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的打我們。此事的發生乃是由於過去所造的因緣,是我們自己所造之因産生的結果。挨此一拳,我們過去所造與之有關的那一苦因就沒了,同時此一拳本身也可成爲我們精進修行的著力之處。如是則挨此一拳實爲有益,而非有害。
這是一件說起來很容易而做起來則很困難的事。尤其是在西藏,由於文化背景完全忽視應付那種情況的適當方法,任何挨打而不還手的人都被看不起,都自覺羞愧。可是,在錫金我卻看到了一件真令我吃驚的事。有一位非常和善有趣的比丘。有一天,他對一位脾氣壞的比丘說了一句輕浮的話。那位比丘聽了大怒,先用腳踢他,再用一塊木頭打他的頭。被打的此丘還是像棉花一樣的柔和,一點也不焦躁或生氣,反而說:「謝謝,多謝。如果沒人發脾 氣,我就永遠無法在忍辱方面發展了。謝謝。」他說的是真心話。當此類情況發生時,我們必須准備好以上述的方式去應付。我們必須從最簡單的開始:首先,當有人說可厭的、不很重要的話時,我們就說:「是的,是的,一點也不錯。」我們說的雖非真心話,但可因而免費唇舌,不致卷入我們極應避免的爭論。那種人說的只是空話。藉著在無關緊要之事上發展忍辱,我們終將有能力應付困難之事。
忍辱的第二個主要方面是不避苦。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自討苦吃或以苦爲樂,雖然「不避苦」聽起來的確好像有這個意思。從無始至今,每一衆生都是一直在六道中受苦。在這段極長的時間裏,我們一定已在地獄道中受過數十億世紀之苦,在畜生道中受過數十億世紀之苦,在其馀四道中,亦複如是。從某一方面看,可說所有這些痛苦都是有益的,因爲我們如今在此並未受什麽苦。從另一方面看,這些痛苦也沒真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好處。當我們現在坐在這裏修一節禅觀時,我們的耐心極小,連保持正確的坐姿,産生適當的心態和念誦必需的經文都很覺吃力。我們若有耐心,對自對他都將極爲有益。佛陀在菩提迦耶成覺之前,曾於尼連禅河邊苦修六年。佛陀努力的成果至今未斷,並且還要繼續下去,直到一切終了爲止,不僅是爲了利益此界衆生,而是爲了利益所有境界中的衆生。因此,我們不應把禅修和修法中所遭遇的小麻煩視爲艱巨。
有時我們的確很苦,如生病等等。生了病,我們就應服藥;與人發生糾紛,我們就應盡力解決糾紛。絕對應該如此。但是,我們對痛苦及麻煩的態度不應該是把它當作一無是處而抗拒之。苦就像掃帚一樣,能掃除苦因。有此認知,苦即返本還原而減輕;無此認知,苦即大過其實,增加兩倍、十倍,甚至百倍。發展出此項認知的方法是想:「我現在所受之苦乃過去的業因所結之果。正如我自己不想受苦,任何其他衆生也都不想受苦,所以我願自身現在所受之苦能切實利益一切衆生,爲其除苦。」這樣,我們就在心理上把一切衆生的痛苦承擔過來,用我們自身的痛苦解除他們的痛苦。
如果我們對修此法沒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我們自己與受苦者之間沒有爲其除苦的業緣,則修此法將只能對自己的修心有益,而不能對那些受苦者有實際的幫助。如果我們真爲一切衆生著想,則想成就的將遠超過只把他們的痛苦承擔過來。修此想之法,藏名施(tong)受(len),承受他人之苦,施予自有之樂。
第叁種忍辱是信任叁寶的至善性。這種信任乃因皈依佛、法、僧及修行佛法而産生。我們應永不忘於叁寶處尋求覺受,以及致力於理解究竟之真谛與相對之俗谛。在相對的俗世中,業、因、果報俱有,我們應行善止惡。在究竟的真谛中,無善無惡,一切皆被視爲虛幻。致力於理解此爲大多數人所難以領悟之並立的二谛,尤其是理解究竟的真谛,即名無生法忍。
我們修此第叁種忍辱,應從最基本處著手,如了解人身難得,人生美好,以及我們可隨意利用此生之類。我們具有完全適合爲善的條件,一切爲善所需的品性皆在此寶貴的人身之中。既然我們具有這些品性,若不善加利用,那就成了浪費。一個貧窮之家,若有一百公斤的黃金埋在地板下而不挖出來用以購買食物等等,則此家之人即是浪費黃金的價值,令其毫無用處。我們寶貴的人生亦複如是;人生極其寶貴,但是我們若不善加利用,也只有白白浪費掉。人生短暫,我們應先把對人生的認知發展到足以促使我們充分利利用此生的階段,然後再逐步加深此一認知,這就是修第叁種忍辱的方法。
精 進
精進有叁種:(一)甲胄般的精進;(二)努力勤修,把我們所知道的應用於生活之中的精進;(叁)積善不厭的精進。一般說法,叁種精進是:
第一種,甲胄般的精進,是基於此念或此誓:「從此刻起,我要利用此寶貴人身,爲利一切衆生而求證究竟成佛之道,以便能引導衆生離苦及所有苦因。」此一發自內心之念,即是甲胄般的精進之始。正如甲胄可以保護我們不爲銳利的兵刀所傷,精進亦可保護我們不爲各種懈怠之力所害。若無精進爲護,懈怠就會把我們往後拖,減弱我們的努力。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麽,然後全心全意、滿懷信心的致力於修行已了知之法。以此爲基礎,我們就能擴展和加深我們對尚不熟悉之修法的了解,然後才會有系統的澄清我們對這些修法的疑惑。
