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唯识学概要
一、何谓唯识
首先,什么是唯识学呢?唯识学简言之一句话,就是洋人所喜欢说的佛教心理学Buddhist Psychology。唯识一词是怎么来的呢?正如华严经中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它很多经典里也都讲到这个道理。现在先解释一下题目:唯识与百法。
唯的意义是只是、皆是、或完全是、唯有的意思。识就是心识。唯识两个字合在一起,其意义就是说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唯识学就是阐发这个基本道理的。换句话说,它就是在研究众生心之本识阿赖耶识是如何为无明所熏,而变现出一切法,研究这熏与变的道理,就是唯识学的核心主题。佛法中讲熏习或熏变是指第八识里有一个种子习气,因这种子习气不断熏染本识,使它转变为阿赖耶识,所以称为熏变。楞伽经此经亦是唯识学的根本经典之一云:八识有不思议熏与不思议变两种相状,因为这熏与变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之为不思议熏与不思议变。何谓不思议熏呢?譬如你拿一样东西在点燃的香上熏一熏,这东西自然就有香的味道了,虽然我们在这物品上看不到香的形相,但闻一闻,确实是有香的味道,这就是不思议熏之意。经过不思议熏之后,便产生了不思议的变化。以世间具体的香去熏具体的衣物等,尚且会有不思议的变化,更何况是肉眼所不能见的心识之互相熏变,则更是微妙不可思议,更非凡夫之俗眼与浅智所能知见的了。唯识学就是研究这心识中不思议熏与变的道理。凡夫人原本都是用无明染法来熏染我们自己的本识,现在学佛,便得以依教理,反过来,用净法去反熏。如何反熏呢?就是在六识中以净善之法熏回去。现在从六识熏回去,英文叫Counter Action熏久了,即能转染为净。所以讲唯识学也是在讲一种修行的方法,不是光谈理论,或作学问,或把它只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那不是佛法的本意,反而是转佛法成为世间法,将佛法降级成为佛学。
刚才说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这变现是怎么个变法呢?依大乘起信论而言,就是由业来转识,变即由业相、转相、到现相一步步演变而成。业相就是无明业相,最初一念无明心动叫作业相。凡是心有一点点微动都叫做业,所以我们说起心动念都是造业,即是根据这个道理而来的。无明业相一发生,本来清净的如来藏便转为阿赖耶识,这就是转相。一成转相之后,接着便开始现相,亦即是现出外有相分,内有见分。先现出相分,因为欲有所见,于是就见到了彼物相分;由于有所见的相分,因而就有能见的见分出现。也就是说,你想要看到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把这个应用到念佛、及观佛国净土上,其道理也是一样的。譬如说你想要看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庄严相,你依照经中所述的极乐净土胜相去修观想,去反熏、内熏;久而久之,你的诸识中便会被熏变出如是境界来;等你由念佛、观佛而得定得到念佛三昧的时候,你的染心息止,清净心显现,便与弥陀净土的净法相应,极乐胜境便现在前,这时你便真正能看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景象,这就是相分与见分的道理及其应用:所见之净土景象属于相分,定中之能见者属于见分。
二、五位百法
在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中把一切法宇宙万法简化成六百六十法。因为所谓一切法,其数实在甚多无量,绝非薄地凡夫及初学佛的人所能理解趣入。弥勒菩萨为怜愍众生故,将万法一切法简化成六百六十法,好让我们由知解诸法之性相,而知道怎么样在修行中应用。世亲菩萨在研究了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之后,觉得六百六十法其数还是太庞大,于是又将这六百六十法再精简成一百法,且将这一百法分类为五大项:即是
一、心法
二、心所有法
三、色法
四、心不相应行法
五、无为法。
五位百法表
这五大项目原文叫做五位。位是类的意思Category。这五大类下面所包含的法总共有一百种,所以合称为五位百法。
讲完了题目唯识与百法,我们来谈一谈心。
三、心识之构成
一般人谈到心往往会说一颗心。事实上,心并非一颗。有人学观心法门时,把心的位置观想在胸部心口的部位,观久了心口就痛,或心口就纠成一团;所以不可把心看做一颗。在佛法中,心不是一个不可分割inpisible之体,或绝然独立的一个独体,它是可以分析成很多部分或成分的。佛把心分析成八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合称为前五识;第六识即是意识;第七识又称末那识,为我执之中心;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意即藏识。藏是宝藏,也有隐藏之意,我们所造的一切业都藏在这儿,它是我们所造业的一个大贮藏室。所有好的、坏的东西都存在那儿。
四、心识如何生起
