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

  一、何謂唯識

  首先,什麼是唯識學呢?唯識學簡言之一句話,就是洋人所喜歡說的佛教心理學Buddhist Psychology。唯識一詞是怎麼來的呢?正如華嚴經中所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其它很多經典裏也都講到這個道理。現在先解釋一下題目:唯識與百法。

  唯的意義是只是、皆是、或完全是、唯有的意思。識就是心識。唯識兩個字合在一起,其意義就是說一切法皆是心識之所變現。唯識學就是闡發這個基本道理的。換句話說,它就是在研究衆生心之本識阿賴耶識是如何爲無明所熏,而變現出一切法,研究這熏與變的道理,就是唯識學的核心主題。佛法中講熏習或熏變是指第八識裏有一個種子習氣,因這種子習氣不斷熏染本識,使它轉變爲阿賴耶識,所以稱爲熏變。楞伽經此經亦是唯識學的根本經典之一雲:八識有不思議熏與不思議變兩種相狀,因爲這熏與變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稱之爲不思議熏與不思議變。何謂不思議熏呢?譬如你拿一樣東西在點燃的香上熏一熏,這東西自然就有香的味道了,雖然我們在這物品上看不到香的形相,但聞一聞,確實是有香的味道,這就是不思議熏之意。經過不思議熏之後,便産生了不思議的變化。以世間具體的香去熏具體的衣物等,尚且會有不思議的變化,更何況是肉眼所不能見的心識之互相熏變,則更是微妙不可思議,更非凡夫之俗眼與淺智所能知見的了。唯識學就是研究這心識中不思議熏與變的道理。凡夫人原本都是用無明染法來熏染我們自己的本識,現在學佛,便得以依教理,反過來,用淨法去反熏。如何反熏呢?就是在六識中以淨善之法熏回去。現在從六識熏回去,英文叫Counter Action熏久了,即能轉染爲淨。所以講唯識學也是在講一種修行的方法,不是光談理論,或作學問,或把它只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那不是佛法的本意,反而是轉佛法成爲世間法,將佛法降級成爲佛學。

  剛才說一切法皆是心識之所變現,這變現是怎麼個變法呢?依大乘起信論而言,就是由業來轉識,變即由業相、轉相、到現相一步步演變而成。業相就是無明業相,最初一念無明心動叫作業相。凡是心有一點點微動都叫做業,所以我們說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即是根據這個道理而來的。無明業相一發生,本來清淨的如來藏便轉爲阿賴耶識,這就是轉相。一成轉相之後,接著便開始現相,亦即是現出外有相分,內有見分。先現出相分,因爲欲有所見,于是就見到了彼物相分;由于有所見的相分,因而就有能見的見分出現。也就是說,你想要看到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把這個應用到念佛、及觀佛國淨土上,其道理也是一樣的。譬如說你想要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莊嚴相,你依照經中所述的極樂淨土勝相去修觀想,去反熏、內熏;久而久之,你的諸識中便會被熏變出如是境界來;等你由念佛、觀佛而得定得到念佛叁昧的時候,你的染心息止,清淨心顯現,便與彌陀淨土的淨法相應,極樂勝境便現在前,這時你便真正能看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景象,這就是相分與見分的道理及其應用:所見之淨土景象屬于相分,定中之能見者屬于見分。

  二、五位百法

  在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中把一切法宇宙萬法簡化成六百六十法。因爲所謂一切法,其數實在甚多無量,絕非薄地凡夫及初學佛的人所能理解趣入。彌勒菩薩爲憐愍衆生故,將萬法一切法簡化成六百六十法,好讓我們由知解諸法之性相,而知道怎麼樣在修行中應用。世親菩薩在研究了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之後,覺得六百六十法其數還是太龐大,于是又將這六百六十法再精簡成一百法,且將這一百法分類爲五大項:即是

  一、心法

  二、心所有法

  叁、色法

  四、心不相應行法

  五、無爲法。

  五位百法表

  這五大項目原文叫做五位。位是類的意思Category。這五大類下面所包含的法總共有一百種,所以合稱爲五位百法。

  講完了題目唯識與百法,我們來談一談心。

  叁、心識之構成

  一般人談到心往往會說一顆心。事實上,心並非一顆。有人學觀心法門時,把心的位置觀想在胸部心口的部位,觀久了心口就痛,或心口就糾成一團;所以不可把心看做一顆。在佛法中,心不是一個不可分割inpisible之體,或絕然獨立的一個獨體,它是可以分析成很多部分或成分的。佛把心分析成八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合稱爲前五識;第六識即是意識;第七識又稱末那識,爲我執之中心;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意即藏識。藏是寶藏,也有隱藏之意,我們所造的一切業都藏在這兒,它是我們所造業的一個大貯藏室。所有好的、壞的東西都存在那兒。

