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41

  ..續本文上一頁樣才能「去來自由」。這個用講的很好講,這個就要做,你知道嗎?這個就要做。怎麼做呢?在內法外法都不住著。什麼叫內法不貪著呢?最簡單講,「內」是根身嘛!如果不貪著、不貪著根身就不怕死,不怕死嘛,也找不死。(因爲)不怕死嘛!那我今天趕快死,也不對。也不貪一切的著田産啦等等;名利,這些都不貪著,因爲不住啊!雖然這樣子,但是生意還是照做,該賺的時候還是照賺,那賺的時候也不生貪著,那不賺的時候也不生憂愁,這樣才是「去來自由」,這樣才「內外不住」。那你說因我不住,所以我「不住賺錢」,那你願「住賠錢」,也不對啊!乃至于這個五欲六塵、眷屬親友都不住著,要這樣修,這很難的。怎麼不住著呢?「不愛不憎」。那我們不是(這樣)啊!我們都是不是愛他愛得要命,也就是恨他恨得要死,今天他對你好一點的時候,你就愛他愛得要命,明天講一句話惱了你,你就恨他恨得要死。那一切處、一切時都「不愛不憎,不取不舍」,然後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很不簡單的。但是你現在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但是也不讓他發現,他也不知道,這個叫做「密修」。不然你回去跟他講,跟你的同修說,師父說(讓)我要跟你保持距離,那他就會說,這樣你明天不能再去了。做兒子的也不能回去說「爸爸,我師父說要我跟你保持距離」。那要「自己自心自修」,于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師長、徒弟都「不愛不憎,不取不舍」,這樣才不會「被轉」。對不?不然你就要肩膀很有力,統統都挑起來,對不?不然你就常常變成貓了,才會常常這裏(師父指胸、肩)痛,常常在按摩,還有腳底按摩啦,還有吃中藥調理啦,辛苦啦!「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執」就是執著,執著的心可以能夠除得掉,執著的心很難除,執著的心好象得了癫痫症一樣,(筋骨痙攣)縮住了,沒辦法,放不掉,痙攣一樣,那你要把他放掉,能夠把那個執著的心除掉。「通達無礙,能行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這樣子的話,就能夠通達無礙,就能夠一切法通達無礙,乃至「于叁界中通達無礙」,乃至「于世間、出世間通達無礙」,這樣子。這樣就變成像「法王」一樣,這就是真的「法王」嘛!成佛嘛,見性成佛道嘛!「能修此行」這樣就跟「般若經」所開示的道理,本來就沒有什麼差別。這就很困難了,但是這就要修啊!不能說只是知道就好了。

  經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翻回來看。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藏。一切經藏與所有的文字,佛祖來開示道理的這些文字,「大小二乘與十二部經」都是「因人而置」,因人而設置,是因爲要度衆生才說的。若不是要度衆生,就不用說這些經,對不?「因智慧性,方能建立」。但是也要有衆生本來就具有、具有這個智慧之性,智慧的本性,才能夠建立這些經教;若衆生沒有這個智慧,佛祖即使講這麼多經,也沒用啊!衆生還是不能開悟。所有可知,佛的智慧所流露出來的這些經教,與衆生本具的智慧是相應的。所以好像佛祖在開示的那些經,就好像磁石一樣,那我們衆生的心就好像「鐵」,磁石跟鐵是會吸引的,如果衆生的心不是「鐵」,是「石頭」或「木頭」,就不會吸引了。對不?雖然說衆生的心是「鐵」,不管是「破銅爛鐵」或是什麼?反正就是它跟磁石能夠「相應」,才吸得住,所以說那個「性」是相近的。所以啊一切衆生是本有、本具有智慧的。所以能夠跟如來所講的經教的那麼大的智慧能夠「相應」,那因爲衆生的自心自性啊有「智慧性」,所以能夠建立這一切的經教。「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如果沒有這些世間人啊,需要佛祖來度,這「若無世人」當然是省略,就是需要佛來度,這一切萬法跟本就免了。「故知萬法本自人興」所以就知道佛祖所沒的這「一切萬法」,都是爲了人而興起的,一切經書因爲有人來解說,所以才有的。在這裏所有的人裏面,就是衆生裏面「有智有愚」,有的衆生是很愚癡的,而有的衆生是很有智慧的,愚癡的人就叫做「小人」,小人就是說,不是道德壞就叫小人,是說比較低下的人,意思就是「凡夫」啦!愚癡的人就是凡夫。「智爲大人」大人就是佛菩薩,聖人的意思,愚癡的人就是「凡夫」,有智慧的人就是「聖人」,是大人、聖人。「愚者問于智人」愚者問「道」于智人,愚癡的人「問」就是問道,請教佛道于有智慧的人,就是于佛菩薩啊、或是有大修行的人。所以呢?智者就爲愚人說法;那愚癡的人呢?如果因此而忽然「悟解心開」,忽然大轍大悟啊!「即與智人無別」,那麼就跟有智慧的人沒有什麼差別。這個「心開悟解」,若忽然開悟了,這不是只有大乘禅宗裏面才有,在佛世的時候、在佛祖的時代,很多弟子都是佛祖開示一句話、還是一段話,忽然間他就開悟了,然後馬上就當下就證了阿羅漢,這個很多,對不?這個有老的、也有年輕的,男的也有、女的也有。

