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也願意隨你入道。』」
佛陀說到這裏時,停了一會兒,又對衆人說:「慧王比丘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那個小孩子離垢王就是我。久遠以來,無數佛土中如我等不計其數的佛,都是因爲文殊菩薩教化功德而發起入道修行的,其實我們都蒙受過文殊菩薩的恩德啊!
2.貪吃的比丘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優波笈多尊者繼承了佛陀教化的事業,繼續在摩偷羅國的那哆婆哆寺弘揚佛法,度化衆人。
寺中有一位比丘,已經修行了很久都無法得道。其實他沒有其它的毛病,就是貪吃貪喝,別人吃一缽飯食就夠了,可是他總覺得不夠,吃了還想再吃。有時明明已經吃不下去了,還是要求別人給他施舍。
眼見比他晚進來的師弟們都一一得道,他很苦惱地請教優波笈多尊者:
「師父啊!爲什麼我這麼認真刻苦地修習佛法,卻一直沒有得道呢?」
尊者回答說:「正是因爲你貪吃,所以一直沒有得道。你不用著急,這樣吧!明天我爲你准備一餐飯,等你吃完後我再爲你說法。」
第二天比丘一起床,便急忙趕到優波笈尊者多那裏。尊者見他來了,就端出一缽滿滿的小米粥,旁邊放著一個空盆。缽裏的粥不斷冒出熱氣,還散發一陣誘人的香味,看得出來是剛做好的小米粥。
尊者說:「這一缽小米粥歸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邊的空盆一樣空,不過你要知道,這是剛出鍋的粥,要等它稍微冷一點之後,你才能吃。」
但是比丘一聞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製不住自己,很想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會兒有人來分享,于是他低下頭對著那缽熱騰騰的小米粥使勁吹著,想讓粥快點冷下來。
剛吹了一會兒,他就急著問尊者:「這粥已經冷了,我可以吃了吧?」
尊者盯著他說:「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還是熱的。你應該把粥看做是不幹淨的東西或者是一碗清水,這樣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卻下來。」
比丘茫然地聽著尊者的話,似乎聽懂些什麼,可是還是迫不及待地端起缽開始喝小米粥,結果小米粥太燙,他不得不吐出來,剛好吐在面前那個空盆中。
這時,尊者指著他剛吐出來的小米粥對他說:「你現在再把它吃掉。」
比丘驚訝的回答說:「這已經是不幹淨的東西了,怎麼能再吃下去呢?」
這時候尊者便對他說:「只要你把一切飲食看做是別人的鼻涕或嘔吐物,你的心自然會清淨下來,內心清淨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義,修得正道。」
這位比丘恍然大悟,馬上改掉貪吃的惡習,刻苦用功,後來果然進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阿羅漢果。
3.羅漢與大象
從前,有兄弟二人隨佛出家。哥哥每天精進持戒,打坐參禅,卻忽略了隨衆作務,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則是勤勞工作,布施濟衆,廣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來清淨戒律,多有毀犯。
後來哥哥往生之後轉世爲佛陀的弟子,修得了羅漢道,而弟弟卻投生到大象群中,變成了象王。因爲這頭象前世布施修福,這一生有大福報,不但色澤美麗光滑,更是力大無比。國王非常寵愛這頭大象,把大象封爲「百戶王」,並用金銀珠寶把它裝飾起來,並派專人照顧大象的飲食起居,讓它在宮廷過著舒適奢華的生活。
修成羅漢的哥哥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次國內饑荒,羅漢哥哥他衣衫褴褛,托缽七日,都是空缽而回,饑餓和寒冷一直困擾著他。他餓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了,有時只得少許飲食,茍延生命。
一日,羅漢哥哥在路上托缽時,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爲一頭大象,但卻身套绫羅綢緞,披挂璎珞珠寶遊行街道,城裏百姓都以美味佳肴來供養它。
羅漢知道過去世他與大象的因緣,于是在黃昏時去象住的地方,對大象說:
「我和你前世都有罪業,你好好回憶往事吧!」
大象蒙羅漢哥哥加持,當下回想起過去世的種種因緣。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業,憂愁不樂,從此絕食。
國王知道大象絕食,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道日前黃昏有一沙門撫摩象耳,喃喃自語,當夜大象就不再進飲食了。
「那沙門到底說了什麼?」國王有點憤怒地問。
「沒有聽清楚他說什麼。」象王的守衛回答。
國王立刻吩咐衛士:「你馬上帶幾個人去請那位沙門過來一趟。」
不一會兒,衛士便將那位沙門請來。
「尊貴的沙門,請問您跟我的象王說了什麼?它自從見了您之後,就悶悶不樂、不再飲食。」國王著急地問著。
「我只與它說我與你過去都有罪業,並沒有多說別的。」沙門回答說。
沙門並向國王說明他與大象過去的因緣,國王聽了以後,深深體會到因果報應,果然絲毫不爽。後來就流傳著這麼一首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4.毗多輸柯之死
阿育王的好友毗多輸柯,有一次前往一個偏遠的地方,回國後發現自己生病了。隨著病情不斷加重,他的頭上竟長出了許多膿瘡。
