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2》
讲授格西洛桑却佩翻译法炬法师 2008-03-15
首先,这八个偈颂,就像文章般很长。第一偈礼赞文已讲完。这是向谁礼赞呢?在此主是向果位般若波罗蜜多礼赞。第一偈也是立誓撰着,也是佛教论着的需联系语。第一偈含此三者,这已讲解完毕。
接下来四个(2~5)偈颂,是狮子贤之前的四位论师们如何辨析﹑解释本论轨理。第六偈是阐示狮子贤自己的大心愿。第七偈是狮子贤教敕有缘所化机理应趣入论中作闻思。第八偈是狮子贤的谦虚,狮子贤实际上已完全了悟《般若经》的意义,但他很谦虚地讲到自己尚未了悟,因此为了自己积聚福报的缘故才写这部论。这八个偈颂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往昔的四位论师们如何辨析﹑解释本论轨理,其中第一位无著菩萨如何辨析本论已讲解过了,「圣无着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是指无著菩萨于至尊弥勒座前听闻已,写了《广中略三般若经》的解释,在哪里解释?在《二万颂真如定论》中解释。
无著菩萨如何从至尊弥勒处听闻呢?无著菩萨修了十二年的至尊弥勒法门,最后亲见至尊弥勒,由至尊弥勒以神通引到兜率天,在兜率天相当人间五十年的时间,在至尊弥勒座前听闻《广中略三般若经》,无颠倒地了解《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回到人间后,才写了注释。
「作大论之释」是指无著菩萨写了释论。无著菩萨写了《二万颂真如定论》,这是《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其实,无著菩萨不是只写这部论,还写了《五地论》﹑《二摄论》等众多论着,多数是以唯识宗的主张见解而写的,比较著名的论着有七部。
无著菩萨在印度出生,后来成为非常出名的学者,大家通称他是三地菩萨,他已现证空性;实际上,可以肯定他是中观宗者,但当他写《广中略三般若经》释论时,却以唯识宗的见解写的,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过去大乘的教法﹑宗派都曾衰颓过,大乘的二宗派中观宗和唯识宗都衰颓;中观宗已由龙树菩萨父子复兴了,唯识宗尚无人复兴,无著菩萨虽是中观宗者,但不忍唯识宗无人复兴故,刻意为了复兴唯识宗而在写《广中略三般若经》释论时,就依着唯识宗见解来写,所以,无著菩萨被称为唯识宗的开宗师(开创者),而龙树菩萨称为中观宗的开宗师,因此有两位开宗师。这就是为什么身为中观宗的无著菩萨写了众多中观论着的原因。
怎么知道无著菩萨是中观宗者呢?无著菩萨随着至尊弥勒到兜率天闻法,当时至尊弥勒讲了《慈氏五论》。《慈氏五论》是什么?是《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现观庄严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大乘经庄严论》。其中的《大乘无上续论》和《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宗的论着;其他三部论是唯识宗的论着。后来无著菩萨写释论时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释论,他是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即《二万颂真如定论》,另外写了《大乘无上续论》的释论,简称为《无上续论无着释》。《大乘无上续论》是中观宗的论着。要知道无著菩萨是那个宗派者,可从他写该论的解释《无上续论无着释》中的见解可以看出他是中观宗者。无著菩萨的究竟见解就写在《无上续论无着释》中。另外《五地论》﹑《二摄论》﹑《真如定论》这些论着都是唯识宗的见解。
无著菩萨是由谁处听闻?由不败尊者至尊弥勒处听闻;至尊弥勒是由谁处听闻?由释尊处听闻。释尊在世时,有八大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至尊弥勒。广行传承是从释尊传到至尊弥勒﹑再传到无著菩萨…。当我们闻思修佛教的清净论着时,都可追溯它的根源到释尊。这部《明义释》的最终根源可追溯到释尊。从释尊传到至尊弥勒,至尊弥勒传到无着,无着传到世亲,这就是广行传承的上师。
请看文:「利生亲世亲,自信解为主,所知属内性,依此而作释。」
这偈是讲到世亲如何解释《般若经》。「利生亲世亲」是世亲菩萨的名号。称世亲为「利生本末」是因为他圆满宣说能得增上生及决定胜的根本和支分法,所以称为「利生本末世亲尊」。「利生」指增上生及决定胜。
世亲跟无著菩萨两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世亲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也是弟子,他们两个既是兄弟也是师徒。世亲跟随无著菩萨而行,无著菩萨解说《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时,是随顺所化机而讲解,故是依着唯识宗的见解讲的,虽然如此,他的究竟密意是中观宗。世亲菩萨讲《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时,也以唯识宗的见解讲的,那是他的究竟密意,不是随顺所化机而讲解。
「自信解为主」指世亲以他本身的信解为主而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世亲和无著菩萨都未曾写《现观庄严论》的论疏,他们都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实际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是中观宗的「诸法无谛实成立」的见解。但世亲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时,并不以《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是中观宗的见解撰写而是依着唯识宗的见解写的。世亲因为非常钟爱唯识宗,所以,解释时就以自信解为主的讲说,他说外在的一切所知,色声香味触法等,皆是内心识之体性;与内心识体性「异」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没有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并不是没有,是「有」的。它的「有」是因为与内心识体性「一」故。虽然这并不是《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但世亲却以本身信解为主﹑以唯识宗的见解来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而说了「无外境存在,一切所知皆是内心识之体性」。
