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开悟解」应该是「解悟」,但是这样子比较顺,(其实)应该是「心开解悟」,因为是「解而后悟」嘛!(不是「悟」而后「解」)不过因为文字这样比较顺,所以叫「悟解」。「心开」了以后才能够「悟解」。那你就注意这个「心开」,因为我们众生的心都是「封闭」的啦!所以我们的这个「心」都没有「开」,所以「门」没有「开」,所以里面的空气不好,又黑漆漆的。所以现在「心门」如果打开了以后,空气就流通了,空气好啊,也光明啊,即使你不能开门的话,至少也开个窗户嘛!对不?若只开个「心窗」也不错呀!才透光嘛(心中即有光)。「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讲到这里。体息。
第十八集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
第十九集
接着讲二十页。「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知」。假如是最上乘的人,「最上乘」是什么?就是「佛乘」。因为「乘」有很多种,有小乘、有大乘、然后有菩萨乘、有声闻乘。佛说总说有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是最高的就是「佛乘」」。所以人天五乘,那么最高的就是「佛乘」,「佛乘」就是发心趣求无上菩提的叫「佛乘」,要求无上菩提的,这个叫佛乘。假如发心要求无上菩提,又有最大智慧的人,这个叫做「佛乘」、「最上乘」,佛乘就是「最上乘」。大乘已经是「上乘」,对不?声闻乘是「下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上乘」,佛乘「最上乘」。不是说只有发心就可以了,发心还要有智慧(才)可以相应,才会听得懂、才能够「依教起修」,所以那不只是用嘴巴说而已,(还)要有那个智慧、那个根器。有那种「根器」就是上乘根器的人。假如听到「金刚经」,「闻说」就是闻人说,这个「说」就是解说。如果听人家解说「金刚经」就「心开悟解」,怱然间就「心开了」,心花开了就「悟解」了,所以因此而知道说本性里面自有般若之智。怎么说呢?因为如果心开悟解的时候,那就了解佛祖所说的主要的道理,大道理都了解了,那就开智慧了。这种智慧要修很久很久,才能修到。那么会怱然间被你悟到了呢?这就表示说,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进来的,跟刚才说的一样。从外面进来的,这就要很久才能「输入」这么多,时间很长才可以的,那有办法说忽然间顿悟?然后就,喔完全都懂了,那表示说你本来就有的,那是现在一个「缘」,好象那个「引线」一样引一下,然后你马上就开通了。那本来就有,(由于)某种因缘、种种因缘,那「因缘」主要就是「烦恼因缘」,烦恼因缘的灰尘盖住了,所以让你感觉好像没有。例如说你父亲或是你先祖留下很有价值的钻石,这是很宝贝的,但是你不晓得放在那里,忘记了,哇!糟了,放在那里都忘记了,如果忘记了那就好象遗失了一样,对不?好象遗失了就不能用了,是不是?因为不能用,所以你就变成很劳,所以你就向别人借钱,对不?忽然间你打扫或扫厕所,忽然间在角落里找到,哇!在这里。忽然间发现了这个宝,马上你就忽然间变成很有钱,对不?其实不是忽然间变成很有钱,那些钱本来就是你的(比喻顿悟),所以「本自有之」,佛经里面讲的「本自有之」,「本来无失,今已无得」,这样听懂吗?(又如)有的人,譬如说很宝贵的东西,用报纸包一包、或用破布包一包,就装在旧的皮鞋里面,或装在垃圾筒里,放在这那里却忘记了,有一天小孩子在玩的时候,拉出来才发现,你就发现时,你就说,哇!忽然间变富有了。其实不是忽然间变富有了,你本来就富有的啊!是你没办法用到而已,对不?譬如什么呢?就好像我们的「本性」一样。我们的「本性」被烦恼的破布包围住了,为「种种烦恼破布缠裹」包住了,所以就现不出来了。因为现不出来,所以我们就变成憨憨、愚愚痴痴、呆呆的,什么都不会,忽然间如果有一个善知识或是什么的一个因缘,将你的破布都解开了,那你的「本性的钻石玛瑙」都现出来了,那就变成有如「宝王」一样。所以你的「钻石的那些宝贝」「本亦无失,今亦无得」,所以你能够忽然间一念「开悟」,然后就什么都通达了,原因就是说你本来就有的。那你如果本来没有的,那你就要修很久很久很久,也(还)是不可能。所以「顿悟」这个法门是有的啦!不是没有。所以如果自己不悟,不要说一切人都不会悟啦,还是有人会悟的啦!对不?
