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修心七要
緒 言
佛陀所有的全部法教不外小乘與大乘。大乘本身又有顯、密二乘之分。這一切法教都旨在協助我們舍棄有「我」之念。我們現在要研究的是大乘修心之法,此法能除去有「我」之妄想而發展出顯現爲活潑有力之大悲的菩提心,以及發展出修此大悲所需的一切。「修心」在藏文中是lo-djong。Lo的意思是“思想”,djong的意思是“修行、訓練或淨化”。此項修行名爲修心,乃是因爲運用其法可將我們目前爲「我」所蔽的那種相對的存在,轉化爲如實無礙的真心。
由於「我」的觀念作崇,我們易積不善,所謂「不善」,意即有缺陷者,也就是苦因。我們現在的感覺是有「我」,我們的一切行爲和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即以此有「我」的看法爲依據。運用修心之法能使我們以「障礙」作爲修清淨心之方便。因爲清淨心從來不曾受障礙的影響,當我們修行抵達究竟位時,清淨心還是像往常一樣。但是,於此之前,在相對的層面上修行和淨化有障礙之心則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如何能以「障」來淨化「障」呢?我們應細思此「我」,我們就可以如佛法所明示的那樣而發現,「我」通常是一切障礙因素的促成者,是一切障礙因素所需生存空間的製造者。然而,—旦我們知道如何運用,此一有「我」之念即能被轉爲證悟之種。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想要什麽。我們知道自己何時快樂、何時不快樂。推己及人,我們就能知道別人怎樣會快樂、怎樣會不快樂。我們能夠了解他們的痛苦。以「我」的感覺去體會他人的感覺就能生起悲心,進而發展此悲心,使其成爲相對的菩提心,願他人快樂,並爲令他人快樂而忘了自己。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私利盡舍的程度,但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如對貧苦饑餓的人行布施,或對辱罵我們的人行忍辱,因爲我們知道對方怒火中燒,無法自製。如是,則相對的菩提心會逐漸生起,並且逐步返本還原,直到成爲究竟的菩提心。然後,我們再精鏈、培養此究竟的菩提心,至其成爲完全的證悟爲止。這樣,藉此修心之法,「我」乃成爲解脫之種,而非輪迥和痛苦之種。當知修心並非求之於外,而是運用我們內心已有者,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所須做的只是去發現它和讓它展現而已。
有幾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是怎樣修的。有一種植物,對人和大多數的動物來說都是劇毒,但孔雀吃了卻無害,非但無害,反而益增其美,因爲孔雀有轉化此毒所必需的方法。通常,貪、嗔、嫉妒都是心中的劇毒,但若運用修心之法,這些劇毒之性就可構成證悟之道,此即爲何在大乘中修心之法如是重要。
僅知修心之法還不夠,必須還要有願修之心或稱之爲動機,而此願修之心或動機則因遭遇障礙及其後果而有。這種情形可用蓮花來比喻。蓮花不生於只有清淨和新鮮之水的泉源或池塘。蓮花這種最清淨、最美麗的東西乃是生於陳腐肮髒的泥塘。在爲痛苦及無明所縛,爲無明所惱的衆生心內,就埋藏著覺心之種,也就是大悲。由於遭受大悲不發之苦和急需大悲成長之益,這些衆生才易於生起放出大悲、任其成長之心。
大師及大證悟者,常以多種方式和從許多觀點,開示慈悲之道。慈悲之道意義深長,並且極爲重要。龍樹有一短偈說:
衆生欲除苦,須除苦之因,
而非苦本身。欲除苦之因,
須先信他人,比自己重要,
此即除苦法。若欲盡除苦,
須得大解脫。大解脫之根,
即是菩提心,此心須從始,
堅固如大山。
於此山上,一切解脫所需都將成長,尤其是平等無限的悲心。目前,我們的悲心十分有限,快樂時易發,一遇麻煩就幾乎全沒了。無限的悲心是不變的,其對象爲所有輪迥衆生,無一例外,不管他們是友、是敵、還是陌生人。不過,當菩提心修到極致,當我們得見自己和諸法本性時,最後,連此不變的平等大悲都要舍棄之,只有藉此全舍之慧,才能走完最後一步。何以故?因爲此悲乃出自於了解無人想要受苦,了解他人之希望快樂和厭惡痛苦一如我們自己。有此了解,我們才會盡一切努力,獻出自己的身、語、意,以使他人獲得暫時和永久的快樂及脫離痛苦。由於是「我們」力圖協助「他們」,所以仍屬有二之心。要想圓滿證得佛性的所有品性,亦即證得實相或真谛,此有二之悲最後必須舍棄。
修心要經過七個步驟或階段。此修心七要乃阿底峽大師傳入西藏之法教。當年阿底峽跟叁位上師學習修心之法和菩提心。這叁位上師是法稱、法護和彌勒瑜伽士。法稱藉修心之法獲得證悟,甚至在修心之際就能利益很多衆生。他確實能代衆生受苦、治衆生之病,以及令衆生安住於道,處處表現他以修行爲樂。法稱將修心之法傳給阿底峽,阿底峽又將此法傳入西藏。從阿底峽迄今,此修心七要一直不斷的傳下來。我自己是從第十六世DB法王那裏受此法教的。雖然我們追溯其源至法稱爲止,其實全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法教爲基礎,這是屬於顯教的修行。