阿育王聽說後,馬上派醫生幫毗多輸柯治療。醫生認爲要讓他恢複體力、增強體質,唯一的辦法就是喝牛奶,于是毗多輸柯只好前往盛産牛奶的地方。
當時有一個叫分那婆陀那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個佛門弟子把這個情況報告阿育王,阿育王便派密使去探察。
過了些日子,密使帶回外道門生以及他們的經典著作,阿育王看了非常生氣,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國的外道異教徒全部殺光,一天之內竟殺了十萬八千多人。
當時有一個異教弟子,他對自己的宗教十分崇敬,畫了一張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畫像。阿育王聽說這件事,立刻將他的親屬抓來用火燒死。
盛怒的阿育王還下令:「如果有人能殺死這個異教徒,提著他的頭來見我,我就賞他金子。」
這時,毗多輸柯來到養牛場已經有很多天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見起色。長期生病使他的頭發和胡須都長得很長,衣服也破爛不堪,渾身又髒又臭。
聽到阿育王懸賞捉拿一個異教徒,養牛場的女主人看著毗多輸柯,心想:「看他狼狽的樣子,這家夥是不是那個被追殺的異教徒呢?」她悄悄對丈夫說:
「你應當殺了這個異教徒,割下他的頭,交給阿育王,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賞錢了。」
女主人的丈夫聽了,立即拔刀去殺毗多輸柯。毗多輸柯因爲病弱的身體根本無力搏鬥掙紮,一下子就被殺死了。
當養牛場女主人和丈夫把毗多輸柯的頭交給國王時,阿育王一看,震驚地說:
「這不是毗多輸柯的頭嗎?」
明白了整件事情後,阿育王低著頭不說一句話,內心難過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勸慰國王說:「那些被追殺的異教徒也正面臨這種苦難。大王應當給人民生存的歡樂,不要用死亡恐嚇人民。」
阿育王認爲大臣說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殺害異教徒的行爲。
許多比丘想不明白:「毗多輸柯以前做過什麼事,爲什麼遭到殺頭的報應呢?」便去請示優婆笈多尊者。
優婆笈多說:「過去世上有一個獵人,專門射殺野鹿。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這個獵人經常在水邊用網或絆繩殺這些野鹿。
佛陀在未成佛以前,還是修行者悉達多時,有天來到這水邊吃飯、洗澡,然後坐在樹下休息。野鹿嗅到生疏的氣味,自然不敢靠近水邊。獵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樹下,不由得生氣地想:『難怪鹿都不來,都是因爲這個人坐在這裏。』他越想越生氣,竟舉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
這個過去的獵人就是毗多輸柯,因爲他殺了很多鹿,所以他總是生病,忍受著身體的痛苦,又因爲他曾經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殺頭的報應。」
5.淨精進菩薩教化王子
過去,在人壽有八萬四千歲時,人人安樂,當時的佛名爲「廣光明」。廣光明佛住世時,國王、大臣以及百性人人信受佛法,個個安居樂業。
國王有個兒子名叫財功德,年十六歲,面貌英俊端正,風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從來不向佛陀恭敬禮拜。于是廣光明佛便慈悲地請淨精進菩薩前去教化王子。
有一天,當王子進宮門時,看見菩薩站在宮門前,生氣地罵道:
「你這下賤東西,爲什麼擋在宮門前?快滾!」
淨精進菩薩微笑地看著他,身體卻一動不動。
王子大怒,便用石頭砸他的臉,用刀刃割他的手臂。頓時淨精進菩薩血流如注,王子看到高興極了,心想:「這下你該走了吧?」不料菩薩反而更加和顔悅色,身體還是一動也不動。
看到菩薩一直保持微笑,不生氣也不發怒,王子反倒氣餒了,只好繞過菩薩,罵著走進宮門,心裏還嘀咕著:
「什麼妖孽?不會說話也不會生氣,真見鬼了!」
第二天王子要進門時,看到仍然是慈愛微笑著的菩薩,不由得心頭冒火,隨即將菩薩痛打一番。就這樣過了一千年,淨精進菩薩天天挨打受罵,卻毫無怨言。
到了一萬年的時候,淨精進菩薩雖然被允許進到第二道宮門,但仍是天天挨揍,受辱罵不止。
又一萬年過去了,淨精進菩薩沒有前進任何一步。
叁萬年過去了,淨精進菩薩仍未跨過第二道宮門。
四萬年過去,受盡折磨的淨精進菩薩才走到第四道宮門前。
五萬年到六萬年間,淨精進菩薩終于到了第六道宮門,王子每天進出都要賞他耳光,但是淨精進菩薩仍是微笑著。
八萬年又過去了,淨精進菩薩挨耳光的位置換到第六道宮門前。
「我每天用拳揍你的臉,看你還笑不笑!」無可奈何的王子還在發狠。
眼看再過七日就滿八萬四千年了,淨精進菩薩終于來到第七道宮門前,仍是不生氣也不發怒,和顔悅色的看著王子走下樓來,准備承受王子的折磨。
「你到底是不是人啊?每天看著你我都厭倦了,爲什麼你受了那麼長久的痛苦仍不厭倦?」王子終于改變了態度,臉上顯現對菩薩的敬佩。
淨精進菩薩見王子的惡心已經被平伏了,便開始說佛法度化他。
「菩薩啊!請接受我的忏悔!」王子聽到佛法的甘露,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王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你隨我到佛所聽廣光明佛說法吧!」
王子跟隨淨精進菩薩來到廣光明佛面前,向佛陀禮拜忏悔。
從此,財功德王子放棄王位,出家聽法修道,…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