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道」,于「六道」中现种种的「形」,「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等等,现种种的形。虽然现种种丑陋的形,但是他里面所怀着的那一个「真如本性」却是像「真金」一样很宝贵,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我们众生身体里面都有一块「真金」(即)「真如本性」在里面,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你如果可以「返闻照性」、「返照自心自性」,一切的秘密都在你的「自心自性」里面。因此你不用向我求,你要问我说「你上面所讲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有什么秘密没有」?(我告诉你)最秘密、最好的东西就在你的「自心自性」,只是须(要你)自己「返照自性」如此而已。
所以,不只是说我(成观法师自己)去学密法是这样学,甚至你如果能够的话,你从现在开始,你学一切法都用这一句话来学,这样就没有错,而且这样子的话,速得大智慧。那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相反,学一靠子也不会增加智慧,学一靠子好像只是作学问而已,只增加很多的知识,但是不会开智慧。
「明曰:」下面慧明法师就说「慧明虽在黄梅,实未醒自己本来面目」,慧明就是我自己在黄梅。「黄梅」就是五祖大师那里,也用这个地方代替那个人,这个叫「避讳」,不直接称师父的名字,而称「黄梅」,以地方代人。实在未「省」,「省」就是「悟」或是「了」。实在没了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今蒙指示」现在受到你的指示,「如人饮水,冷暧自知」这句话是佛经里面的话,这句话也很深的,就好像人在喝水一样。譬如说我现在在喝这杯水,你问我说「这杯水是冷还是热」?我说「热的」。你说「多烫」?我说「这么烫这么烫」。你说「到底是多烫」?要不然你自己喝看看你就知道了。对不?我说有多热,你也不知道,我说热得会烫舌头。你说「喔——这样我知道了,热得烫舌头」。其实那样也是不一样的哩!因为有的人会烫舌头,那要很热、刚煮开的,他才会烫舌头,有的人舌头不能忍受那个热度,所以稍微热他就感觉很烫啊!所以这「如人饮水,冷暧自知」就是说,你喝的水到底有多烫,每一个人所喝的感觉不一样。这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修行是自己自证的境界、自证自觉的境界,外人没有办法体会、外人没有办法分享」,那在佛法里面又有一个词叫做「自受用」,是「自受用」的境界,譬如说你早上起来念佛一个小时,念完时说「哎呀,念得好舒服呀」!你朋友就问你说「有多舒服呢」!你就说「哎呀,那不好讲啦,十分舒服」,那到底有多舒服也不能说,对不?你就自己去念,结果他自己念了,也感觉很舒服,但是他的舒服跟你的舒服又不一样,对不?所以那是「自证境界」,自证的境界是「不得说与他人」的,就是说无法对别人讲的,真要跟别人讲,也讲不出来,如果讲出来的,也会有差啦!如果你能说得出来,别人听了即使可以了解,也不能「领受」(那境界)。这就是「自受用」境界。所以一切念佛的境界、念经的境界、打坐的境界,这些都是说不出来的。你自己修自己知道,对吧!所以这个就叫「如人饮水,冷暧自知」,多热多冷你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可能知道。别人所知道的是他自己的事,那又不一样了。
「今行者即慧明师也」!现在「行者」您呀,就是我慧明的师父。好!看到这里,下午再说。
第十二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三集
刚下课的时候,有人问我说「师父啊!这「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什么都不想吗」?不对啦,不一样噢!差很多。
「不思善,不思恶」跟所谓「什么都不想」完全不一样。因为,如果什么都不想的话,坐在那里像「木头」一样,那就不对啦!那个正好是六祖所说的「百物都不思想」,坐在那里就像木头、石头,那样不对。
「不思善,不思恶」是坐在那里修「止观」的功夫啊!修止观。「不思善,不思恶」已经不只是止观了,又更深一步。因为在「不思善,不思恶」之前,六祖就说,叫慧明法师要「屏息诸缘」,早上就说过,这个「屏息诸缘」是什么?就是「止」嘛!「屏息诸缘」就是「止」。什么叫做「缘」?现在再进一步解释这个「缘」。这个「缘」可以当名词,也可以当动词。先讲当动词好了,因为一般所知道的就是名词的「缘」,而当动词的时候就是「攀缘」的意思。怎么说是「攀缘」呢?就好象我以前曾经讲过,我们这个「心」好像蜗牛一样,又好象章魚,章魚比较(更)像,好像会生出怪手,所以坐在那里好好的,会生出怪手去抓东西,去抓取外面的东西,叫做「攀缘」。「缘」为什么要「缘」,因为要取吗!如果被它抓到的东西,它就会不放,那就跟章魚很像啦!所以那个叫做「攀缘」。而现在你要修习「止观」、乃至于习禅啦!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把那「怪手」收回来,不但怪手收回来,不去攀缘,而且好像要把它挡住一样,不让它出去,那就是「六识不出六门」,听懂吗?「六识不好六门」,那样就是「止息」,「止息」什么呢?止息「攀缘」的心,不往外驰逐,也就是这个心没有再出去,这是第一步功夫。你要修行的话,第一步功夫,这个心不能「出去」,要在家里,要「住在家中」,而「家」是在「这里面」(师你指身内)呀!所以要先「屏息诸缘」,这样讲也许很清楚,但是有些人可能也还不太清楚。要举些例子,你坐在那「屏息诸缘」。