  經文:〖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善知識,假如沒有悟到,「不悟」的意思就是「迷」,假如是迷的人啊!就佛是衆生,他所看到的佛祖啊就像衆生凡夫一樣,他對佛沒有信心,也沒有恭敬心,他看佛就好象普通的衆生,普通的凡夫一樣。很多人說,佛祖就是古時候的那個「太子」,這樣子。二千五百年前的那個太子(喬達摩),這樣子。還有,現在有一派的人,做那個考據的,他們也沒有信佛,他所信的也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那個太子,他就說我們現在所信的這個佛,釋迦牟尼佛,其實沒那麼行,那都是什麼呢?他們說那都是後代的人把佛陀「神格化」,也就是將他看做好像神一般,其實「佛」並不是那麼行,這樣的意思。這個第一個表示不信;第二表示毀謗,就謗佛啦!這一派的人又不信「佛是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薄伽梵」嘛!但是啊你如果深入經藏,你就不會被騙了,不會被誤導。怎麼說呢?雖然他們這些人不信大乘佛法所說的「佛」,以及佛的「佛果功德」。但是你如果去看即使是所謂他們所說的,根本佛教就是小乘佛法裏面那個「阿含經」或是「阿毗達摩」,也就是小乘經論,裏面都有講「如來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且講的很清楚,像這個舍利弗所說的,所造的一部叫做「集異門足論」、「阿毗達摩集異門足論」,這一部論典事實上是舍利弗集的,但是是佛說的,裏面講的都是佛語「世尊言」,「阿毗達摩集異門足論」,這個「足論」,「足」是具足的意思,這個小乘裏面有「六足論」,像「戒身足論」、「集異門足論等等,總共有「六足論」。裏面就是分明講的很清楚,這個如來的「十號」功德等等,(故佛果功德是大小乘所共說、並非神格化)所以這個未法時期很可悲,大家都人雲亦雲,然後佛教的原典看的人少了,那看得懂的人又更少了,就隨便人家說啦!人家說什麼我就信什麼,因爲他很有學問嘛。所以我有一個發心,將來我就講這個,就是這個「六足論」,把所謂的原始佛教,真正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說「是這個樣子,小乘跟大乘所說的如來功德沒有差別,汝等莫謗佛」。聽到謗佛就很生氣,佛祖就好像我父親一樣,如果說我父親的壞話我就曾很生氣。所以這個一定要、一定要把她糾正過來,這也是叫做所謂的「護持佛法」、「護持正法」,對不?這就是佛子的天生的義務。現在佛法越來越亂,就是這樣子,大家都不知道,隨便人家怎麼講,那種人說,如來不是「一切智人」,然後如來是後代人把他「神格化」等等,這都是邪見。

  「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即佛」。所以因爲這些人是迷啊,迷自己是凡夫。自己是凡夫,所以看一切人皆是凡夫,然後自己是狗屎,看一切人都是狗屎,你知道嗎?所以有人說「這世間都是狗屁」,那麼那個人他自己是狗屁,你知道嗎!因爲他自己是狗屁,所以他看一切都是狗屁。那麼「一念悟時」如果自己悟了的時候呢,那麼看到一切衆生都是佛。爲什麼?一切法都是「自心現」,你所看的一切法都是你自己自心所現出來的,你如果「自心清淨」的話,你所看到的都是清淨的,你如果自心是汙染的,你所看到的都是黑黑臭臭的,對不?你那可能看到清淨法昵?絕對不可能,所以叫做「一切法皆自心現」。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所以啊我們要知道,一切萬法都在我們自己的心裏,何不就在自己的心中,頓見自己的真如本性,你爲什麼要去外面到處跑呢?亂跑、亂闖。「到處跑」這是很深奧的哦!這個你要知道。

