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正的密意是中觀宗,經中直接宣說從「色」至「相智」間之一切諸法都是無谛實(成立);間接宣說現觀次第。對此,唯識宗诠釋密意時,將之解讀爲不了義經,無法如實承許經中所說內容。唯識宗說《廣中略叁般若經》的真正密意不是經典字面上的意思,真正的密意不是這樣;唯識宗對此做了側面攻擊;唯識宗說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谛實成立,真正《廣中略叁般若經》的究竟見解不是「諸法無谛實成立」,而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谛實成立」,「空掉色和執色量體性異的二空」才是究竟見解。因此,無著菩薩寫的《二萬頌真如定論》以及世親菩薩寫的《二萬頌論釋》都以唯識宗的這種主張解釋的原因就在這裏。聖解脫軍見到彼二所說並非真正的正確見解,因此就以中觀宗的主張「諸法雖無谛實成立然于名言上有」爲基礎,結合起《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
聖解脫軍是最初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做解說者。《二萬頌般若經》有八品,《現觀莊嚴論》有八事,聖解脫軍結合此二解說。「住中道慧」的「中道」是「中間」的意思。若是「有谛實成立」則落入「常邊」;若是「名言上亦無」則落入「斷邊」。若是「無谛實成立」則離「常邊」:若是「名言上有」則離「斷邊」。離了常斷二邊,就是住于中道。聖解脫軍是以中觀見解「諸法雖無谛實成立,然名言上有」爲基礎而作抉擇,因此稱之「住中道慧釋」。那麼他撰寫什麼論著呢?《二萬頌光明論》。這部論是最初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的論著,這部論並不是結合《廣中略叁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的。另外他還有結合《十萬頌般若經》和《八千頌般若經》解說的論著。這部《二萬頌光明論》只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而已。
獅子賢寫的四部釋論解說《現觀莊嚴論》。聖解脫軍寫了很多《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有結合《八千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稱爲《大釋論》;另外,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也有結合《般若攝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明義疏》只有解說般若沒有結合經典。《般若攝經》是在《一萬八千頌般若經》內,《一萬八千頌般若經》有八十七品,《般若攝經》是第八十四品。獅子賢寫結合起《般若攝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釋論。聖解脫軍應該是無著菩薩的弟子,因爲大家都知道無著菩薩活了一百五十歲,無著菩薩在世時世親也在,一方面無著和世親菩薩是同師徒﹑也是兄弟﹑同輩的。聖解脫軍在世時無著菩薩也還在世的話,他一定是無著菩薩的弟子,當然也是世親菩薩的弟子。
他們統統都是那爛陀寺的學者。龍樹菩薩在那爛陀寺時,找不到是中觀宗者而不是龍樹菩薩弟子的,除了龍樹菩薩自己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位。一般而言,《廣中略叁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有二:「諸法無谛實成立,然名言上有」,聖解脫軍寫的釋論就是結合此二密意和《現觀莊嚴論》作解說的。下面將會提到。然而有個問題:《現觀莊嚴論》第八事中直接闡示的「智慧法身」,法身有四:色身﹑報身﹑自性身﹑智慧法身共四身。在聖解脫軍的釋論中並沒有談到,就因爲這一點,所以聖解脫軍的釋論不成爲衆釋論中的第一名;獅子賢寫的《明義釋》是第一名,因爲他詳釋第八事的色身﹑報身﹑自性身﹑智慧法身等四法身,所以成爲衆釋論中的第一名。聖解脫軍的釋論只談到第八事的色身﹑報身﹑自性身等叁身而已。在這點上獅子賢和聖解脫軍之間存有些許爭議。
請看文,「彼後解脫軍,以住信行地,未得論全義,順已見作釋。」
這偈是指尊者解脫軍。「彼後解脫軍」指聖解脫軍之後是尊者解脫軍。解脫軍是他的名號。「以住信行地」指他是住于「信解地」者。「信解地」是大乘資糧道,不是小乘成資糧道,因爲他是大乘道的行者。「未得論全義」指他未獲得《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的詞﹑義完整義理。「順已見作釋」指他隨著自己所理解的寫了釋論,雖然他沒有得到經和論的詞義完整義理,然他盡己所知寫了釋論。
