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祖的「般若智慧」的「手最筒」一照射下去,馬上就亮起來,一照下去,你心中的防空洞中那些「蟑螂、老鼠、蝙蝠」馬上跑光光、馬上閃避去,所以以智慧一照,馬上洞見一切。
「于一切法不取不捨」。什麼是「一切法」呢?一切法就是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五蘊、六塵、十八界」這個叫做「世間法」;「出世間法」簡單講就是「佛法」啦!佛法即「戒、定、慧施、忍、進」(六度)、「禅淨密律」等等,這些都叫做「出世間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取」啊,就是抓來擁有。那爲什麼要「取」呢?因爲貪愛,「以貪愛故取」,「愛、取、有」嘛!「愛」然後就是「取」,「取」然後「有」。「舍」爲什麼舍呢?「以瞋恚故舍」,因爲討厭所以要舍嘛!那如果是見性之人,以智慧觀照,就不會貪愛,也不會討厭,「不愛不憎」,所以「不取不舍」,因爲「不愛不憎」所以「不取不舍」。那麼這個「不取不舍」另外一個詞就是「不即不離」,也是一樣的意思,「即」就是接近,「離」就是離開(遠離),這個就很困難,最難做的就是「不取不舍、不愛不憎、不即不離」,怎麼講呢?因爲我們一般凡夫若不是最「愛」、就是最「討厭」,(反之)若不是「討厭」就是「愛」,很少是在中間的啦!若不是想要把它擁爲已有,要不然就是討厭到想辦法把它舍掉。所以開始學習佛法修行之前,對世間一切名利乃至于妻子、眷屬等等,都很貪愛。等到學佛以後又覺得這些很討厭,(常想障礙你修行)想要趕快舍掉,所以就「趨于兩端」走(另一)極端,等到漸漸修習大乘智慧以後,才可能包容一切。雖然包容一切,但是也不擁有,而也不舍棄,所以才能夠廣度衆生,廣度衆生而不厭不悔。爲什麼?因爲你如果貪愛的話,你就會對它非常非常的關心,關心到你的心連他的心。所以他的心動一下,你的心也跳一下。相反的,很討厭也會這樣子,你很討厭有人,他其實沒怎麼樣,他只是稍微這樣子看一下,你就說他在瞪我、他在瞄我呢,那你就覺得很討厭,甚至于他講話的樣子也不對,走路也不對,反正就是沒一樣對的啦!都會令你起煩惱,那麼那個就是因爲心裏面「憎」的關系。所以開始學佛以後,就對于這些境界(覺得)就好像是癌症腫瘤一樣,趕快要把它舍掉,覺得很很汙染,除非開了大智慧以後,才能夠整個「融攝」,整個「融攝」,但又不取著。雖然不取著,但是又平等的能夠「廣施」。這個很難呢!老子說啊「爲而不有」,意思就是說,那個東西是我做的,「爲」就是做、製造,製造了以後但是又不擁有,這個很難喔。或者說這些弟子是我度的,「我度的」那就變成「我的弟子」了嘛,是不是?(既然是)我的弟子,那就變成爲「我所擁有的啦」!是屬于「我所有」的。你若能夠「度」而「不擁有」,這難不難?這很難,這就是如來。如來「度一切衆生,而不擁有一切衆生,亦不擁有任何衆生」,所以即所謂「度而無度」。所以「金剛經」裏面爲什麼佛說「莫言如來度衆生」,你如果說如來度衆生即是謗佛。這是什麼意思?這是這個(前面說的)意思。他雖然度你,但是他並沒有說「你是我度的」,那就變成你是我的奴隸一樣,否則你變成我所擁有的一件物品一樣,如來不作是念,所以如來不說「我度衆生」,或「我應度衆生」。爲什麼呢?一切覺故。你如果能度,是因爲你本來就有可以度的品質,(早)已經有了,本來就有那個品質,本來就有那個潛能啦!是我把你引發出來,如此而已。是我把你引發出來,但我也「不居功」,這就是佛與外道神的差別。對外道神(而言),那就是,你永遠是「主的奴仆」。所以于一切法、乃至于一切衆生界皆「不取不舍」。「不取不舍」變成什麼樣呢?「吊在半空中」。這樣懂嗎?吊在半空中,又不用繩子,這個叫「不取不舍」。要不然于一切法,你不是「取」,就是「舍」嘛!你要「不取,又要不舍」就是吊在半空中。所以「法華經」裏面「從地湧出品」說「有菩薩從地湧出,住于空中」,意思就是這個,也就是說「不著一切處」。像「法華經」這部經,那文字看起來淺淺的,像在說故事似的,其實它的意義是非常深,你不能憑表面上的意義、不能看表面上、文字上面字面的意思。「從地湧出品」說「菩薩從地面湧出來,于空中住」,就這樣子而已,也沒有怎麼解釋,那個其實都是一種「密意」。「從地湧出」是什麼意思啊?「從地」的「地」就是「心地」,那麼也就是從衆生位然後發大心,然後修行「頓法」頓悟法門,所以能夠湧出來啊!湧出來以後因爲修行頓悟法門,所以「于空中住」、「于一切處不著」。這樣聽懂了沒?因爲這個跟那個都有關系,所以你聽一部經,就變成聽了很多部經,如果你要看一部經能看得通,你就必須看多部經,才可以全盤通達。「不取不舍,不愛不憎,不即不離」即是「見性成佛道」,這樣才是「見性成佛道」。