  四、心識如何生起

  根塵相接而生識,以眼爲例:當我們的眼根接觸到外境時,便能生出眼識。譬如以我現在眼根所接觸到的前面這個茶杯來講,這茶杯就是塵或外塵,對眼根來說,它就是色塵。成唯識論雲:眼色爲緣,生于眼識。這就是說:以眼根與色塵當作緣,就會生出眼識。緣,是條件之意。照理講應有眼、色、空、明四緣,四緣具足則眼識生其實詳細講則眼識須具九緣才能生起,但我們現在只簡單地講眼根與色塵二緣。根塵相接而生識」是唯識學最基本的道理:要有根,要有塵,而且根和塵必須相接觸,這叁件事具足才能生出識來。若是眼根壞掉了,即使有色塵當前,也是不能見;若有眼根,而沒有色塵當前,也仍不能有所見。若有眼根,也有色塵,然而兩者並不相接,還是不能有所見。第一、要有根,第二、要有塵,第叁、根塵相接後,便會不思議地生出識來。眼根與色塵相接後所生出的識,就稱爲眼識;若是耳根與聲塵相接所生的,便稱爲耳識。因此,

  「眼」觸「色塵」生「眼識」

  「耳」觸「聲塵」生「耳識」

  「鼻」觸「香塵」生「鼻識」

  「舌」觸「味塵」生「舌識」

  「身」觸「觸塵」生「身識」

  「意」觸「法塵」生「意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識,皆依其根而立名。

  爲使大家易于了解起見,現在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根塵相接而生識的道理。還是以眼爲例: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眼識,這道理就跟照相一樣。經上說:我們的眼根會攀緣。如何攀緣呢?我們的眼睛一張開,就像是照相機的照門打開了一樣;按紐一按,外境的影像就隨著喀嚓一聲,全給抓了進來,收錄在底片上。同樣的,當我們的眼睛一張開,接觸外境時,外境的影像影子就立刻給收攝進來;這些數據外境的影像收進來之後,並非就完事了:我們會進一步把這些收集進來的影像加以處理、運用。如何處理、運用呢?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一生起後,幾乎是與之同時,就有一個第六意識生起,來分析前五識所收進來的資料五塵落謝的影子。故稱這意識爲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起的意識。前五識生起時只是對外物本身粗略的判別,這是最基本的了別,並不含任何情感、見解、價值判斷。等到第六意識生起時,它便對所收集進來的外境影像,很快速地加以進一步的判別,亦即是分別出它們是美是醜,是好是壞,是淨是染,是高是低,是可欲還是不可欲可樂、不可樂等等。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眼根接觸到這個人色塵時,便于剎那間生起眼識。識是了別的意思,也就是了解與分別的意思。眼識一生,我們便能了解、分別而知道這是一個人,然而只是粗略地知道這是一個人,如是而已。第六意識生起時,

  便又于剎那間進一步分析,而更進一步了別:這人是個男人男女相的分別産生了;這男人是個黑人色相、種族之分別産生了,接著心中所知凡是黑人的特色,幾乎都會自動地賦與在這個人身上了。例如:通常較會唱歌、打球、或打西洋拳擊等。如果是個美國白人,則我們會想到坦直、慷慨等種種屬性。凡此種種分別或價值判斷,都是由第六意識的作用而起的。

  第六意識雖然能分別,但它卻不是自主的,它必須要攀緣前五識,也就是前五塵的影子,圓覺經上說我們衆生妄以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這就是說:事實上,我們的自心相並無實體,卻將攀緣六塵所攝取到的影子,認做是我們自己的心相。就像臺語中所說的:看見一個影子就生一個兒子一樣。第六意識之所以不自主的原因是:于外,它要以前五識爲自資,來提供它數據;于內,又有第七識末那識當他的後臺老板Director。表面上看來,第六識好像是真正完全主持著我們妄想分別的業務,而事實上,真正的大老板,卻是第六識背後的那個黑社會的頭子──第七識末那識又稱第七意識;末那識雖然躲在後面,深藏不露,但它卻是真正發號施令give orders的主腦由于它的指使,令前六識都變成染汙,故末那識又稱爲染汙意,末那識發號施令時十分狡狯tricky,讓我們都不知不覺。截至目前爲止,在世界史上,世間凡夫人從來也沒人知道它,更不知它叫什麼名字,也沒看過它除了佛世尊外,這一切世間的智者、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皆從未有能知、能見此末那識者──唯佛能知。末那識對第六識的控管,比慈禧太後的掌控還要嚴厲、機密,因爲它除了垂簾聽政之外,而且于下達命令時亦不作聲色,因此令外人凡夫人不知不覺。

  且說,這第七末那識即是我執的中心。爲什麼我們會有種種妄想分別?因爲我們的思想、行爲都幾乎完全依照我爲出發點;因爲有我,所以有我見、及我執,其生起之次第則是:由我而生我見,由我見而生出我執。這我見、我執都是第七識的産物。我執又有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二種。我們與生俱來,第七識執著第八

  識的見分爲我,執前六識爲我所,稱爲俱生我執。前六識經由後天的習學而起的種種分別執著,稱爲分別我執。所以,第六識是依前五識及第七識而生,而第七末那識又是依第八識而起。若以黑社會來比喻,第七識有如幕後老板,是罪魁禍首,第六識像…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