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才能「去来自由」。这个用讲的很好讲,这个就要做,你知道吗?这个就要做。怎么做呢?在内法外法都不住著。什么叫内法不贪著呢?最简单讲,「内」是根身嘛!如果不贪著、不贪著根身就不怕死,不怕死嘛,也找不死。(因为)不怕死嘛!那我今天赶快死,也不对。也不贪一切的著田产啦等等;名利,这些都不贪著,因为不住啊!虽然这样子,但是生意还是照做,该赚的时候还是照赚,那赚的时候也不生贪著,那不赚的时候也不生忧愁,这样才是「去来自由」,这样才「内外不住」。那你说因我不住,所以我「不住赚钱」,那你愿「住赔钱」,也不对啊!乃至于这个五欲六尘、眷属亲友都不住著,要这样修,这很难的。怎么不住著呢?「不爱不憎」。那我们不是(这样)啊!我们都是不是爱他爱得要命,也就是恨他恨得要死,今天他对你好一点的时候,你就爱他爱得要命,明天讲一句话恼了你,你就恨他恨得要死。那一切处、一切时都「不爱不憎,不取不舍」,然后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这很不简单的。但是你现在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但是也不让他发现,他也不知道,这个叫做「密修」。不然你回去跟他讲,跟你的同修说,师父说(让)我要跟你保持距离,那他就会说,这样你明天不能再去了。做儿子的也不能回去说「爸爸,我师父说要我跟你保持距离」。那要「自己自心自修」,于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师长、徒弟都「不爱不憎,不取不舍」,这样才不会「被转」。对不?不然你就要肩膀很有力,统统都挑起来,对不?不然你就常常变成猫了,才会常常这里(师父指胸、肩)痛,常常在按摩,还有脚底按摩啦,还有吃中药调理啦,辛苦啦!「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执」就是执著,执著的心可以能够除得掉,执著的心很难除,执著的心好象得了癫痫症一样,(筋骨痉挛)缩住了,没办法,放不掉,痉挛一样,那你要把他放掉,能够把那个执着的心除掉。「通达无碍,能行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这样子的话,就能够通达无碍,就能够一切法通达无碍,乃至「于三界中通达无碍」,乃至「于世间、出世间通达无碍」,这样子。这样就变成像「法王」一样,这就是真的「法王」嘛!成佛嘛,见性成佛道嘛!「能修此行」这样就跟「般若经」所开示的道理,本来就没有什么差别。这就很困难了,但是这就要修啊!不能说只是知道就好了。
经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翻回来看。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藏。一切经藏与所有的文字,佛祖来开示道理的这些文字,「大小二乘与十二部经」都是「因人而置」,因人而设置,是因为要度众生才说的。若不是要度众生,就不用说这些经,对不?「因智慧性,方能建立」。但是也要有众生本来就具有、具有这个智慧之性,智慧的本性,才能够建立这些经教;若众生没有这个智慧,佛祖即使讲这么多经,也没用啊!众生还是不能开悟。所有可知,佛的智慧所流露出来的这些经教,与众生本具的智慧是相应的。所以好像佛祖在开示的那些经,就好像磁石一样,那我们众生的心就好像「铁」,磁石跟铁是会吸引的,如果众生的心不是「铁」,是「石头」或「木头」,就不会吸引了。对不?虽然说众生的心是「铁」,不管是「破铜烂铁」或是什么?反正就是它跟磁石能够「相应」,才吸得住,所以说那个「性」是相近的。所以啊一切众生是本有、本具有智慧的。所以能够跟如来所讲的经教的那么大的智慧能够「相应」,那因为众生的自心自性啊有「智慧性」,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切的经教。「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如果没有这些世间人啊,需要佛祖来度,这「若无世人」当然是省略,就是需要佛来度,这一切万法跟本就免了。「故知万法本自人兴」所以就知道佛祖所没的这「一切万法」,都是为了人而兴起的,一切经书因为有人来解说,所以才有的。在这里所有的人里面,就是众生里面「有智有愚」,有的众生是很愚痴的,而有的众生是很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就叫做「小人」,小人就是说,不是道德坏就叫小人,是说比较低下的人,意思就是「凡夫」啦!愚痴的人就是凡夫。「智为大人」大人就是佛菩萨,圣人的意思,愚痴的人就是「凡夫」,有智慧的人就是「圣人」,是大人、圣人。「愚者问于智人」愚者问「道」于智人,愚痴的人「问」就是问道,请教佛道于有智慧的人,就是于佛菩萨啊、或是有大修行的人。所以呢?智者就为愚人说法;那愚痴的人呢?如果因此而忽然「悟解心开」,忽然大辙大悟啊!「即与智人无别」,那么就跟有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差别。这个「心开悟解」,若忽然开悟了,这不是只有大乘禅宗里面才有,在佛世的时候、在佛祖的时代,很多弟子都是佛祖开示一句话、还是一段话,忽然间他就开悟了,然后马上就当下就证了阿罗汉,这个很多,对不?这个有老的、也有年轻的,男的也有、女的也有。
