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39

  ..续本文上一页佛祖的「般若智慧」的「手最筒」一照射下去,马上就亮起来,一照下去,你心中的防空洞中那些「蟑螂、老鼠、蝙蝠」马上跑光光、马上闪避去,所以以智慧一照,马上洞见一切。

  「于一切法不取不捨」。什么是「一切法」呢?一切法就是包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五蕴、六尘、十八界」这个叫做「世间法」;「出世间法」简单讲就是「佛法」啦!佛法即「戒、定、慧施、忍、进」(六度)、「禅净密律」等等,这些都叫做「出世间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取」啊,就是抓来拥有。那为什么要「取」呢?因为贪爱,「以贪爱故取」,「爱、取、有」嘛!「爱」然后就是「取」,「取」然后「有」。「舍」为什么舍呢?「以瞋恚故舍」,因为讨厌所以要舍嘛!那如果是见性之人,以智慧观照,就不会贪爱,也不会讨厌,「不爱不憎」,所以「不取不舍」,因为「不爱不憎」所以「不取不舍」。那么这个「不取不舍」另外一个词就是「不即不离」,也是一样的意思,「即」就是接近,「离」就是离开(远离),这个就很困难,最难做的就是「不取不舍、不爱不憎、不即不离」,怎么讲呢?因为我们一般凡夫若不是最「爱」、就是最「讨厌」,(反之)若不是「讨厌」就是「爱」,很少是在中间的啦!若不是想要把它拥为已有,要不然就是讨厌到想办法把它舍掉。所以开始学习佛法修行之前,对世间一切名利乃至于妻子、眷属等等,都很贪爱。等到学佛以后又觉得这些很讨厌,(常想障碍你修行)想要赶快舍掉,所以就「趋于两端」走(另一)极端,等到渐渐修习大乘智慧以后,才可能包容一切。虽然包容一切,但是也不拥有,而也不舍弃,所以才能够广度众生,广度众生而不厌不悔。为什么?因为你如果贪爱的话,你就会对它非常非常的关心,关心到你的心连他的心。所以他的心动一下,你的心也跳一下。相反的,很讨厌也会这样子,你很讨厌有人,他其实没怎么样,他只是稍微这样子看一下,你就说他在瞪我、他在瞄我呢,那你就觉得很讨厌,甚至于他讲话的样子也不对,走路也不对,反正就是没一样对的啦!都会令你起烦恼,那么那个就是因为心里面「憎」的关系。所以开始学佛以后,就对于这些境界(觉得)就好像是癌症肿瘤一样,赶快要把它舍掉,觉得很很污染,除非开了大智慧以后,才能够整个「融摄」,整个「融摄」,但又不取著。虽然不取著,但是又平等的能够「广施」。这个很难呢!老子说啊「为而不有」,意思就是说,那个东西是我做的,「为」就是做、制造,制造了以后但是又不拥有,这个很难喔。或者说这些弟子是我度的,「我度的」那就变成「我的弟子」了嘛,是不是?(既然是)我的弟子,那就变成为「我所拥有的啦」!是属于「我所有」的。你若能够「度」而「不拥有」,这难不难?这很难,这就是如来。如来「度一切众生,而不拥有一切众生,亦不拥有任何众生」,所以即所谓「度而无度」。所以「金刚经」里面为什么佛说「莫言如来度众生」,你如果说如来度众生即是谤佛。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这个(前面说的)意思。他虽然度你,但是他并没有说「你是我度的」,那就变成你是我的奴隶一样,否则你变成我所拥有的一件物品一样,如来不作是念,所以如来不说「我度众生」,或「我应度众生」。为什么呢?一切觉故。你如果能度,是因为你本来就有可以度的品质,(早)已经有了,本来就有那个品质,本来就有那个潜能啦!是我把你引发出来,如此而已。是我把你引发出来,但我也「不居功」,这就是佛与外道神的差别。对外道神(而言),那就是,你永远是「主的奴仆」。所以于一切法、乃至于一切众生界皆「不取不舍」。「不取不舍」变成什么样呢?「吊在半空中」。这样懂吗?吊在半空中,又不用绳子,这个叫「不取不舍」。要不然于一切法,你不是「取」,就是「舍」嘛!你要「不取,又要不舍」就是吊在半空中。所以「法华经」里面「从地涌出品」说「有菩萨从地涌出,住于空中」,意思就是这个,也就是说「不著一切处」。像「法华经」这部经,那文字看起来浅浅的,像在说故事似的,其实它的意义是非常深,你不能凭表面上的意义、不能看表面上、文字上面字面的意思。「从地涌出品」说「菩萨从地面涌出来,于空中住」,就这样子而已,也没有怎么解释,那个其实都是一种「密意」。「从地涌出」是什么意思啊?「从地」的「地」就是「心地」,那么也就是从众生位然后发大心,然后修行「顿法」顿悟法门,所以能够涌出来啊!涌出来以后因为修行顿悟法门,所以「于空中住」、「于一切处不著」。这样听懂了没?因为这个跟那个都有关系,所以你听一部经,就变成听了很多部经,如果你要看一部经能看得通,你就必须看多部经,才可以全盘通达。「不取不舍,不爱不憎,不即不离」即是「见性成佛道」,这样才是「见性成佛道」。