尊者解脫軍寫的論著是《二萬頌釋論》。他是效法聖解脫軍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光明論》,尊者解脫軍也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釋論》。看他寫的這部論時會發現他並沒有很完整解說《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完整詞義,雖然「未得經論之全義」,但他卻對自己所理解的詳細作了解說,「順已見作釋」這句有稱贊他的意思。「未得論全義,順已見作釋」這句是贊美?還是貶罰?「未得論全義」有貶罰的意思,但是「順已見作釋」卻是贊美的意思,整個看來是贊美。就像說:「這只小鳥的翅膀很小,…」這句話有點貶低的意思,「…可是它卻很會飛。」這句是贊美的意思,「小鳥的翅膀雖然很小,可是很會飛。」整個是贊美的意思。
尊者解脫軍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者,跟聖解脫軍一樣。聖解脫軍寫的論著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尊者解脫軍寫的論著也是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獅子賢論師也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八品論》;另外,精通密法的大成就者向提跋也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清淨論》。所以,在二十一部釋論中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作解釋的論著有這四部,一部是聖解脫軍撰著的﹑一部是尊者解脫軍撰著的﹑一部是獅子賢論師撰著的﹑一部是向提跋撰著的。
獅子賢論師有沒有從尊者解脫軍之處聽聞《現觀莊嚴論》的意義,我們就不知道了。他主要從靜命論師之處聽聞《現觀莊嚴論》的意義。靜命論師有很多名字,有:毗缽遮那﹑菩提薩埵,和這本書的最後122頁,中間有一段偈頌的第四偈「敬禮阿阇黎,明照賢師後」,其中的「明照賢師」就是毗缽遮那。靜命論師有衆多門生,其中有兩位最得意的門生:一位是精通「般若」的獅子賢論師﹑一位是精通「中觀」的蓮花戒論師。
廣行傳承上師,在尊者解脫軍之後是勝軍,勝軍之後是調伏軍,調伏軍之後是靜命論師,靜命論師之後是獅子賢論師。勝軍和調伏軍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獅子賢論師和他們並沒有直接關系,和跟無著﹑世親也沒有直接關系。
到此爲止,講了往昔的四位論師。下一偈是獅子賢講到自己的大心願。
請看文,「諸學者所顯,有未得真實,如是論諸義,得彼誠希有。」
(翻譯說:「諸學者」的「諸」這個字應該沒有,因爲只有指一個人而已。藏文的意思是「如是學者所顯示」。)
「學者所顯」指聖解脫軍。聖解脫軍闡釋什麼?闡釋中觀見解:「諸法雖無谛實成立,然名言上有」以中觀宗見解作抉擇。
「有未得真實」的「有」是有些的意思。有些是指誰呢?無著﹑世親﹑尊者解脫軍叁位。無著雖有獲得真正《般若經》的密意,但在《二萬頌真如定論》作抉擇時並未使用「諸法無谛實成立」來解釋《廣中略叁般若經》的密意,而用唯識宗見解作解釋,因此也屬「未得真實」的範圍。世親菩薩是真的沒有得到密意。尊者解脫軍更不用說了,他連論著中詞和義的完整意義都沒有得到。這句「有未得真實」的「有」就是指無著﹑世親﹑尊者解脫軍他們叁位。在《金鬘疏》中說無著有獲得《般若經》密意,但因隨順所化機的緣故,才未如實解說。有誰得到呢?聖解脫軍。
「如是論諸義,得彼誠希有」,「論」不是只有指《現觀莊嚴論》,應該理解爲經典和論著。經典和論著的完整意義,無著﹑世親﹑尊者解脫軍未得,有誰得到?聖解脫軍,如是獅子賢亦獲得;「得彼誠希有」能獲得實在非常的稀奇,獅子賢心想:我是怎麼得到的?怎麼能像聖解脫軍一樣得到如是的密意,可能是自己往昔積聚福報的關系。這句是他自我贊歎一番。
圓滿撰寫論著有叁因:第一:「勝士口訣未間斷」,獅子賢具有勝士夫一路傳來,未曾斷絶的口訣。從佛釋尊→至尊彌勒→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勝軍→調伏軍→毗盧遮那→獅子賢,尊勝士夫的口訣傳承一路未曾間斷過,這一點獅子賢具足了。第二:「親見本尊,獲得撰論開許」,我們可以從獅子賢的傳記裏看到,獅子賢親見至尊彌勒,得到至尊彌勒開許撰寫釋論的開許,第二點獅子賢也具足了。第叁:「精通全部所诠義」,不只全部了解而且精通于所撰論著的所有內容意義,最好自己要精通五明,至少對自己所寫的論著所诠內容要全盤了解而且精通。這叁點圓滿因獅子賢全都具足。我們怎麼知道獅子賢無倒全盤了解論著所诠意義呢?從「諸學者所顯,有未得真實,如是論諸義,得彼誠希有。」這偈可知。以上是講到獅子賢具足撰寫論著的叁圓滿因。
請看文,「由是甚難得,何幸得深道,依佛力而得,智者可入論。」