第二種,應用所知的精進,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我們所知應用於日常生活,此時我們必須遠離一切不良的影響。第二階段是積聚諸善,令其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第叁階段是力行一切利他之事,無論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在所有這些修法之中,我們首先修行最容易的善事。例如,先從決不傷害他人入手是很容易的,然後再從此發展到真能幫助他人。
第叁種,是永不滿足的精進,意即老是想要增進利他之正知與正行。法教中說:
即或明日死,今日亦應學,
雖已助人人,仍應再助之。
想想敵友,有十億個朋友也不夠,只有一個敵人就太多。我們決不應以自己所積之善爲滿足,永遠要從頭、從最微小、最簡單的,重新開始修行。一看到有利他之事可做,不管多麽小,我們就應把握機會,立即去做。凡對他人有害之事,我們必須利用一切機會予以阻止。只是躲避問題,認爲不要緊,並不夠好。比如說,我們看見地上有塊碎玻璃。把它撿起來丟在垃圾箱裏是一件極簡單容易的事。我們不能這麽想:「成千上萬的人從這裏經過,他們都不撿,我幹嘛要撿?」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樣有責。如果我們認爲一滴水不算什麽,那麽大海也不算什麽了,因爲大海乃是一滴一滴的水所組成的。然而,如果我們把一滴一滴的水積聚起來,則終有一天會成大海。
禅 定
禅定的第一方面是發展內覺,使我們知道心的本來面目(心的本來面目是隱於表層之下)。不修禅定,就不可能圓修布施、持戒、忍辱和精進:內覺是此四度的精髓,缺少這種精髓,修也修不圓滿。若要如實知心,必須先修「止」,修「止」可以定心,令心安住於其本性,而不爲最近所積之業所擾。發展「止」的方法是修「覺」,注意一切發生之事。修時,我們應放松身、口、意,自然單純的安住於現況,那是本無貪、嗔、癡、妒、慢等諸障惑的境界。
禅定的第二方面分兩個階段:一般與特殊。一般階段與我們坐禅時所修之心有關。初修「止」者所要修的境界並不是一片空白,一片一無所見的寂靜;它乃是一種能對心之明與性生起覺知的境界,而識此心性者即是心。這是禅定第二方面的一般階段。第二方面的特殊階段,不僅含有此安住於其本身之中及安住於對其本身之明的了解之中的自明之心,而且現出菩提心,那是沒有因視「能」、「所」、「行」爲叁者而構成之叁重障礙的菩提心。「能觀是誰?」「所觀爲何?」「如何修觀?」等這一類的觀念和偏見都被超越了。
禅定的第叁方面是發純正之心修上述之法,以使一般與特殊這兩個禅修階段能爲利益一切衆生之心所支持和引導,並能有慈悲的偉大開闊之性爲伴。這種禅定之果就是大乘之果。小乘的禅定與大乘的禅定不同之處端在發心,除發心外,二者極其相似,平心靜氣的禅定,了知其本身,超越「能」、「所」、「行」,並以利他之心爲基礎的禅定,即是圓滿的證悟。得此證悟時,自然會行利益衆生之事,並且毫不費力,一切成就。
小乘修行所生之證悟與佛陀所得之證悟非常相似,但因無利他之性與行,所以並不是對究竟道的圓滿證悟,而是一種非常枯燥無味的證悟,沒有悲心,沒有至善之佛的圓滿行。小乘所證悟者雖也是究竟道,但非如實證悟究竟道。因此,每當我們修「止」、修「觀」或修施受法時,都應依下列次第爲之:
(一)首先要准備好修禅之心,要把心定下來。(小乘行者也大都想要如此。)調心之時,通常作數息觀、專心於行走(*注:這一句的原文是「 Cultivating mindful- ness of Walking」)、注意身體的感受等等。有籍助於外物的方法,也有不藉助於外物的方法。
(二)由於修以上之法,心得平靜,這是一種「空虛的平靜J,還要加上「明」才成。(在此階段之「明」只是清醒而已,不是那種有了證悟才能出現的自心本具之明。)
(叁)接下來,要爲此靜與明加上純正動機之框,所謂純正動機即是助人之心。完成此點,禅定即形圓滿。空虛的禅定,只能令我們覺得松快,只能暫時解除我們的緊張,此外就什麽都沒有了。
我們若修金剛乘法、金剛乘之觀想等等,而無菩提心的開明動機,則我們所走的仍是老路。觀想本尊當然比觀想一塊結構複雜的石頭爲有益,但若無菩提心,決不會有圓滿的成果,盡管本尊所代表的是究竟道。
般 若(智慧)
般若有叁種:一般輪迥慧、次勝慧和最勝慧。第一種包括各類世俗慧,在西藏過去常稱之爲「藝術…
《修行之道·第四篇 菩薩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