「自用智慧,常观照故」如果自己的这个智慧、刚刚讲过这个「用」啊!不要把它摆起来不用,我们就是因为有那个智慧不用,所以一直放着就生锈了,常常用就会发光发亮了,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假就是「借」,不「借文字」或是(不)利用文字,(不)依靠文字。「假」是借、或是利用、依靠。因为文字只是一个「缘」而已,它不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文字「所指」的,就是所谓的「所诠」,文字是「能诠」,如果光是讲究文字的话,就变成「言说戏论」。「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就好象雨水,不是天上自己掉下来的,(而)是龙王啊以种种因缘而下雨。
经文:〖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这个天上的雨是龙王「兴致」,他(龙王)放下来的,使一切众生与一切草本、有情、无情都可以得到它的好处,所有的百川河流,都流入到大海里面,那个水就汇作一体,众生的本性也是一样。百川众流,水沟等等,都流到海里面,水就变成同样的味道,等同一味。这表示什么呢?众生若他没有办法自己开悟,依照善知识开示以后,就可以悟到了。悟的时候虽然有大小,与性质不同,但是究竟来说,悟到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悟了以后它的「本性」是一样的,就好象海水,所有的水入到海里以后,它的水性都是一样的,咸度也度一样的。众生如果悟了以后,他的境界也都是一样,是这样的意思,这是譬喻。「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假如根器小的人,听到这个顿悟之教,就好像草与小树木,根性较小,如果遇到下大雨,那就被它淹倒了,水太多反而不能生长,水太多对它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同样,法门也是一样的,假如根器小的人,听到高的法门,他不但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好像被水淹死一样。「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本来这个小跟器的人,本来的般若之智,与大智慧的人是没有什么差别,因何听到这个佛法而不能开悟,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缘邪见」。这个「缘」就是因为的意思。因为这小跟的人邪见,心中的邪见、障碍很重、业障很重、「烦恼根」很深,所以虽然听到法,还有众生的本有的般若智慧全都有,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开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这就譬如好像说,如果有很厚的云将太阳盖住了,假如没有风吹来,这云就不会走,日光就不会现出来。「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一切众生所本具的般若之智,本来是没有大与小的分别,但是因为一切众生,他自心「迷」或「悟」的程度不同,所以他现出来的智慧就变成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这就是说,什么叫做「小根器」的人,假如「迷心外见」,「迷心」迷于自心,迷于自心就是「不见自心」,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心,假如看不见自己的心,就象「迷」于自心,这样的人就是「外见」,就「往外求见」,向外面求见什么呢?要「见佛」啊!或者要「见法」,这个叫做「迷心外见」,往外要去「觅」、「求觅」要见。「修行觅佛」修行以觅,「觅」就是求,修行想要求佛,要见佛啊!而没有悟到自性,这样子的人就是「小根」,「小根器」的人就是这个样子。「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假如开悟这个「顿教」的人啊!就没有执著是在外面修,就是说「执著外法」而修,就是在自己的自心里面,常常都起这个「正见」,他的烦恼与尘劳都不能染污他,世间的一切烦恼与尘劳,都不能把他的心污染,这很不简单,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有定、有慧、有戒。所以烦恼就不以染污他的心,这样就是「见性」。
经文:〖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内外」。「内」就是根身。内根身,外器界,于内根身,跟外面器界,「身心、世界」就是了,身心、世界都「不住」,不住的话就是不贪著。不住著人「住」是什么?住著,好象说租房子人租久了,他赶他都赶不走,是不是?而我们都是租房子(租色身)的,但我们都住久了,这个「客房」都住久了,就好像变成是他的房子,你如果要叫他走,还要拿钱给他,所以我们就是这个样子。李后主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不知道实是「客人」,却以为自己是主人。什么是「客」?「客」都「不住」嘛!「不住名客」。这在「楞严经」里面有讲,「不住名客」。如果是主人的话「自无攸住」,主人就不会说今天住一信,明天就走了;而客人呢?客人就来来往往,「客者不住」。事实上我们都是「客」嘛!所以什么如「百代过客」。但是我们不认为我们是「客」,所以我们就常常要「住」,「强行占住」,强占他、占住他,就不走了,不走,到后来牛头马面就来将你托走了!不走,来,用链子把你拷起来走。「内外不住」于「内法、外法」都不住著、不贪著,那么就来去自由,这…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