什么是「诸缘」呢?就是不要想你丈夫、你儿子、你妻子、还是你孙子,也不要想作生意,不想票会的事,后天「会钱」到期,大后天又有另外一个「会」,接下来,下星期又有利息钱,这些都不要想,这些全是「外缘」,这些「外缘」都要停下来。怎么说是「外缘」呢?因为这些都是外面的事情,这是世间的事情,不要想,甚至出世间的事情也不想,也不要想师父、也不要想道场、也不要想法会,统统不要想,那些都是「外在」的事情。只想什么?只想我们「内在」的事就好,不是「全部不想」,而是要想我们自己「内在」的事。我刚才做了一个譬喻,就好像做生意,你不要再「进货」了,要先清「库存」,现在要开始先清除你的「存货」,看你「库货」中有多少东西,自己要了解。所以你若再「进货」,就好像再进新的资料,那就是再去「攀缘」,「攀缘」取新的资料回来,平常都是时时刻刻一直往外「攀缘」,现在就不要往外攀缘了,然后「观照自心」。
但是要「观照自心」之前,你先要「止」。「止」什么呢?就是「止息」,第一个是止息攀缘、「往外攀缘的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不思善,不思恶」。「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开始在「清理库存」的货时候,你要「了解」你的库存里面(你心里)有什么东西?那么,以「楞伽经」的话来讲,就是「觉自心现量」。「觉自心现量」就是说「念念都知觉你自心里面现出什么东西」。所以你在「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时候之前已经有一个「止」了,那个「止」就是「前方便」,也就是在「正修行」的「前方便」,你要能够先「屏息诸缘」,然后「不思善,不思恶」才开始「正修止观」。
(所以)这「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方便随缘止」,「屏息诸缘」叫做「息缘止」。(这两者)同样是「止」,境界不一样。
「屏息诸缘」叫做「息缘止」,「息缘」后止息妄心;「不思善,不思恶」叫做「方便随缘止」。都是「止」的功夫啦!所以(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思想。
那个「不思」是「不妄想分别」的意思,但是内心「了了见,了了知」,内心里面「了了见自心相」,我不是比喻那「乌云」吗!你坐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但是你一切的妄想、杂念你都清清楚,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只是不去分别这是什么样的「妄念」,这是好的、这是坏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是」还是「非」、是「错」还是「对」、是大乘的、还是小乘的、是凡夫还是圣人的都不去分别它,但是你清清楚楚(心中)有妄念出来,而且都看得很清楚,这样子。那么这个「看得很清楚」这之中既是「止」、也是一种「观」,因为你不去「思维」、不去分别它,所以「正与么时」这个呢就是「正修观」。而「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个以「楞严经」的话来讲,就差不等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恶」就可以「离生灭」,离了生灭以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自心自性」,然后就是「现前」,「现前」就是「寂灭」,一切究竟寂灭的境界现前。
所以「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什么都不想」,然后坐在那里跟木头一样,那是错误的,那绝对不是「习禅」。「习禅」我们在开宗明义(开始讲本经)的时候就讲说「思维修」,所以是要「用心」。而且不只是要「用心」,而且是要「用功」的,要用功的,要很用功的。为什么?因为你那「自心现」(境界)是刹那、刹那(生灭),你如果稍微一放松,就观不清楚了,于是就不能「觉了」,接着就被妄想带着跑,然后就糊里糊涂了,就坠入「无明」,但是你要「念念明了」很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
「念念都明了自心」这叫做「明心」。「明心号菩萨」,对不!所以这是「菩萨境界」,很难、很深。
接着我们继续讲上午讲到的地方。不好意思,讲呀讲地,就讲成北京话去了。因为有时候讲到较重要的,要用台语讲,较不顺,台语的造意差,没办法。继续看下面,早上讲到「如人饮水,冷暧自知」这是比喻修行是「自证境界」,没有办法完完全全告诉别人的意思。所以必须要「自证自知」,他人没有办法分享受用。
接着「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明」法师就讲了,行者您就是我慧明的师父了。慧能大师就说「汝若如是」,你若是那样,「如是」就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东西这样?就是这样悟到,你若「如是悟者」,「吾与汝同师黄梅」,我才真正与你一样,同拜黄梅为师父,同样拜五祖大师为师父。你若…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