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2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2

  

講授格西洛桑卻佩翻譯法炬法師 2008-03-15

  首先,這八個偈頌,就像文章般很長。第一偈禮贊文已講完。這是向誰禮贊呢?在此主是向果位般若波羅蜜多禮贊。第一偈也是立誓撰著,也是佛教論著的需聯系語。第一偈含此叁者,這已講解完畢。

  接下來四個(2~5)偈頌,是獅子賢之前的四位論師們如何辨析﹑解釋本論軌理。第六偈是闡示獅子賢自己的大心願。第七偈是獅子賢教敕有緣所化機理應趣入論中作聞思。第八偈是獅子賢的謙虛,獅子賢實際上已完全了悟《般若經》的意義,但他很謙虛地講到自己尚未了悟,因此爲了自己積聚福報的緣故才寫這部論。這八個偈頌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往昔的四位論師們如何辨析﹑解釋本論軌理,其中第一位無著菩薩如何辨析本論已講解過了,「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是指無著菩薩于至尊彌勒座前聽聞已,寫了《廣中略叁般若經》的解釋,在哪裏解釋?在《二萬頌真如定論》中解釋。

  無著菩薩如何從至尊彌勒處聽聞呢?無著菩薩修了十二年的至尊彌勒法門,最後親見至尊彌勒,由至尊彌勒以神通引到兜率天,在兜率天相當人間五十年的時間,在至尊彌勒座前聽聞《廣中略叁般若經》,無顛倒地了解《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回到人間後,才寫了注釋。

  「作大論之釋」是指無著菩薩寫了釋論。無著菩薩寫了《二萬頌真如定論》,這是《廣中略叁般若經》的釋論。其實,無著菩薩不是只寫這部論,還寫了《五地論》﹑《二攝論》等衆多論著,多數是以唯識宗的主張見解而寫的,比較著名的論著有七部。

  無著菩薩在印度出生,後來成爲非常出名的學者,大家通稱他是叁地菩薩,他已現證空性;實際上,可以肯定他是中觀宗者,但當他寫《廣中略叁般若經》釋論時,卻以唯識宗的見解寫的,那是有原因的,因爲過去大乘的教法﹑宗派都曾衰頹過,大乘的二宗派中觀宗和唯識宗都衰頹;中觀宗已由龍樹菩薩父子複興了,唯識宗尚無人複興,無著菩薩雖是中觀宗者,但不忍唯識宗無人複興故,刻意爲了複興唯識宗而在寫《廣中略叁般若經》釋論時,就依著唯識宗見解來寫,所以,無著菩薩被稱爲唯識宗的開宗師(開創者),而龍樹菩薩稱爲中觀宗的開宗師,因此有兩位開宗師。這就是爲什麼身爲中觀宗的無著菩薩寫了衆多中觀論著的原因。

  怎麼知道無著菩薩是中觀宗者呢?無著菩薩隨著至尊彌勒到兜率天聞法,當時至尊彌勒講了《慈氏五論》。《慈氏五論》是什麼?是《大乘無上續論(寶性論)》﹑《現觀莊嚴論》﹑《辯法法性論》﹑《辯中邊論》﹑《大乘經莊嚴論》。其中的《大乘無上續論》和《現觀莊嚴論》是中觀宗的論著;其他叁部論是唯識宗的論著。後來無著菩薩寫釋論時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釋論,他是寫《廣中略叁般若經》的釋論,即《二萬頌真如定論》,另外寫了《大乘無上續論》的釋論,簡稱爲《無上續論無著釋》。《大乘無上續論》是中觀宗的論著。要知道無著菩薩是那個宗派者,可從他寫該論的解釋《無上續論無著釋》中的見解可以看出他是中觀宗者。無著菩薩的究竟見解就寫在《無上續論無著釋》中。另外《五地論》﹑《二攝論》﹑《真如定論》這些論著都是唯識宗的見解。

  無著菩薩是由誰處聽聞?由不敗尊者至尊彌勒處聽聞;至尊彌勒是由誰處聽聞?由釋尊處聽聞。釋尊在世時,有八大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至尊彌勒。廣行傳承是從釋尊傳到至尊彌勒﹑再傳到無著菩薩…。當我們聞思修佛教的清淨論著時,都可追溯它的根源到釋尊。這部《明義釋》的最終根源可追溯到釋尊。從釋尊傳到至尊彌勒,至尊彌勒傳到無著,無著傳到世親,這就是廣行傳承的上師。

  請看文:「利生親世親自信解爲主所知屬內性依此而作釋

  這偈是講到世親如何解釋《般若經》。「利生親世親」是世親菩薩的名號。稱世親爲「利生本末」是因爲他圓滿宣說能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根本和支分法,所以稱爲「利生本末世親尊」。「利生」指增上生及決定勝。

  世親跟無著菩薩兩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世親是無著菩薩的弟弟﹑也是弟子,他們兩個既是兄弟也是師徒。世親跟隨無著菩薩而行,無著菩薩解說《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時,是隨順所化機而講解,故是依著唯識宗的見解講的,雖然如此,他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世親菩薩講《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時,也以唯識宗的見解講的,那是他的究竟密意,不是隨順所化機而講解。