這偈是說其余學者理應趣入此論,透過他所寫的論著,願令他人趣入。「由是甚難得,…深道」是指《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裏面的內容是極難得之甚深道。「甚深道」指現證(現觀)之八事之義是「諸法雖無谛實成立,然名言上有」。這一點其余者未曾獲得。「何幸得」指如是難得的深道,如寶藏,他已獲得到,真是運氣亨通,之所以能獲得並不是大自在天或世間神祗加持賜給悉地神通而得到,而是「依佛力而得」承蒙佛的加持力而獲得的,就像得到寶藏(地下伏藏)般,運氣亨通。「智者可入論」是說諸智者﹑學者理應趣入作聞思修,值得做剖析。
請看文,「一切諸經義,雖非我行境,隨順修福故,欣奮利自他。」
這是獅子賢的一番謙虛詞。「一切諸經義,雖非我行境」,獅子賢不說他已全盤了知經論的意義,他說經論的全部意義不是我的所行境,我未如理如實的了知,這是他的謙虛詞,實際上他已完全了知經論意義了。「隨順修福故,欣奮利自他」,可是我會盡己所知撰寫釋論。撰寫釋論和積聚福德是隨順的,撰寫釋論不但對自己有益可以積聚福德,也使看到釋論者積聚福德,所以才寫這部釋論。爲能饒益自他,使自他獲得久暫利益故,好樂而寫此釋論;經論裏的意義並非我所懂的﹑非我的所行境。
以上講到寫這部論的必要性﹑原因﹑他希望他人也趣入這部論中(他人理應趣入此論)。講到這裏,只是這部論的前行部份而已,還沒有談到這部論的正行。第12頁開始,正式進入到正行部份﹑正式解釋《現觀莊嚴論》。
「聖慈氏」就是至尊彌勒。《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是至尊彌勒。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正行之前,寫了叁智的禮贊文禮贊叁智:基智﹑道智﹑相智。先禮贊叁智是有必要性的;獅子賢寫的《明義釋》就解釋了爲什麼至尊彌勒在正行之前,先贊叁智的兩點必要性:觀待自利的必要性﹑觀待利他的必要性。「觀待自利的必要性」:「自己」是指至尊彌勒,闡示自己隨順勝士夫的行持是至尊彌勒自己的必要性。「觀待利他的必要性」是爲使其他的所化機對叁智起敬信的必要性。
請看文,第12頁,「聖慈氏自己與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顯者」,這句闡示「觀待自利的必要性」。
請看文,「又由各各自證之智,于般若波羅蜜多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如是定解後,欲令他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極淨信故。」這句闡示「觀待利他的必要性」。
第一點「觀待自利的必要性」:在《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先禮贊叁智,是表示至尊彌勒自己隨順勝士夫的行持,怎麼表示呢?勝士夫趣入重大善行時,最初會先對殊勝對境作禮敬﹑供養﹑皈依,這是勝士夫的作風。從至尊彌勒寫《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先禮贊叁智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位勝士夫,因爲勝士夫的行爲他都具足了,他的作爲與勝士夫相隨順。
第二點「觀待利他的必要性」:「又由各各自證之智」的「各各自證之智」是指一心專注空性之智;「各各自證」是指空性;「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誰的心相續中有如是之智?至尊彌勒的心相續中有。
請看文,「于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翻譯說:「境」的藏文是「有境」,所以請你們加個“有”字到「境」的前面會比較正確。
「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是指誰?是指「叁智:基智﹑道智﹑相智」。這「叁智」又稱爲「般若波羅蜜多﹑薄伽梵﹑佛母」,叁智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若對「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生起淨信,是獲得一切善的主因。「一切善」是指解脫﹑遍智﹑增上生﹑決定勝。若對「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起淨信,這是未來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等的主因。
請看文,「如是定解後」
由誰做定解呢?由各各自證之智。由各各自證之智定解﹑了知。
今天上課到此。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