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舵主、堂主、或大哥,前五識則像小弟或小混混,所以辦事與倒黴的總是前五識與第六識,而第七識總是安然無事。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五塵色、聲、香、味、觸後,收集資料變成五識五種影子輸進來Input,第六識便立即執取這五種影像,再加以分析,分析之後便采納而受用之;于是乎,好壞、美醜、高下等等分別、判斷、取舍,便油然而興;這就是我們所有的意見、喜好、偏見等等産生的過程!乃至于哲學、藝術、倫理等之所謂思想、理論,也都是這樣生起的。于外攀緣前五識,于內攀緣第七識,于是生起第六識,而第七識則又從第八識中來;唯識學就是研究這些道理的。當然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唯識學是要研究這八識是如何變現出這些東西來的。研習唯識學之後,我們修行要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呢?我們應當用第六識去反熏第七、第八識,因此首先須在第六意識下工夫,把六識的汙染部分都反熏成清淨的,即是所謂轉染爲淨,轉識爲智,其最後的結果也就是所謂轉八識爲四智:亦即,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我執中心的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藏之大貨倉爲大圓鏡智,于是便可燭照世出世間一切法之真如本際,曆曆在目。

  五、研究唯識之目的

  我們研究唯識的目的,簡單一句話,就是爲了要通達一切法相,或說是爲了要通達一切法之性與相,以便修證菩提。法有兩部分:一是法性,一是法相。誠如開經偈中的第一句話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之所以微妙,就是因爲它涵蓋了性、相兩部分。所以佛教宗派裏也有性宗、相宗之分。事實上,性宗與相宗並非是互相對抗的,而應是互相融通、相輔相成的。在佛法中的修學,有的人以性宗爲主,有的人以相宗爲主,然而其實是性相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達于究竟圓滿之修證。若只修性而不修相,或只修相而不修性,都會造成偏頗,難入圓滿的中道。據理而言,法性是體,法相是用。體就是本質、性質Reality, Nature, or Essence之意,所以法性就是法的性質或本質。用是現象Appearance, Phenomenon,所以法相就是法的相貌與現象。本體與現象,我們都必須明了。若只知本體,卻不達其用,便無法應用無礙,而只有空疏的理論,如是則無濟于事。更具體而言,法相學是研究法的生滅、來去、因緣、和合,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等等之相,叁界六道凡夫如何演變之相,以及叁乘賢聖如何斷惑證真、證入聖道的聖相。換言之,亦即是研究一切凡相與聖相;若研究凡相,即是研究凡夫的生死,以及種種因緣苦樂等業果之相;若是研究所謂聖相,即是研究種種出離生死,聞、修、斷、證之相,以及佛與菩薩如何經由修行而證到法、報、化叁身、四智,及證悟之後的起用之相。這些都是法相學研究的對象。什麼是法性呢?研究法性,即是研究或參究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屬因緣,亦不屬和合,本來湛然常寂,衆生與佛清淨一如之性,謂之佛性,或本性。因此,若能知相而了性,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打通一切修行的關隘。然而這不單是在文字上的知解就夠,而是解行必須相應,亦即必須先確實透徹地了解這一步是解;而後照著去修這是依解起行;最後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體會、契入這是行後獲得證、悟。

  六、學佛的最難處──性相融通

  承上所言,學佛最大的難題是要會合、而且融攝性、相二學,也就是說要了性達相。這確實是件很難的工作,因爲光是性宗或相宗,就夠我們一般人學一輩子了。其實若一輩子能把其中一宗弄通,也已經是很難能可貴的了。不過,對一般學佛的人而言,即使不能完全弄通,至少性、相二學的基礎知識是應該有的,如此對我們的修行會産生非常大的幫助:其實是,不論你是修那種法門的,通曉性相對你的修學都是大有幫助的。禅宗有一百丈野狐之公案,其中說有一禅師由于過去世曾對人妄作指示說:大修行底人,不落因果,因而五百世墮爲野狐身五百世都生爲狐狸。百丈禅師爲他代轉一字曰:大修行底人,不昧因果。即由此一字之轉,那人即得脫狐身。大修行底人,就是了性之人,以其了達一切法性及自心自性;不昧因果就是達相。這公案很明白地昭示我們:了性與達相,二者不可偏廢;並且,即使已經了性,也不能廢相或壞相,因爲若壞相即壞因果,有大罪過。因此我們學佛必須了性而且達相才行:雖然一切法本性一如,然而由于因緣和合,仍然是有一切法相生起,因此一與多,相融相攝而不相妨,這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本性不妨諸相發揮,如是解了,是故于法相生起處,我們就不會再迷于如是諸相了。有人先研究法性,稍解其一二,而對法相則完全不解,因此心中起疑,便問說:法性既是一如,生佛平等,那我爲什麼還要拜佛呢?這就是沒有通達法之性與相,才有如是疑。若因此而令修行滯礙不通,乃至執著到極點時,就很容易變成所謂的惡取空或斷滅空。這不僅是不善學性宗而成爲口頭禅者會有此病,連不善學相宗,變成只玩弄名相、作學問,也同樣會令人墮入惡取空,乃至犯了壞法或謗第一義谛法的大過。若是正確修學法相,可達不昧因果,然而若不進而參究法性,便無法通達第一義谛,如此則對法相的許多執著便不能破除。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