经文:〖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善知识,假如没有悟到,「不悟」的意思就是「迷」,假如是迷的人啊!就佛是众生,他所看到的佛祖啊就像众生凡夫一样,他对佛没有信心,也没有恭敬心,他看佛就好象普通的众生,普通的凡夫一样。很多人说,佛祖就是古时候的那个「太子」,这样子。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个太子(乔达摩),这样子。还有,现在有一派的人,做那个考据的,他们也没有信佛,他所信的也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个太子,他就说我们现在所信的这个佛,释迦牟尼佛,其实没那么行,那都是什么呢?他们说那都是后代的人把佛陀「神格化」,也就是将他看做好像神一般,其实「佛」并不是那么行,这样的意思。这个第一个表示不信;第二表示毁谤,就谤佛啦!这一派的人又不信「佛是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薄伽梵」嘛!但是啊你如果深入经藏,你就不会被骗了,不会被误导。怎么说呢?虽然他们这些人不信大乘佛法所说的「佛」,以及佛的「佛果功德」。但是你如果去看即使是所谓他们所说的,根本佛教就是小乘佛法里面那个「阿含经」或是「阿毗达摩」,也就是小乘经论,里面都有讲「如来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且讲的很清楚,像这个舍利弗所说的,所造的一部叫做「集异门足论」、「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这一部论典事实上是舍利弗集的,但是是佛说的,里面讲的都是佛语「世尊言」,「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这个「足论」,「足」是具足的意思,这个小乘里面有「六足论」,像「戒身足论」、「集异门足论等等,总共有「六足论」。里面就是分明讲的很清楚,这个如来的「十号」功德等等,(故佛果功德是大小乘所共说、并非神格化)所以这个未法时期很可悲,大家都人云亦云,然后佛教的原典看的人少了,那看得懂的人又更少了,就随便人家说啦!人家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因为他很有学问嘛。所以我有一个发心,将来我就讲这个,就是这个「六足论」,把所谓的原始佛教,真正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说「是这个样子,小乘跟大乘所说的如来功德没有差别,汝等莫谤佛」。听到谤佛就很生气,佛祖就好像我父亲一样,如果说我父亲的坏话我就曾很生气。所以这个一定要、一定要把她纠正过来,这也是叫做所谓的「护持佛法」、「护持正法」,对不?这就是佛子的天生的义务。现在佛法越来越乱,就是这样子,大家都不知道,随便人家怎么讲,那种人说,如来不是「一切智人」,然后如来是后代人把他「神格化」等等,这都是邪见。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即佛」。所以因为这些人是迷啊,迷自己是凡夫。自己是凡夫,所以看一切人皆是凡夫,然后自己是狗屎,看一切人都是狗屎,你知道吗?所以有人说「这世间都是狗屁」,那么那个人他自己是狗屁,你知道吗!因为他自己是狗屁,所以他看一切都是狗屁。那么「一念悟时」如果自己悟了的时候呢,那么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一切法都是「自心现」,你所看的一切法都是你自己自心所现出来的,你如果「自心清净」的话,你所看到的都是清净的,你如果自心是污染的,你所看到的都是黑黑臭臭的,对不?你那可能看到清净法昵?绝对不可能,所以叫做「一切法皆自心现」。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所以啊我们要知道,一切万法都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何不就在自己的心中,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你为什么要去外面到处跑呢?乱跑、乱闯。「到处跑」这是很深奥的哦!这个你要知道。