根尘相接而生识,以眼为例:当我们的眼根接触到外境时,便能生出眼识。譬如以我现在眼根所接触到的前面这个茶杯来讲,这茶杯就是尘或外尘,对眼根来说,它就是色尘。成唯识论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就是说:以眼根与色尘当作缘,就会生出眼识。缘,是条件之意。照理讲应有眼、色、空、明四缘,四缘具足则眼识生其实详细讲则眼识须具九缘才能生起,但我们现在只简单地讲眼根与色尘二缘。根尘相接而生识」是唯识学最基本的道理:要有根,要有尘,而且根和尘必须相接触,这三件事具足才能生出识来。若是眼根坏掉了,即使有色尘当前,也是不能见;若有眼根,而没有色尘当前,也仍不能有所见。若有眼根,也有色尘,然而两者并不相接,还是不能有所见。第一、要有根,第二、要有尘,第三、根尘相接后,便会不思议地生出识来。眼根与色尘相接后所生出的识,就称为眼识;若是耳根与声尘相接所生的,便称为耳识。因此,
「眼」触「色尘」生「眼识」
「耳」触「声尘」生「耳识」
「鼻」触「香尘」生「鼻识」
「舌」触「味尘」生「舌识」
「身」触「触尘」生「身识」
「意」触「法尘」生「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皆依其根而立名。
为使大家易于了解起见,现在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根尘相接而生识的道理。还是以眼为例:眼根与色尘相接而生眼识,这道理就跟照相一样。经上说:我们的眼根会攀缘。如何攀缘呢?我们的眼睛一张开,就像是照相机的照门打开了一样;按纽一按,外境的影像就随着喀嚓一声,全给抓了进来,收录在底片上。同样的,当我们的眼睛一张开,接触外境时,外境的影像影子就立刻给收摄进来;这些数据外境的影像收进来之后,并非就完事了:我们会进一步把这些收集进来的影像加以处理、运用。如何处理、运用呢?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一生起后,几乎是与之同时,就有一个第六意识生起,来分析前五识所收进来的资料五尘落谢的影子。故称这意识为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起的意识。前五识生起时只是对外物本身粗略的判别,这是最基本的了别,并不含任何情感、见解、价值判断。等到第六意识生起时,它便对所收集进来的外境影像,很快速地加以进一步的判别,亦即是分别出它们是美是丑,是好是坏,是净是染,是高是低,是可欲还是不可欲可乐、不可乐等等。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眼根接触到这个人色尘时,便于剎那间生起眼识。识是了别的意思,也就是了解与分别的意思。眼识一生,我们便能了解、分别而知道这是一个人,然而只是粗略地知道这是一个人,如是而已。第六意识生起时,
便又于剎那间进一步分析,而更进一步了别:这人是个男人男女相的分别产生了;这男人是个黑人色相、种族之分别产生了,接着心中所知凡是黑人的特色,几乎都会自动地赋与在这个人身上了。例如:通常较会唱歌、打球、或打西洋拳击等。如果是个美国白人,则我们会想到坦直、慷慨等种种属性。凡此种种分别或价值判断,都是由第六意识的作用而起的。
第六意识虽然能分别,但它却不是自主的,它必须要攀缘前五识,也就是前五尘的影子,圆觉经上说我们众生妄以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说:事实上,我们的自心相并无实体,却将攀缘六尘所摄取到的影子,认做是我们自己的心相。就像台语中所说的:看见一个影子就生一个儿子一样。第六意识之所以不自主的原因是:于外,它要以前五识为自资,来提供它数据;于内,又有第七识末那识当他的后台老板Director。表面上看来,第六识好像是真正完全主持着我们妄想分别的业务,而事实上,真正的大老板,却是第六识背后的那个黑社会的头子──第七识末那识又称第七意识;末那识虽然躲在后面,深藏不露,但它却是真正发号施令give orders的主脑由于它的指使,令前六识都变成染污,故末那识又称为染污意,末那识发号施令时十分狡狯tricky,让我们都不知不觉。截至目前为止,在世界史上,世间凡夫人从来也没人知道它,更不知它叫什么名字,也没看过它除了佛世尊外,这一切世间的智者、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皆从未有能知、能见此末那识者──唯佛能知。末那识对第六识的控管,比慈禧太后的掌控还要严厉、机密,因为它除了垂帘听政之外,而且于下达命令时亦不作声色,因此令外人凡夫人不知不觉。
且说,这第七末那识即是我执的中心。为什么我们会有种种妄想分别?因为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几乎完全依照我为出发点;因为有我,所以有我见、及我执,其生起之次第则是:由我而生我见,由我见而生出我执。这我见、我执都是第七识的产物。我执又有分别我执与俱生我执二种。我们与生俱来,第七识执着第八
识的见分为我,执前六识为我所,称为俱生我执。前六识经由后天的习学而起的种种分别执着,称为分别我执。所以,第六识是依前五识及第七识而生,而第七末那识又是依第八识而起。若以黑社会来比喻,第七识有如幕后老板,是罪魁祸首,第六识像…
《观所缘缘论义贯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一节 唯识学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