經文:〖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能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善知識假若要進入甚深法界,這個「法界」是指整個「佛界」,及大菩薩的「法身大士」境界,(亦即)佛祖的境界或大菩薩的境界,叫做「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叁昧」就是叁摩地,就是「定」的意思,那「般若叁昧」就是「般若定」。假如你要入「般若定」,就要修「般若行」。而這「般若行」要怎麼修呢?就照前面那樣。「若持誦金剛經」這「持」是指「心持」或是「修持」,不是單單用嘴念而已,假若「心持」或者「修持」,什麼叫「修持」呢?就是在心中「念念念之」、「念念思維,依之修行」,這樣稱爲「持金剛經」,所以這叫「持誦金剛經」。這「金剛經」是一部很特殊的經,這部經可以誦,也可以用「持」的。譬如「六祖壇經」就沒有人用誦的,對嘛!所以不一樣。「金剛經」與「法華經」是特別的,它可以誦,也可以悟的。又譬如「地藏經」與「藥師經」、「阿彌陀經」這就不要是用「誦」的。但是假若法門是比較深的,一般就不只是用「誦」的而已,主要是要了解那個道理,假若不了解道理,只是用「誦」的可以嗎?當然可以啊!念經無罪,念經並沒犯罪。那假若不了解道理,只是用念的那有效嗎?有啦!但是要看效果在那兒?念就有功德,但是你若能了解其意義,再去誦,那較圓滿;你若不知道意思,只是誦,那功德就比較少。所以不是說不知道意思,就不能誦,不知道意思也可以誦的,只不過功德較少就是了。但是這裏說,持誦「金剛經」就可以「見性」,若要見性當然要了解意思,才能見性,是不是?你若不了解意思,只是念、只是誦經會有什麼功德呢?增福、消災。若不懂經文的意思,只是念則可以消災、增福。假如要開智慧,一定要了解意思,才能開智慧,因爲智慧是從第六意識開始,然後去分別(理解),然後才能生出所謂的「勝解」,「勝解」才能開智慧,開智慧才能破煩惱,否則,如果完全都不了解(意思),只是「誦」,很拼命、很努力用功,也可以斷煩惱,但是比較辛苦。怎麼說呢?就如同「土法煉鋼」一樣,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用你的「信心」與「努力」支持下去。所以如果要開智慧,就應該了解那經文,照著經文的意義去修,這是開智慧一般的途徑。若是消災增福,就要用誦的。但是呢有的經你如果無法去一下就悟到,那你就常常念,常常一直(在心中)念,而這個「念」不只是用誦的而已,你除了在佛堂上拿著經本念以外,其它時間都常常在「想」它,也就是「思念」。常常「思念」經文的意思或是那個字句,這樣叫做「念經」。所以「念經」不是說一定是拿起經文在佛祖面前才叫「念經」,當然那樣也是「念經」。但是另外一種念經,就是不拿經本時,你依照自己的記憶,行住坐臥的時候,常常(心中)都在想著經文的意思,這也是「念經」,而這種念經比在佛祖面前念的,不能說較重要,但是很重要的就對啦!要不然你就是所謂「作功課」,功課作完就「下課」,啊,就沒了,根那小學生寫功課一樣,「你有寫字嗎」?「有哇」。寫字寫完了,得了叁個圈圈,這樣就好了,不是這樣子的。字寫完以後要能記住,考試才能及格,對嘛!
「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就能見性,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這部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很多的。「經中分明贊歎」,「分明」就是很清楚,這部經裏面很清楚的贊歎說,這部經的功德非常非常的大。「莫能具說」,「具」就是完全,現在無法完全跟你說明,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講也講不完的意思。「此法門是最上乘」這個法門是最上乘,「乘」就是車乘的意思,是車的意思,古時候的馬車,佛法裏面有「大乘法」、有「小乘法」。「爲大智人說」這個「金剛般若經」啊這個法門是爲有大智慧的人就的,「爲上根人說」。如果是小根、小智的人聽了這個法門就心裏面會生出「不信」。是什麼緣故呢?就像是天龍下雨的時候,下雨下在閻浮堤的時候,「閻浮堤」就是南膽部洲,就是我們這個地方所在。一切的城邑聚落,它如果是下了大雨,變成大水米災,這城邑聚落都會被漂流,流走,就如同漂草葉般。「若雨大海」但是如果雨落在大海中,但是大海卻不增不減,因爲大海很浩大,下一點雨絲毫沒有影響。「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這個叫「法合」。上面是「譬喻」。如果我說是發大乘心的人,有大智慧的人,聽到「金剛經」啊就能夠「心開悟解…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