  經文:〖《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實時豁然,還得本心。』〗

  看到這一段就好。

  「菩薩戒經」裏面講,「我本元自性清淨」我的「本元」,本來的源頭,這個「元」跟那個叁點水的「源」是同樣的意思,我本來源頭就是「自性清淨」的,所以如果認識自己的自心、又見性,就一定能夠成佛道,這是「菩薩戒經」裏面這麼講的;「淨名經」就是「維摩诘所說經」,說「即時豁然」豁然貫通,「豁然」就是貫通的意思。「還得本心」「還」就是返回的意思,「豁然貫通」返回然後得到本心,既然說是得到本心,所以不是「新得」的,是本來就有的。

  經文:〖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善知識,我在忍和尚,就是五祖弘忍大師那裏,一聽到他解說,我「言下便悟」,我就馬上開悟了,「頓見真如本性」這個他可以講,我們不能這樣講,你不能說「我那天聽師父講經,我就見性了」,你不要亂講。「是以將此教法流行」所以將這個教法、這個頓教的法門來流通,使這個要學習佛教的人,都能夠「頓悟菩提」,「菩提」就是「覺性」。可以「各自觀心」,「觀心」觀看自己的心,你就要起智慧才能夠觀看自己的心,你聽到「觀心」,「觀」是用眼睛看,對不?但是這個眼睛不是這兩個可以帶眼鏡的這個(肉)眼睛哦!那是「心眼」、心眼沒有「近似眼」,所以不用帶眼鏡。所以你聽說「聽說」用眼睛看,就一直瞅著,本來沒有近視,看得變近視。

  自己觀自己的心,這實在很奇怪,你有沒有覺得很奇怪嗎?這個「心」無相,對不對?但是它(用)起來的時候,你如果真正「心眼」有開,你就看得到,看它現在是在「貪」、還是在「愚癡」,都看得到,都在放電影,你看得到。但是用什麼看?很奇怪那什麼人在演呢?什麼人在演給什麼人看呢?「自己演,自己看」,這樣才有趣。所以這非常不可思議,這個自己演自己看,不是只有看而已,而且還有聲音,這是有聲電影。不是只有聲音,電影如果在廚房在煮的時候,那個味道你也聞不到,對不?我們這個(觀心的電影)不只有聲音、有影像、還有味道,「色聲香味觸法」全都有,非常的精彩。「觀心」就是這樣去「觀」。「觀」這個(師父指體內)裏面「自心所現出來的,一切色聲香味觸法」。

  「自見本性」這樣就能夠自見本性。「若自不悟」但是如果說你自己沒有辦法悟。「須覓大善知識」就要去「覓」、找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他能夠了解最高的法、最上乘的法的人啊!「直示正路」直接指示你那個路、那個正路讓你去修。「是善知識有大因緣」這個善知識是有一個大因緣,這個「大因緣」是什麼呢?(就是)所謂化導令得「見性」。「所謂化導」(這裏)受詞省略掉了,(受詞)就是衆生。所謂化導有情,令得見性,這是「善知識的因緣」。所謂「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與世」出現于世,這是「法華經」所說的,就是「開示悟入」佛之正法、「佛之知見」。善知識,或是佛祖出生在這個世間的因緣,是爲了什麼呢?就是爲了要「開示悟入」、「開示悟入一切衆生」,「開示」道理令衆生「悟入」佛的知見。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一切善法」這個善法就是說佛法裏面最好的法,都是因爲有善知識開示,所以才能夠發起。「叁世諸佛,十二部經」本來在人的本性裏面,都是「本來就具有」的,但是凡夫都沒有辦法自悟。所以啊就必須求善知識來指示,才能夠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如果自己能夠悟了,就不必向外去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假如執著說,一定要善知識來提撥,使我解脫,這樣就不對了。因爲善知識只是指點你一條路,但你要去自己修,那個「路」要你「自己去走」,「他(善知識)不能替你去走」。所以解脫的路,也要你自己去修。好!休息一下。

  第十九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