经文:〖《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看到这一段就好。
「菩萨戒经」里面讲,「我本元自性清净」我的「本元」,本来的源头,这个「元」跟那个三点水的「源」是同样的意思,我本来源头就是「自性清净」的,所以如果认识自己的自心、又见性,就一定能够成佛道,这是「菩萨戒经」里面这么讲的;「净名经」就是「维摩诘所说经」,说「即时豁然」豁然贯通,「豁然」就是贯通的意思。「还得本心」「还」就是返回的意思,「豁然贯通」返回然后得到本心,既然说是得到本心,所以不是「新得」的,是本来就有的。
经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善知识,我在忍和尚,就是五祖弘忍大师那里,一听到他解说,我「言下便悟」,我就马上开悟了,「顿见真如本性」这个他可以讲,我们不能这样讲,你不能说「我那天听师父讲经,我就见性了」,你不要乱讲。「是以将此教法流行」所以将这个教法、这个顿教的法门来流通,使这个要学习佛教的人,都能够「顿悟菩提」,「菩提」就是「觉性」。可以「各自观心」,「观心」观看自己的心,你就要起智慧才能够观看自己的心,你听到「观心」,「观」是用眼睛看,对不?但是这个眼睛不是这两个可以带眼镜的这个(肉)眼睛哦!那是「心眼」、心眼没有「近似眼」,所以不用带眼镜。所以你听说「听说」用眼睛看,就一直瞅着,本来没有近视,看得变近视。
自己观自己的心,这实在很奇怪,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吗?这个「心」无相,对不对?但是它(用)起来的时候,你如果真正「心眼」有开,你就看得到,看它现在是在「贪」、还是在「愚痴」,都看得到,都在放电影,你看得到。但是用什么看?很奇怪那什么人在演呢?什么人在演给什么人看呢?「自己演,自己看」,这样才有趣。所以这非常不可思议,这个自己演自己看,不是只有看而已,而且还有声音,这是有声电影。不是只有声音,电影如果在厨房在煮的时候,那个味道你也闻不到,对不?我们这个(观心的电影)不只有声音、有影像、还有味道,「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有,非常的精彩。「观心」就是这样去「观」。「观」这个(师父指体内)里面「自心所现出来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
「自见本性」这样就能够自见本性。「若自不悟」但是如果说你自己没有办法悟。「须觅大善知识」就要去「觅」、找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他能够了解最高的法、最上乘的法的人啊!「直示正路」直接指示你那个路、那个正路让你去修。「是善知识有大因缘」这个善知识是有一个大因缘,这个「大因缘」是什么呢?(就是)所谓化导令得「见性」。「所谓化导」(这里)受词省略掉了,(受词)就是众生。所谓化导有情,令得见性,这是「善知识的因缘」。所谓「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与世」出现于世,这是「法华经」所说的,就是「开示悟入」佛之正法、「佛之知见」。善知识,或是佛祖出生在这个世间的因缘,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开示悟入」、「开示悟入一切众生」,「开示」道理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一切善法」这个善法就是说佛法里面最好的法,都是因为有善知识开示,所以才能够发起。「三世诸佛,十二部经」本来在人的本性里面,都是「本来就具有」的,但是凡夫都没有办法自悟。所以啊就必须求善知识来指示,才能够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如果自己能够悟了,就不必向外去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假如执着说,一定要善知识来提拨,使我解脱,这样就不对了。因为善知识只是指点你一条路,但你要去自己修,那个「路」要你「自己去走」,「他(善知识)不能替你去走」。所以解脱的路,也要你自己去修。好!休息一下。
第十九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