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道」,于「六道」中現種種的「形」,「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等等,現種種的形。雖然現種種醜陋的形,但是他裏面所懷著的那一個「真如本性」卻是像「真金」一樣很寶貴,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我們衆生身體裏面都有一塊「真金」(即)「真如本性」在裏面,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你如果可以「返聞照性」、「返照自心自性」,一切的秘密都在你的「自心自性」裏面。因此你不用向我求,你要問我說「你上面所講的密語密意以外,還有什麼秘密沒有」?(我告訴你)最秘密、最好的東西就在你的「自心自性」,只是須(要你)自己「返照自性」如此而已。
所以,不只是說我(成觀法師自己)去學密法是這樣學,甚至你如果能夠的話,你從現在開始,你學一切法都用這一句話來學,這樣就沒有錯,而且這樣子的話,速得大智慧。那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相反,學一靠子也不會增加智慧,學一靠子好像只是作學問而已,只增加很多的知識,但是不會開智慧。
「明曰:」下面慧明法師就說「慧明雖在黃梅,實未醒自己本來面目」,慧明就是我自己在黃梅。「黃梅」就是五祖大師那裏,也用這個地方代替那個人,這個叫「避諱」,不直接稱師父的名字,而稱「黃梅」,以地方代人。實在未「省」,「省」就是「悟」或是「了」。實在沒了悟自己的本來面目。「今蒙指示」現在受到你的指示,「如人飲水,冷暧自知」這句話是佛經裏面的話,這句話也很深的,就好像人在喝水一樣。譬如說我現在在喝這杯水,你問我說「這杯水是冷還是熱」?我說「熱的」。你說「多燙」?我說「這麼燙這麼燙」。你說「到底是多燙」?要不然你自己喝看看你就知道了。對不?我說有多熱,你也不知道,我說熱得會燙舌頭。你說「喔——這樣我知道了,熱得燙舌頭」。其實那樣也是不一樣的哩!因爲有的人會燙舌頭,那要很熱、剛煮開的,他才會燙舌頭,有的人舌頭不能忍受那個熱度,所以稍微熱他就感覺很燙啊!所以這「如人飲水,冷暧自知」就是說,你喝的水到底有多燙,每一個人所喝的感覺不一樣。這意思是什麼?就是說「修行是自己自證的境界、自證自覺的境界,外人沒有辦法體會、外人沒有辦法分享」,那在佛法裏面又有一個詞叫做「自受用」,是「自受用」的境界,譬如說你早上起來念佛一個小時,念完時說「哎呀,念得好舒服呀」!你朋友就問你說「有多舒服呢」!你就說「哎呀,那不好講啦,十分舒服」,那到底有多舒服也不能說,對不?你就自己去念,結果他自己念了,也感覺很舒服,但是他的舒服跟你的舒服又不一樣,對不?所以那是「自證境界」,自證的境界是「不得說與他人」的,就是說無法對別人講的,真要跟別人講,也講不出來,如果講出來的,也會有差啦!如果你能說得出來,別人聽了即使可以了解,也不能「領受」(那境界)。這就是「自受用」境界。所以一切念佛的境界、念經的境界、打坐的境界,這些都是說不出來的。你自己修自己知道,對吧!所以這個就叫「如人飲水,冷暧自知」,多熱多冷你自己知道,但是別人不可能知道。別人所知道的是他自己的事,那又不一樣了。
「今行者即慧明師也」!現在「行者」您呀,就是我慧明的師父。好!看到這裏,下午再說。
第十二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叁集
剛下課的時候,有人問我說「師父啊!這「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什麼都不想嗎」?不對啦,不一樣噢!差很多。
「不思善,不思惡」跟所謂「什麼都不想」完全不一樣。因爲,如果什麼都不想的話,坐在那裏像「木頭」一樣,那就不對啦!那個正好是六祖所說的「百物都不思想」,坐在那裏就像木頭、石頭,那樣不對。
「不思善,不思惡」是坐在那裏修「止觀」的功夫啊!修止觀。「不思善,不思惡」已經不只是止觀了,又更深一步。因爲在「不思善,不思惡」之前,六祖就說,叫慧明法師要「屏息諸緣」,早上就說過,這個「屏息諸緣」是什麼?就是「止」嘛!「屏息諸緣」就是「止」。什麼叫做「緣」?現在再進一步解釋這個「緣」。這個「緣」可以當名詞,也可以當動詞。先講當動詞好了,因爲一般所知道的就是名詞的「緣」,而當動詞的時候就是「攀緣」的意思。怎麼說是「攀緣」呢?就好象我以前曾經講過,我們這個「心」好像蝸牛一樣,又好象章魚,章魚比較(更)像,好像會生出怪手,所以坐在那裏好好的,會生出怪手去抓東西,去抓取外面的東西,叫做「攀緣」。「緣」爲什麼要「緣」,因爲要取嗎!如果被它抓到的東西,它就會不放,那就跟章魚很像啦!所以那個叫做「攀緣」。而現在你要修習「止觀」、乃至于習禅啦!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把那「怪手」收回來,不但怪手收回來,不去攀緣,而且好像要把它擋住一樣,不讓它出去,那就是「六識不出六門」,聽懂嗎?「六識不好六門」,那樣就是「止息」,「止息」什麼呢?止息「攀緣」的心,不往外馳逐,也就是這個心沒有再出去,這是第一步功夫。你要修行的話,第一步功夫,這個心不能「出去」,要在家裏,要「住在家中」,而「家」是在「這裏面」(師你指身內)呀!所以要先「屏息諸緣」,這樣講也許很清楚,但是有些人可能也還不太清楚。要舉些例子,你坐在那「屏息諸緣」。