此修心七要的內容分別是:
(一)基本加行:基礎。
(二)修行主體:二種菩提心---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
(叁)運用惡緣作爲證悟之道的一部分。
(四)應用修行於生活中的各方面。
(五)修心的衡量。
(六)修心的誓約(應禁者)。
(七)修心的箴言(應行者)。
第一要點:加 行
因爲此法必須先修,故名加行。這些加行常被稱爲轉心四法,或稱之爲四基本觀。第一觀是觀人身難得,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體會人生不可虛度的道理,因爲唯有藉此人身我們才能了知一切生命的意義或本質。人身是極爲寶貴的資産。只知道人身難得還不夠,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人生,令其可貴。
即使我們能令人生可貴,人生還是非常脆弱,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人生無常,人一出生,就不斷減壽。生也是死之始。何時會死,無人能曉。醫生可能說某人在某一期間不會死於某病,但沒人能保證在那段期間死亡不會來臨。體會人生無常,可激勵我們充分利用人生:沈思死亡,實能令我們珍視人生。只知道死亡會來也還不夠,我們還必須研究當此血肉之軀死亡的時候,我們的心會怎樣:研究我們今生在身、語、意方面的所作所爲如何造成善業和惡業,這些業在我們身亡之後仍將伴隨我們,永遠不離,不會自行消失。業遇緣即熟,依其本身之善惡而産生好壞的後果,無須依賴其他。此即爲何於此業熟之地的世間,盡管人人要樂不要苦,可是痛苦還是那麽多。人的痛苦不是來自當前的作爲,而是來自過去所造諸業的業果成熟。這說明了現在爲何有人似乎徒勞無功,有人似乎不勞而獲。
當我們了解業是這樣運作時,這種了解不是學術上的認知。業與我們有切身的關系。不過,正如業種在我們心中,對治業種及避開業果的方法也在我們心中。方法雖在我們心中,但徒法不能自行,我們須善用之,否則一切仍舊,或好或壞,仍舊要隨業流轉。
我們若不處理潛在之業,業就會成熟而生苦樂之果,帶來輪迥之苦。明察細思眼前我們所住的世間,我們即可看清和體會苦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想一想那些一無所有而想要獲得快樂、財富、健康或其他東西的人;想一想那些雖非一無所有,然而想要更多的人;想一想那些已經具足一切,然爲維護其所有而仍在受苦的人。無論是那一種人,他們徒勞一生。最後,終將盡失所有,因爲死亡時一件東西也帶不走,就連我們極其喜愛、細心照顧、難分難舍的身體,也不得不留下。
我們必須知道在此四加行內所觀之人身難得、諸法無常、業因果報和輪回是苦的順序,以及其間彼此的關聯。此四觀的排列不是思想家在哲學上對觀念所作的編排,而是世間本性的真實反映。由於是最基本的,所以此四加行構成修心第一部分的主體。人生與世間既然如是,我們就必須起用上述內在的方法,去修行那能引導我們出離輪回之道。但我們該做的是什麽呢?我們可以從修行佛所傳授的求知與發現之道中得到解答。因此,我們第一步要禮敬佛、法、僧,亦即皈依叁寶。就某一方面來看,禮敬和皈依是表示敬意,也是於無助時乞求援助。其實,遠不止此。皈依佛,除了是禮敬釋迦牟尼之外,還是認知和禮敬我們本具的佛性和成佛的目標。我們要是能自行成佛的話 ,我們早就成佛了。如今,我們仍在此爲人。所以,我們必須行道,行佛法之道,佛法就是直接教人如何成佛之法 。佛法之道是成千上萬的大師都曾修過並賴以獲得完全證悟之道。能奉行此道即是真正敬法。但是,獨自讀經和修行,其弊可能不下於利,也許會令我們受害不淺。我們必須在有信心、有助人之悲心和有適當之經驗者的指導下修道。遵從這種人的指導即是真正敬僧。如是禮敬佛、法、僧叁寶,即名皈依。
信任佛性、佛道和上師,並用以除去自身之苦而獲得真樂,即使是這樣皈依叁寶,還是不夠,因爲皈依只是邁出一步而已。下一步是悲心和菩提心。因此,全部的加行,修心的第一要點,如下:「我們先衷心體會四基本觀(人身難得、諸法無常、業因果報、輪迥是苦),再誠心誠意禮敬佛、法、僧叁寶並發菩提心。然後,我們即可進入第二階段,開始修行相對的菩提心與究竟的菩提心。
第二要點:實修菩提心
菩提心的發展分兩個階段:
(一)修相對的菩提心。
(二)修究竟的菩提心。
相對的菩提心又分叁個階段來修行:
1)預備;2)修行的主體;3)終結。
(一)預 備
我們所修的任何禅觀都是幫助我們直接體驗佛性的方法。修行這些方法,我們終將抵達能現證佛性實相的地步,但欲達此地步,必須先行禅修,禅修的第一步是學習…
《修行之道·第五章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