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舵主、堂主、或大哥,前五识则像小弟或小混混,所以办事与倒霉的总是前五识与第六识,而第七识总是安然无事。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五尘色、声、香、味、触后,收集资料变成五识五种影子输进来Input,第六识便立即执取这五种影像,再加以分析,分析之后便采纳而受用之;于是乎,好坏、美丑、高下等等分别、判断、取舍,便油然而兴;这就是我们所有的意见、喜好、偏见等等产生的过程!乃至于哲学、艺术、伦理等之所谓思想、理论,也都是这样生起的。于外攀缘前五识,于内攀缘第七识,于是生起第六识,而第七识则又从第八识中来;唯识学就是研究这些道理的。当然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唯识学是要研究这八识是如何变现出这些东西来的。研习唯识学之后,我们修行要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呢?我们应当用第六识去反熏第七、第八识,因此首先须在第六意识下工夫,把六识的污染部分都反熏成清净的,即是所谓转染为净,转识为智,其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所谓转八识为四智:亦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我执中心的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藏之大货仓为大圆镜智,于是便可烛照世出世间一切法之真如本际,历历在目。
五、研究唯识之目的
我们研究唯识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就是为了要通达一切法相,或说是为了要通达一切法之性与相,以便修证菩提。法有两部分:一是法性,一是法相。诚如开经偈中的第一句话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佛法之所以微妙,就是因为它涵盖了性、相两部分。所以佛教宗派里也有性宗、相宗之分。事实上,性宗与相宗并非是互相对抗的,而应是互相融通、相辅相成的。在佛法中的修学,有的人以性宗为主,有的人以相宗为主,然而其实是性相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达于究竟圆满之修证。若只修性而不修相,或只修相而不修性,都会造成偏颇,难入圆满的中道。据理而言,法性是体,法相是用。体就是本质、性质Reality, Nature, or Essence之意,所以法性就是法的性质或本质。用是现象Appearance, Phenomenon,所以法相就是法的相貌与现象。本体与现象,我们都必须明了。若只知本体,却不达其用,便无法应用无碍,而只有空疏的理论,如是则无济于事。更具体而言,法相学是研究法的生灭、来去、因缘、和合,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等等之相,三界六道凡夫如何演变之相,以及三乘贤圣如何断惑证真、证入圣道的圣相。换言之,亦即是研究一切凡相与圣相;若研究凡相,即是研究凡夫的生死,以及种种因缘苦乐等业果之相;若是研究所谓圣相,即是研究种种出离生死,闻、修、断、证之相,以及佛与菩萨如何经由修行而证到法、报、化三身、四智,及证悟之后的起用之相。这些都是法相学研究的对象。什么是法性呢?研究法性,即是研究或参究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属因缘,亦不属和合,本来湛然常寂,众生与佛清净一如之性,谓之佛性,或本性。因此,若能知相而了性,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打通一切修行的关隘。然而这不单是在文字上的知解就够,而是解行必须相应,亦即必须先确实透彻地了解这一步是解;而后照着去修这是依解起行;最后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体会、契入这是行后获得证、悟。
六、学佛的最难处──性相融通
