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40

  ..續本文上一頁」,「心開悟解」應該是「解悟」,但是這樣子比較順,(其實)應該是「心開解悟」,因爲是「解而後悟」嘛!(不是「悟」而後「解」)不過因爲文字這樣比較順,所以叫「悟解」。「心開」了以後才能夠「悟解」。那你就注意這個「心開」,因爲我們衆生的心都是「封閉」的啦!所以我們的這個「心」都沒有「開」,所以「門」沒有「開」,所以裏面的空氣不好,又黑漆漆的。所以現在「心門」如果打開了以後,空氣就流通了,空氣好啊,也光明啊,即使你不能開門的話,至少也開個窗戶嘛!對不?若只開個「心窗」也不錯呀!才透光嘛(心中即有光)。「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講到這裏。體息。

  第十八集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第十九集

  接著講二十頁。「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知」。假如是最上乘的人,「最上乘」是什麼?就是「佛乘」。因爲「乘」有很多種,有小乘、有大乘、然後有菩薩乘、有聲聞乘。佛說總說有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是最高的就是「佛乘」」。所以人天五乘,那麼最高的就是「佛乘」,「佛乘」就是發心趣求無上菩提的叫「佛乘」,要求無上菩提的,這個叫佛乘。假如發心要求無上菩提,又有最大智慧的人,這個叫做「佛乘」、「最上乘」,佛乘就是「最上乘」。大乘已經是「上乘」,對不?聲聞乘是「下乘」,緣覺乘「中乘」,菩薩乘「上乘」,佛乘「最上乘」。不是說只有發心就可以了,發心還要有智慧(才)可以相應,才會聽得懂、才能夠「依教起修」,所以那不只是用嘴巴說而已,(還)要有那個智慧、那個根器。有那種「根器」就是上乘根器的人。假如聽到「金剛經」,「聞說」就是聞人說,這個「說」就是解說。如果聽人家解說「金剛經」就「心開悟解」,怱然間就「心開了」,心花開了就「悟解」了,所以因此而知道說本性裏面自有般若之智。怎麼說呢?因爲如果心開悟解的時候,那就了解佛祖所說的主要的道理,大道理都了解了,那就開智慧了。這種智慧要修很久很久,才能修到。那麼會怱然間被你悟到了呢?這就表示說,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進來的,跟剛才說的一樣。從外面進來的,這就要很久才能「輸入」這麼多,時間很長才可以的,那有辦法說忽然間頓悟?然後就,喔完全都懂了,那表示說你本來就有的,那是現在一個「緣」,好象那個「引線」一樣引一下,然後你馬上就開通了。那本來就有,(由于)某種因緣、種種因緣,那「因緣」主要就是「煩惱因緣」,煩惱因緣的灰塵蓋住了,所以讓你感覺好像沒有。例如說你父親或是你先祖留下很有價值的鑽石,這是很寶貝的,但是你不曉得放在那裏,忘記了,哇!糟了,放在那裏都忘記了,如果忘記了那就好象遺失了一樣,對不?好象遺失了就不能用了,是不是?因爲不能用,所以你就變成很勞,所以你就向別人借錢,對不?忽然間你打掃或掃廁所,忽然間在角落裏找到,哇!在這裏。忽然間發現了這個寶,馬上你就忽然間變成很有錢,對不?其實不是忽然間變成很有錢,那些錢本來就是你的(比喻頓悟),所以「本自有之」,佛經裏面講的「本自有之」,「本來無失,今已無得」,這樣聽懂嗎?(又如)有的人,譬如說很寶貴的東西,用報紙包一包、或用破布包一包,就裝在舊的皮鞋裏面,或裝在垃圾筒裏,放在這那裏卻忘記了,有一天小孩子在玩的時候,拉出來才發現,你就發現時,你就說,哇!忽然間變富有了。其實不是忽然間變富有了,你本來就富有的啊!是你沒辦法用到而已,對不?譬如什麼呢?就好像我們的「本性」一樣。我們的「本性」被煩惱的破布包圍住了,爲「種種煩惱破布纏裹」包住了,所以就現不出來了。因爲現不出來,所以我們就變成憨憨、愚愚癡癡、呆呆的,什麼都不會,忽然間如果有一個善知識或是什麼的一個因緣,將你的破布都解開了,那你的「本性的鑽石瑪瑙」都現出來了,那就變成有如「寶王」一樣。所以你的「鑽石的那些寶貝」「本亦無失,今亦無得」,所以你能夠忽然間一念「開悟」,然後就什麼都通達了,原因就是說你本來就有的。那你如果本來沒有的,那你就要修很久很久很久,也(還)是不可能。所以「頓悟」這個法門是有的啦!不是沒有。所以如果自己不悟,不要說一切人都不會悟啦,還是有人會悟的啦!對不?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如果自己的這個智慧、剛剛講過這個「用」啊!不要把它擺起來不用,我們就是因爲有那個智慧不用,所以一直放著就生鏽了,常常用就會發光發亮了,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假就是「借」,不「借文字」或是(不)利用文字,(不)依靠文字。「假」是借、或是利用、依靠。因爲文字只是一個「緣」而已,它不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文字「所指」的,就是所謂的「所诠」,文字是「能诠」,如果光是講究文字的話,就變成「言說戲論」。「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就好象雨水,不是天上自己掉下來的,(而)是龍王啊以種種因緣而下雨。