  動。不昧因果,即是「善分別諸法相。因爲一切法還是有因、有果,有六凡、有四聖,有佛、有魔,有叁界六道等,這一切相都是有的。但是于第一義而不動,則了衆生與佛究竟平等,佛界如,魔界如,一如無二如楞嚴經語。對性、相兩方面都要努力求通達,修行才會少障礙。任何人都不能說他沒有障礙,因爲無始以來業力大儲藏室第八識藏裏裝的垃圾太多了,要先清理;如何清呢?最簡便的便是禮佛修忏悔。因爲若真心想修行,還是要實實在在地從普賢十大願的一者,禮敬諸佛修起。

  總結來說,修行不能光只要修性,也不能光只要修相;兩個都得修,而且還要融會貫通,才能速疾去除一切我法二執,漸漸契入中道甚深之理,超越兩邊,入無上智。

  七、通達性相的兩種修法

  如何才能通達性相呢?這有兩種修法:

  大根器的人可由性而相性↓相,由上而下順著修,也就是說,由內而外。用西洋哲學的術語來說,即是所謂演繹法Deductive;或亦可說是由性演」。亦即從總相的原理原則,推到殊相的個別之運用,或由共相到殊相from universal to particular。這個修法是屬最上上根利智之人的修法,以其根器利故,直下就能悟到本性,然後再從本性出發,推衍擴及一切法。這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師說的:見性之後,則能于一切法,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中小根器的人則須由相而性相↓性逆著修回來,也就是由外而內,或是藉相了性,因爲借著研習法相,便漸漸能反溯本源,而了達法性。其所用的方法便是西洋哲學所說的歸納法Inductive:會相入性。若是上面所說的大根器的人,便能一開始就抓到法的根源,有如探到河流的源頭一般,然後從源頭處順流演繹下來,應用于萬法之中,亦不見費力。至于中下根人既不能如是一下子便探到源頭悟到本性,便須努力參究,尋訪其根源;有如科學家運用歸納法一樣,收集研究種種資料、證據,最後達到一個結論。這一番辛勤下來,最後所得到的結論,還是一個法性一切法的本性,因此說:一切修學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要通達法之性相。這就是會相入性或由相返性的原理與方法。

  八、學唯識之難處

  可是,研究唯識學有一個相當困難之處,那就是名相太多。然而真正大難之處,還不在于名相繁多,而在于這些名相不能不懂,但又不能執著!這就真爲難了。古德說:計著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修習佛慧須要徹底了解法相,不可有一絲模棱兩可,但又不可生計著之心,真是大難、大難!最後,我們應知:佛說一切法,都是爲了幫助衆生修行。須知唯識一法應不是文字遊戲game,也不要只把它當作一種學術或學問來研究而已;研究了解的同時,應將此「聞慧」運用在修行上,這樣研究唯識才是真有用,也才是佛法的正途。若只認爲它很有趣,而且自己可以從其中學到很多知識,可是學了之後卻不務修行,只是到處去炫學,到處去蓋,這樣便有違佛法修學之旨,而無實際的受用。最重要的還是要能把那些知識用在自身自心上,以增進自己的修行才好。如是才能漸漸真正地覺了法相及法性,從而了達佛所說的一切法,泯除我見、我執、及法愛、法執,究竟通達無上覺道。

  

《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