「所知」是指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内在」是指心识。若说「所知是内在」是指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皆与内在心识体性一。世亲认为外在所知色声香味触法等皆与内心识是体性一,所以就依着如是的见解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
无著菩萨撰写《二万颂真如定论》,世亲菩萨撰写《二万颂释论》,这二部都是《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不是《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他们两位都未曾写《现观庄严论》的论疏。
一般公认的唯识宗见解是什么?是「色和见色眼识两者体性一」。为什么?因为所见的色和见色的眼识,它们是由同一近取因「同质识」苏醒而产生,因此是同时形成。怎么同时形成?我们过去在轮回中,已经串习过众多的色声香味等,例如曾见过非常多各种不同的色﹑听过各种不同的声,也生起过「这是色﹑这是好听不好听的声…」等许许多多耽着的分别心,已种下众多的习气,全都放在心识上,尔后这些习气苏醒时,会分成两分:一分是显现为外色行相﹑一分是显现为见色的识行相。色和识两者都由同一近取因「习气」形成,种下习气者是心识,彼二是由同质之识形成,因此色和见色眼识二者是体性一﹑质一。因为「体性一」故,「体性异」是空的,「空掉体性异」是唯识宗最究竟的见解,唯识宗不讲「谛实不成立」。若略思,就是如此。至于「色及诠色声之趣入识本身自性相成立空」这些很艰深难解,但主要意思是前面说的。
所以,唯识宗认为「所知皆是内识」,一切所知皆为内识的体性,又该宗认为外色及内识两者都是谛实成立,不论在无著菩萨写的《二万颂真如定论》,或者世亲菩萨写的《二万颂论释》,都这样讲。两位论师都没办法真正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无著菩萨虽然能真正抉择,但因为所化机的关系,座下的闻法者是唯识宗的缘故,所以没有真正作抉择。但世亲菩萨是以本身的信解为主,因此没有究竟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然而他是非常精通唯识宗的见解。
世亲菩萨是位大家共称非常厉害的学智者,宛如「遍智第二」,是百分之百的菩萨,他到底是第几地的菩萨就不晓得了。
请看文,「已属圣者流,名为解脱军,亦见彼非释,住中道慧释。」
第三偈是指圣解脱军,肯定他是位大乘圣者,可是他是第几地菩萨就不知道了,没有详细记载,他主要的宗派是随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第一部《现观庄严论》释论就是他写的。圣解脱军是世亲菩萨的弟子,世亲菩萨的见解是中观宗,他却是唯识宗,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例如阿底峡尊者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他的上师金洲大师是唯识宗的见解,有很多这类的情形。阿底峡尊者本身是中观应成派,他的弟子中有很多是小乘的宗派者,有很多是毗婆沙宗,一样的,佛世尊本身是应成派,衪的弟子却有各种不同的宗派,所以师徒之间各有不同宗派是没有关系。
「已属圣者流」是指他已证见道故属圣者的范畴。「名为解脱军」是他的号。「亦」指无着﹑世亲明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圣解脱军也明示。「见彼非释」是「见彼所作非作已」之意,圣解脱军也造论阐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虽然之前无着和世亲已明白阐示,但彼二所示并非真正密意,因为彼二是以唯识宗主张阐示的,而《广中略三般若经》真正的密意是中观宗见解,所以彼二并未善明《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见彼非释」是「见彼二未善加阐示」之意。「住中道慧释」是指圣解脱军以中观宗见解造释论。「中道慧」是中观宗见解,那是什么?是「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圣解脱军依着中观宗的主张造释论明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无着和世亲彼二是以「诸法谛实成立﹑一切所知皆是内识体性」的角度解说《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圣解脱军见到彼二所说并非如实的解释,因而他就以中道慧「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为基础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他写的论着是结合《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彼二者只单独诠释《般若经》的密意并未结合《现观庄严论》作解说。
首先应知,所谓《般若经》就是《广中略三般若经》。《广中略三般若经》…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