什麼是「諸緣」呢?就是不要想你丈夫、你兒子、你妻子、還是你孫子,也不要想作生意,不想票會的事,後天「會錢」到期,大後天又有另外一個「會」,接下來,下星期又有利息錢,這些都不要想,這些全是「外緣」,這些「外緣」都要停下來。怎麼說是「外緣」呢?因爲這些都是外面的事情,這是世間的事情,不要想,甚至出世間的事情也不想,也不要想師父、也不要想道場、也不要想法會,統統不要想,那些都是「外在」的事情。只想什麼?只想我們「內在」的事就好,不是「全部不想」,而是要想我們自己「內在」的事。我剛才做了一個譬喻,就好像做生意,你不要再「進貨」了,要先清「庫存」,現在要開始先清除你的「存貨」,看你「庫貨」中有多少東西,自己要了解。所以你若再「進貨」,就好像再進新的資料,那就是再去「攀緣」,「攀緣」取新的資料回來,平常都是時時刻刻一直往外「攀緣」,現在就不要往外攀緣了,然後「觀照自心」。
但是要「觀照自心」之前,你先要「止」。「止」什麼呢?就是「止息」,第一個是止息攀緣、「往外攀緣的心」,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不思善,不思惡」。「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開始在「清理庫存」的貨時候,你要「了解」你的庫存裏面(你心裏)有什麼東西?那麼,以「楞伽經」的話來講,就是「覺自心現量」。「覺自心現量」就是說「念念都知覺你自心裏面現出什麼東西」。所以你在「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之前已經有一個「止」了,那個「止」就是「前方便」,也就是在「正修行」的「前方便」,你要能夠先「屏息諸緣」,然後「不思善,不思惡」才開始「正修止觀」。
(所以)這「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方便隨緣止」,「屏息諸緣」叫做「息緣止」。(這兩者)同樣是「止」,境界不一樣。
「屏息諸緣」叫做「息緣止」,「息緣」後止息妄心;「不思善,不思惡」叫做「方便隨緣止」。都是「止」的功夫啦!所以(不思善,不思惡)不是坐在那裏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思想。
那個「不思」是「不妄想分別」的意思,但是內心「了了見,了了知」,內心裏面「了了見自心相」,我不是比喻那「烏雲」嗎!你坐在那裏「不思善,不思惡」,但是你一切的妄想、雜念你都清清楚,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只是不去分別這是什麼樣的「妄念」,這是好的、這是壞的、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是」還是「非」、是「錯」還是「對」、是大乘的、還是小乘的、是凡夫還是聖人的都不去分別它,但是你清清楚楚(心中)有妄念出來,而且都看得很清楚,這樣子。那麼這個「看得很清楚」這之中既是「止」、也是一種「觀」,因爲你不去「思維」、不去分別它,所以「正與麼時」這個呢就是「正修觀」。而「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這個以「楞嚴經」的話來講,就差不等于「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惡」就可以「離生滅」,離了生滅以後,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自心自性」,然後就是「現前」,「現前」就是「寂滅」,一切究竟寂滅的境界現前。
所以「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什麼都不想」,然後坐在那裏跟木頭一樣,那是錯誤的,那絕對不是「習禅」。「習禅」我們在開宗明義(開始講本經)的時候就講說「思維修」,所以是要「用心」。而且不只是要「用心」,而且是要「用功」的,要用功的,要很用功的。爲什麼?因爲你那「自心現」(境界)是刹那、刹那(生滅),你如果稍微一放松,就觀不清楚了,于是就不能「覺了」,接著就被妄想帶著跑,然後就糊裏糊塗了,就墜入「無明」,但是你要「念念明了」很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
「念念都明了自心」這叫做「明心」。「明心號菩薩」,對不!所以這是「菩薩境界」,很難、很深。
接著我們繼續講上午講到的地方。不好意思,講呀講地,就講成北京話去了。因爲有時候講到較重要的,要用臺語講,較不順,臺語的造意差,沒辦法。繼續看下面,早上講到「如人飲水,冷暧自知」這是比喻修行是「自證境界」,沒有辦法完完全全告訴別人的意思。所以必須要「自證自知」,他人沒有辦法分享受用。
接著「今行者即慧明師也」。「慧明」法師就講了,行者您就是我慧明的師父了。慧能大師就說「汝若如是」,你若是那樣,「如是」就是這樣。「這樣」是指什麼東西這樣?就是這樣悟到,你若「如是悟者」,「吾與汝同師黃梅」,我才真正與你一樣,同拜黃梅爲師父,同樣拜五祖大師爲師父。你若…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