意思呢?「风动」是什么?风动是「因」,而「幡动」是果。这两个人一个只看到「因」,一个只看到「果」,各执一端,各执已见,那这样就没有「交集」了。所以就不能达到结论。慧能大师就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尊称)就是你们两位心动。这是怎么讲呢?这是说「一切因果皆在「自心」」。因为一个执因,一个执果,但是一切因果其实都在自心,所以这个「心」才是一切现象真正的原因,(一切现象、因缘)最终最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心」。所以,你们看到的那个风动或是幡动它只有一个「心动」以后的表面的表象之结果,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这句话「仁者心动」是一个双关语,是个反讽、也是破斥,但这个是表面的意思。而较深的意思是「一切的因果都是自心」,所谓一切法皆由心生,「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所以是「仁者心动,万法由心造」的意思;第二个意思也是双关语,是反讽、讽剌他们说,是你们心动,因为你们心动,所以吵吵嚷嚷不休,「议论争执不休」也是一种「心动」。「一众骇然」,大家听到了都非常惊呀!说讲这道理这么深。印宗法师就「延」,「延」就是请,就请我坐上席,「上席」就是上座的上面。「征诘奥义」,「征」就是征求,「诘」就是问,问我奥义,「奥义」就是「深奥」、「奥妙」的道理,就问我一些很深的佛理。「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印宗法师看我所讲的话,「言简」言语都很简单,「理当」道理都很适当,而且「不由文字」,「由」就是循、假借、执着的意思,「不由文字」不是「不用文字」,因为上面所讲的「言简理当」,「言简」的「言」就是文字了嘛!有「言语」就是「文字」了吗!所以「不由文字」不是「不用文字」。

  所以很多人以为「不由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就都不用看经了,日本有一幅很有名的画,画中慧能大师把经书撕掉,你们曾看过吗?那是一幅很有名的画名画,(题名)「慧能大师撕毁经书」,那个是魔说、那个是魔道。慧能大师既没有教人撕毁经书,也没有自己撕。下面慧能大师就有说「不由文字」不是说都不用文字,若不用文字,怎么样传法呢。所以一定要用文字,只是「不执着文字」而已。而且他所用的字都非常简单,没有用很深的文字,但是道理都很适当、很深。所以禅宗「不由文字」,并不是说都不用文字,也不是说都不要经典,而只是不执着,还是要有经典的方便,才能够传法,所以言说文字是需要的。宗云,行者你一定是个非常人、不是普通的人、不是平常的人,我好久前就听说黄梅五祖他的衣法已经传到南部来了,「莫是行者否」?「莫」就是莫非,莫非就是你吧!慧能就说「不敢」。经文中「慧能」是他自己称自己的,而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说「慧能」,我们要称「慧能大师」,最好称「六祖大师」才更礼貌。好像有人说「释迦牟尼」,你不能光说「释迦牟尼」,你要说「释迦牟尼佛」,要加个「佛」字。假若是菩萨,要加个「菩萨」,不要只说名字。有一部经叫「百喻经」,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博士,把它翻作英文,称为「The Fables of ShaKamuni」,这个名字根本不对呀!有二个地方不对啦。第一「The Fables」「寓言」(这个英文字不对),第二个「Of Shakamuni」你不能光说「Shakamuni」「释迦牟尼」,应该说「Shakamuni Buddha」「释迦牟尼佛」,这样才对。「释迦牟尼的寓言」这样不行,要称「释迦牟尼佛的寓言」才对,你如果是信佛的人的话,这是第一点。譬如我们称呼人,你也要称某某先生,若是老师也应称某某老师,不能直呼其名,对普通人都如此尊称了,何况是佛祖呢!第二点是关于Fable这翻的不对,应是Parable。因为英文的Fable是指「伊索寓言」式的(寓言),那种动物的寓言才是Fable。若是佛祖说的并不是动物的(寓意),不是说狐狸精或是青蛙做主角的,狐狸精或是青蛙做主角的那才叫是Fable;若是人作主角就要说是Parable,这点较不重要,较重要的是「释迦牟尼布达(佛)」。看下面。

  莫非行者您就是「衣法南来」得到衣法的人?慧能大师说「不敢」。你看我们中文真是奥妙,慧能大师说「不敢」,这「不敢」的意思其实是「敢」。「宗于是作礼」,「宗」就是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于是就向我顶礼,所以古时候有修行的人就是如此。「告请」叫我应该请出传来的衣钵「出示」给大家看,请大家瞻仰。为什么请大家看?因为是法宝呀,是宝贝,代表法宝。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