  「自信解爲主」指世親以他本身的信解爲主而寫《廣中略叁般若經》的釋論。世親和無著菩薩都未曾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他們都寫《廣中略叁般若經》的釋論。實際上,《廣中略叁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諸法無谛實成立」的見解。但世親寫《廣中略叁般若經》的釋論時,並不以《廣中略叁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見解撰寫而是依著唯識宗的見解寫的。世親因爲非常鍾愛唯識宗,所以,解釋時就以自信解爲主的講說,他說外在的一切所知,色聲香味觸法等,皆是內心識之體性;與內心識體性「異」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沒有的。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並不是沒有,是「有」的。它的「有」是因爲與內心識體性「一」故。雖然這並不是《廣中略叁般若經》的究竟密意,但世親卻以本身信解爲主﹑以唯識宗的見解來解釋《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而說了「無外境存在,一切所知皆是內心識之體性」。

  「所知」是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內在」是指心識。若說「所知是內在」是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皆與內在心識體性一。世親認爲外在所知色聲香味觸法等皆與內心識是體性一,所以就依著如是的見解解釋《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

  無著菩薩撰寫《二萬頌真如定論》,世親菩薩撰寫《二萬頌釋論》,這二部都是《廣中略叁般若經》的釋論,不是《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他們兩位都未曾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

  一般公認的唯識宗見解是什麼?是「色和見色眼識兩者體性一」。爲什麼?因爲所見的色和見色的眼識,它們是由同一近取因「同質識」蘇醒而産生,因此是同時形成。怎麼同時形成?我們過去在輪回中,已經串習過衆多的色聲香味等,例如曾見過非常多各種不同的色﹑聽過各種不同的聲,也生起過「這是色﹑這是好聽不好聽的聲…」等許許多多耽著的分別心,已種下衆多的習氣,全都放在心識上,爾後這些習氣蘇醒時,會分成兩分:一分是顯現爲外色行相﹑一分是顯現爲見色的識行相。色和識兩者都由同一近取因「習氣」形成,種下習氣者是心識,彼二是由同質之識形成,因此色和見色眼識二者是體性一﹑質一。因爲「體性一」故,「體性異」是空的,「空掉體性異」是唯識宗最究竟的見解,唯識宗不講「谛實不成立」。若略思,就是如此。至于「色及诠色聲之趣入識本身自性相成立空」這些很艱深難解,但主要意思是前面說的。

  所以,唯識宗認爲「所知皆是內識」,一切所知皆爲內識的體性,又該宗認爲外色及內識兩者都是谛實成立,不論在無著菩薩寫的《二萬頌真如定論》,或者世親菩薩寫的《二萬頌論釋》,都這樣講。兩位論師都沒辦法真正抉擇《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無著菩薩雖然能真正抉擇,但因爲所化機的關系,座下的聞法者是唯識宗的緣故,所以沒有真正作抉擇。但世親菩薩是以本身的信解爲主,因此沒有究竟抉擇《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然而他是非常精通唯識宗的見解。

  世親菩薩是位大家共稱非常厲害的學智者,宛如「遍智第二」,是百分之百的菩薩,他到底是第幾地的菩薩就不曉得了。

  請看文,「已屬聖者流,名爲解脫軍,亦見彼非釋,住中道慧釋。

  第叁偈是指聖解脫軍,肯定他是位大乘聖者,可是他是第幾地菩薩就不知道了,沒有詳細記載,他主要的宗派是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第一部《現觀莊嚴論》釋論就是他寫的。聖解脫軍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世親菩薩的見解是中觀宗,他卻是唯識宗,其實也沒有什麼關系,例如阿底峽尊者是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他的上師金洲大師是唯識宗的見解,有很多這類的情形。阿底峽尊者本身是中觀應成派,他的弟子中有很多是小乘的宗派者,有很多是毗婆沙宗,一樣的,佛世尊本身是應成派,衪的弟子卻有各種不同的宗派,所以師徒之間各有不同宗派是沒有關系。

  「已屬聖者流」是指他已證見道故屬聖者的範疇。「名爲解脫軍」是他的號。「亦」指無著﹑世親明示《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聖解脫軍也明示。「見彼非釋」是「見彼所作非作已」之意,聖解脫軍也造論闡示《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雖然之前無著和世親已明白闡示,但彼二所示並非真正密意,因爲彼二是以唯識宗主張闡示的,而《廣中略叁般若經》真正的密意是中觀宗見解,所以彼二並未善明《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見彼非釋」是「見彼二未善加闡示」之意。「住中道慧釋」是指聖解脫軍以中觀宗見解造釋論。「中道慧」是中觀宗見解,那是什麼?是「諸法雖無谛實成立,然名言上有」。聖解脫軍依著中觀宗的主張造釋論明示《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無著和世親彼二是以「諸法谛實成立﹑一切所知皆是內識體性」的角度解說《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聖解脫軍見到彼二所說並非如實的解釋,因而他就以中道慧「諸法雖無谛實成立,然名言上有」爲基礎抉擇《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他寫的論著是結合《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彼二者只單獨诠釋《般若經》的密意並未結合《現觀莊嚴論》作解說。

  首先應知,所謂《般若經》就是《廣中略叁般若經》。《廣中略叁般若經》…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