  经文:〖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能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善知识假若要进入甚深法界,这个「法界」是指整个「佛界」,及大菩萨的「法身大士」境界,(亦即)佛祖的境界或大菩萨的境界,叫做「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就是「定」的意思,那「般若三昧」就是「般若定」。假如你要入「般若定」,就要修「般若行」。而这「般若行」要怎么修呢?就照前面那样。「若持诵金刚经」这「持」是指「心持」或是「修持」,不是单单用嘴念而已,假若「心持」或者「修持」,什么叫「修持」呢?就是在心中「念念念之」、「念念思维,依之修行」,这样称为「持金刚经」,所以这叫「持诵金刚经」。这「金刚经」是一部很特殊的经,这部经可以诵,也可以用「持」的。譬如「六祖坛经」就没有人用诵的,对嘛!所以不一样。「金刚经」与「法华经」是特别的,它可以诵,也可以悟的。又譬如「地藏经」与「药师经」、「阿弥陀经」这就不要是用「诵」的。但是假若法门是比较深的,一般就不只是用「诵」的而已,主要是要了解那个道理,假若不了解道理,只是用「诵」的可以吗?当然可以啊!念经无罪,念经并没犯罪。那假若不了解道理,只是用念的那有效吗?有啦!但是要看效果在那儿?念就有功德,但是你若能了解其意义,再去诵,那较圆满;你若不知道意思,只是诵,那功德就比较少。所以不是说不知道意思,就不能诵,不知道意思也可以诵的,只不过功德较少就是了。但是这里说,持诵「金刚经」就可以「见性」,若要见性当然要了解意思,才能见性,是不是?你若不了解意思,只是念、只是诵经会有什么功德呢?增福、消灾。若不懂经文的意思,只是念则可以消灾、增福。假如要开智慧,一定要了解意思,才能开智慧,因为智慧是从第六意识开始,然后去分别(理解),然后才能生出所谓的「胜解」,「胜解」才能开智慧,开智慧才能破烦恼,否则,如果完全都不了解(意思),只是「诵」,很拼命、很努力用功,也可以断烦恼,但是比较辛苦。怎么说呢?就如同「土法炼钢」一样,是「以时间换取空间」,用你的「信心」与「努力」支持下去。所以如果要开智慧,就应该了解那经文,照着经文的意义去修,这是开智慧一般的途径。若是消灾增福,就要用诵的。但是呢有的经你如果无法去一下就悟到,那你就常常念,常常一直(在心中)念,而这个「念」不只是用诵的而已,你除了在佛堂上拿着经本念以外,其它时间都常常在「想」它,也就是「思念」。常常「思念」经文的意思或是那个字句,这样叫做「念经」。所以「念经」不是说一定是拿起经文在佛祖面前才叫「念经」,当然那样也是「念经」。但是另外一种念经,就是不拿经本时,你依照自己的记忆,行住坐卧的时候,常常(心中)都在想着经文的意思,这也是「念经」,而这种念经比在佛祖面前念的,不能说较重要,但是很重要的就对啦!要不然你就是所谓「作功课」,功课作完就「下课」,啊,就没了,根那小学生写功课一样,「你有写字吗」?「有哇」。写字写完了,得了三个圈圈,这样就好了,不是这样子的。字写完以后要能记住,考试才能及格,对嘛!

  「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就能见性,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这部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很多的。「经中分明赞叹」,「分明」就是很清楚,这部经里面很清楚的赞叹说,这部经的功德非常非常的大。「莫能具说」,「具」就是完全,现在无法完全跟你说明,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讲也讲不完的意思。「此法门是最上乘」这个法门是最上乘,「乘」就是车乘的意思,是车的意思,古时候的马车,佛法里面有「大乘法」、有「小乘法」。「为大智人说」这个「金刚般若经」啊这个法门是为有大智慧的人就的,「为上根人说」。如果是小根、小智的人听了这个法门就心里面会生出「不信」。是什么缘故呢?就像是天龙下雨的时候,下雨下在阎浮堤的时候,「阎浮堤」就是南膽部洲,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在。一切的城邑聚落,它如果是下了大雨,变成大水米灾,这城邑聚落都会被漂流,流走,就如同漂草叶般。「若雨大海」但是如果雨落在大海中,但是大海却不增不减,因为大海很浩大,下一点雨丝毫没有影响。「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这个叫「法合」。上面是「譬喻」。如果我说是发大乘心的人,有大智慧的人,听到「金刚经」啊就能够「心开悟解…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