  經文:〖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這個天上的雨是龍王「興致」,他(龍王)放下來的,使一切衆生與一切草本、有情、無情都可以得到它的好處,所有的百川河流,都流入到大海裏面,那個水就彙作一體,衆生的本性也是一樣。百川衆流,水溝等等,都流到海裏面,水就變成同樣的味道,等同一味。這表示什麼呢?衆生若他沒有辦法自己開悟,依照善知識開示以後,就可以悟到了。悟的時候雖然有大小,與性質不同,但是究竟來說,悟到的都是一樣的。所以悟了以後它的「本性」是一樣的,就好象海水,所有的水入到海裏以後,它的水性都是一樣的,鹹度也度一樣的。衆生如果悟了以後,他的境界也都是一樣,是這樣的意思,這是譬喻。「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假如根器小的人,聽到這個頓悟之教,就好像草與小樹木,根性較小,如果遇到下大雨,那就被它淹倒了,水太多反而不能生長,水太多對它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同樣,法門也是一樣的,假如根器小的人,聽到高的法門,他不但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好像被水淹死一樣。「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本來這個小跟器的人,本來的般若之智,與大智慧的人是沒有什麼差別,因何聽到這個佛法而不能開悟,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緣邪見」。這個「緣」就是因爲的意思。因爲這小跟的人邪見,心中的邪見、障礙很重、業障很重、「煩惱根」很深,所以雖然聽到法,還有衆生的本有的般若智慧全都有,但是因爲這些原因,所以他就沒有辦法開悟。「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這就譬如好像說,如果有很厚的雲將太陽蓋住了,假如沒有風吹來,這雲就不會走,日光就不會現出來。「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一切衆生所本具的般若之智,本來是沒有大與小的分別,但是因爲一切衆生,他自心「迷」或「悟」的程度不同,所以他現出來的智慧就變成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這就是說,什麼叫做「小根器」的人,假如「迷心外見」,「迷心」迷于自心,迷于自心就是「不見自心」,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心,假如看不見自己的心,就象「迷」于自心,這樣的人就是「外見」,就「往外求見」,向外面求見什麼呢?要「見佛」啊!或者要「見法」,這個叫做「迷心外見」,往外要去「覓」、「求覓」要見。「修行覓佛」修行以覓,「覓」就是求,修行想要求佛,要見佛啊!而沒有悟到自性,這樣子的人就是「小根」,「小根器」的人就是這個樣子。「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假如開悟這個「頓教」的人啊!就沒有執著是在外面修,就是說「執著外法」而修,就是在自己的自心裏面,常常都起這個「正見」,他的煩惱與塵勞都不能染汙他,世間的一切煩惱與塵勞,都不能把他的心汙染,這很不簡單,這就是什麼呢?這就是有定、有慧、有戒。所以煩惱就不以染汙他的心,這樣就是「見性」。

  經文:〖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內外」。「內」就是根身。內根身,外器界,于內根身,跟外面器界,「身心、世界」就是了,身心、世界都「不住」,不住的話就是不貪著。不住著人「住」是什麼?住著,好象說租房子人租久了,他趕他都趕不走,是不是?而我們都是租房子(租色身)的,但我們都住久了,這個「客房」都住久了,就好像變成是他的房子,你如果要叫他走,還要拿錢給他,所以我們就是這個樣子。李後主說「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不知道實是「客人」,卻以爲自己是主人。什麼是「客」?「客」都「不住」嘛!「不住名客」。這在「楞嚴經」裏面有講,「不住名客」。如果是主人的話「自無攸住」,主人就不會說今天住一信,明天就走了;而客人呢?客人就來來往往,「客者不住」。事實上我們都是「客」嘛!所以什麼如「百代過客」。但是我們不認爲我們是「客」,所以我們就常常要「住」,「強行占住」,強占他、占住他,就不走了,不走,到後來牛頭馬面就來將你托走了!不走,來,用鏈子把你拷起來走。「內外不住」于「內法、外法」都不住著、不貪著,那麼就來去自由,這…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