承上所言,学佛最大的难题是要会合、而且融摄性、相二学,也就是说要了性达相。这确实是件很难的工作,因为光是性宗或相宗,就够我们一般人学一辈子了。其实若一辈子能把其中一宗弄通,也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不过,对一般学佛的人而言,即使不能完全弄通,至少性、相二学的基础知识是应该有的,如此对我们的修行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其实是,不论你是修那种法门的,通晓性相对你的修学都是大有帮助的。禅宗有一百丈野狐之公案,其中说有一禅师由于过去世曾对人妄作指示说:大修行底人,不落因果,因而五百世堕为野狐身五百世都生为狐狸。百丈禅师为他代转一字曰:大修行底人,不昧因果。即由此一字之转,那人即得脱狐身。大修行底人,就是了性之人,以其了达一切法性及自心自性;不昧因果就是达相。这公案很明白地昭示我们:了性与达相,二者不可偏废;并且,即使已经了性,也不能废相或坏相,因为若坏相即坏因果,有大罪过。因此我们学佛必须了性而且达相才行:虽然一切法本性一如,然而由于因缘和合,仍然是有一切法相生起,因此一与多,相融相摄而不相妨,这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的:本性不妨诸相发挥,如是解了,是故于法相生起处,我们就不会再迷于如是诸相了。有人先研究法性,稍解其一二,而对法相则完全不解,因此心中起疑,便问说:法性既是一如,生佛平等,那我为什么还要拜佛呢?这就是没有通达法之性与相,才有如是疑。若因此而令修行滞碍不通,乃至执着到极点时,就很容易变成所谓的恶取空或断灭空。这不仅是不善学性宗而成为口头禅者会有此病,连不善学相宗,变成只玩弄名相、作学问,也同样会令人堕入恶取空,乃至犯了坏法或谤第一义谛法的大过。若是正确修学法相,可达不昧因果,然而若不进而参究法性,便无法通达第一义谛,如此则对法相的许多执着便不能破除。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
动。不昧因果,即是「善分别诸法相。因为一切法还是有因、有果,有六凡、有四圣,有佛、有魔,有三界六道等,这一切相都是有的。但是于第一义而不动,则了众生与佛究竟平等,佛界如,魔界如,一如无二如楞严经语。对性、相两方面都要努力求通达,修行才会少障碍。任何人都不能说他没有障碍,因为无始以来业力大储藏室第八识藏里装的垃圾太多了,要先清理;如何清呢?最简便的便是礼佛修忏悔。因为若真心想修行,还是要实实在在地从普贤十大愿的一者,礼敬诸佛修起。
总结来说,修行不能光只要修性,也不能光只要修相;两个都得修,而且还要融会贯通,才能速疾去除一切我法二执,渐渐契入中道甚深之理,超越两边,入无上智。
七、通达性相的两种修法
如何才能通达性相呢?这有两种修法:
大根器的人可由性而相性↓相,由上而下顺着修,也就是说,由内而外。用西洋哲学的术语来说,即是所谓演绎法Deductive;或亦可说是由性演」。亦即从总相的原理原则,推到殊相的个别之运用,或由共相到殊相from universal to particular。这个修法是属最上上根利智之人的修法,以其根器利故,直下就能悟到本性,然后再从本性出发,推衍扩及一切法。这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的:见性之后,则能于一切法,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中小根器的人则须由相而性相↓性逆着修回来,也就是由外而内,或是藉相了性,因为借着研习法相,便渐渐能反溯本源,而了达法性。其所用的方法便是西洋哲学所说的归纳法Inductive:会相入性。若是上面所说的大根器的人,便能一开始就抓到法的根源,有如探到河流的源头一般,然后从源头处顺流演绎下来,应用于万法之中,亦不见费力。至于中下根人既不能如是一下子便探到源头悟到本性,便须努力参究,寻访其根源;有如科学家运用归纳法一样,收集研究种种资料、证据,最后达到一个结论。这一番辛勤下来,最后所得到的结论,还是一个法性一切法的本性,因此说:一切修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要通达法之性相。这就是会相入性或由相返性的原理与方法。
八、学唯识之难处
可是,研究唯识学有一个相当困难之处,那就是名相太多。然而真正大难之处,还不在于名相繁多,而在于这些名相不能不懂,但又不能执着!这就真为难了。古德说:计著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修习佛慧须要彻底了解法相,不可有一丝模棱两可,但又不可生计着之心,真是大难、大难!最后,我们应知:佛说一切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修行。须知唯识一法应不是文字游戏game,也不要只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或学问来研究而已;研究了解的同时,应将此「闻慧」运用在修行上,这样研究唯识才是真有用,也才是佛法的正途。若只认为它很有趣,而且自己可以从其中学到很多知识,可是学了之后却不务修行,只是到处去炫学,到处去盖,这样便有违佛法修学之旨,而无实际的受用。最重要的还是要能把那些知识用在自身自心上,以增进自己的修行才好。如是才能渐渐真正地觉了法相及法性,从而了达佛所说的一切法,泯除我见、我执、及法爱、法执,究竟通达无上觉道。
《观所缘缘论义贯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一节 唯识学概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