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師利﹑妙音尊」,則可確定該部作品屬論藏。凡是翻譯律藏,就禮敬一切遍智。《現觀莊嚴論》和《明義釋》的譯敬文都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所以可以確定該部論屬經藏。
請看文,「般若波羅蜜,莊嚴彼諸頌,令成衆莊嚴,造釋故敬禮。」
首先,第一偈是禮供偈。經典並沒有禮供偈,因爲經典是佛說的,衪是至高無上的,除了禮供衪自己之外,沒有其余的禮供對象。但其他的任何論著,在論首都會有「禮供偈」,論著作者都會先禮敬﹑供養自己心中信仰的對境;若不先寫禮供偈的話,在撰寫過程可能會有很多內外障礙産生,或許一開始時就寫不下去,或者寫到一半就擱置了,或者寫到後面時就擱置了。所以從一開始到結束之間,會産生有很多障礙,爲了防止衆多內外障礙的産生,撰著者都會先作禮供﹑供養,所以論著一定有禮供偈。
禮供的對象,並沒硬性規定,例如,至尊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是禮供(禮贊)叁智;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是禮供大悲心,這是特殊的對境;法稱的《釋量論》和世親的《對法俱舍論》都是禮供導師世尊,這兩部論的禮供詞很相似,這部論是禮供的對象,是「般若波羅蜜多」。
此偈《明義釋》的「禮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關聯語」。若是《現觀莊嚴論》這叁者都有個別的偈頌,但《明義釋》只有此一偈,就涵蓋叁者(禮供﹑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語)了;其他的論著都有叁偈,而此論只有這一偈,所以此偈很重要。
若是佛教的清淨論著,在詳細廣解之前,一定要在開始的禮供偈和所诠內容之間,插入必要關聯語(需要的關聯詞)進去。「必要關聯語」是什麼?撰寫論有具備四點:j所诠(內容)﹑k需要﹑l極需(究竟需要)﹑m關聯語。這四點之間,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诠有關聯,所诠和論著有關聯。只有此偈就已敘述了這四點。
《現觀莊嚴論》的「莊嚴」是「飾物﹑裝飾」的意思。譬如某人臉蛋漂亮﹑身材很好,這就稱爲「自性莊嚴」;耳朵上﹑身上戴了各種飾品,這就稱爲「能飾莊嚴」;照鏡子時,鏡子能清楚顯現出,這就稱爲「能顯莊嚴」,如果這叁種莊嚴都具備了,這個人心裏會很高興。
《廣中略叁部般若經》是「自性莊嚴」。《八事七十義》是「能飾莊嚴」。《現觀莊嚴論》是「能顯莊嚴」。值遇自性莊嚴的《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又有《八事七十義》做裝飾,而且由《現觀莊嚴論》顯示出,《現觀莊嚴論》的特別所化機一定很高興。
這是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講到的。士夫的身材好,就如《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一樣,是「自性莊嚴」;士夫又在身上穿戴﹑臉上塗抹的裝扮,就如《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所诠內容《七十義》,是「能飾莊嚴」;,鏡子能清楚顯現出自性莊嚴和能飾莊嚴,就如《現觀莊嚴論》,能清楚地將《八事七十義》顯示出來。照鏡子的人,就喻如《現觀莊嚴論》的特定所化機,當他們于《現觀莊嚴論》作聞思修時,內心將會很高興。
「般若波羅蜜多…敬禮」是向對境般若波羅蜜多敬禮,爲何敬禮?「莊嚴彼諸頌,令成衆莊嚴,造釋故」。「彼莊嚴諸頌」指《現觀莊嚴論》。「彼」是指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裝飾就是《現觀莊嚴論》。「莊嚴諸頌」指《現觀莊嚴論》中的偈頌。《現觀莊嚴論》的「莊嚴」是誰的莊嚴?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莊嚴。《廣中略叁部般若經》本身是「自性莊嚴」。《八事七十義》是「能飾莊嚴」。《現觀莊嚴論》是「能顯莊嚴」。
簡單而言,《現觀莊嚴論》是誰的莊嚴?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彼莊嚴諸頌」是《現觀莊嚴論》裏偈頌。「成衆莊嚴」指成爲一切佛母的莊嚴,不只是《八千頌》一部或《二萬頌》一部或《十萬頌》一部的莊嚴,而是一切《般若經》的莊嚴,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莊嚴,故是「衆莊嚴」。「造釋」指獅子賢要很廣泛的詳作解釋般若波羅蜜多。爲此等緣故致「敬禮」。
《現觀莊嚴論》是《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的莊嚴。《現觀莊嚴論》是一切佛母的莊嚴。爲什麼?《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的內容,《現觀莊嚴論》將它顯示出來,所以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能顯莊嚴。只看《現觀莊嚴論》的話,不會知道它是闡示《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依著《明義釋》就能看出《現觀莊嚴論》確實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能顯莊嚴。獅子賢撰寫《明義釋》的需要,是讓我們了知《現觀莊嚴論》是一切佛母的莊嚴。獅子賢撰寫《明義釋》的究竟的需要是要成就相智,暫時的需要是了解《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莊嚴。「令成衆莊嚴」的「衆」是指《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依《明義釋》可知《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莊嚴。依《明義釋》能知《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涵蓋《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內容。知道的話,撰寫《明義釋》的暫時需要已達成。
「禮敬般若波羅蜜多」的對境「般若波羅蜜多」,主要是指「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其實這並不只指《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但在解釋時,多數是就《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作講解的,其中涵蓋整個般若波羅蜜多,因此這當中有「果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佛。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義釋》的「極需」。
所以這一偈是禮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關聯語。既然此偈是「必要關聯語」,那麼此偈就必須含有四點:所诠﹑需要﹑極需﹑關聯。「極需」是以「…般若波羅蜜多」表示。般若波羅蜜多分爲四種:(1)經教般若波羅蜜多(2)道般若波羅蜜多(3)自性般若波羅蜜多(4)果般若波羅蜜多。其中,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佛,佛就是「究竟的需要」。依《明義釋》聞思修最後將證得佛果,這是究竟的需要。
「莊嚴彼諸頌」是指《現觀莊嚴論》裏的所诠內容,也是《明義釋》的內容,所以這句「彼諸頌令成衆莊嚴」也是指《明義釋》裏的所诠內容。「成爲衆莊嚴」表示出《明義釋》的暫時必要性,而究竟需要前面已說了,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莊嚴彼諸頌」就是指它的所诠內容,「令成衆莊嚴」是指暫時的必要性,究竟必要性是修行所證的般若波羅蜜多。
「造釋故」是造釋論的「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語」必須含有四點:所诠﹑需要﹑極需﹑關聯。其中第四點,彼此之間的關聯(關系),在字面上看不出來,它是間接表示的。「關聯」是什麼?譬如,《明義釋》的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诠有關聯;所诠和論著本身有關聯,彼此之間的關聯並不是可直接看出來,而是間接闡示的。聞思《明義釋》,有了悟其所诠內容的需要(必要性),依著需要可成就極需,因此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诠有關聯;所诠和論著本身有關聯。之間的關聯是間接闡示的。
對此不可說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依著論著成辦所诠;依著修持所诠內容成辦論著的需要;依著成辦的需要成辦極需。因此,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诠有關聯;所诠和論著本身有關聯。
《明義釋》的第一偈是禮供偈,是向般若波羅蜜多禮敬。這一偈也是「必要關聯語」﹑「立誓撰著」,在此禮供偈之外沒有另外的「必要關聯語」和「立誓撰著」。其它論著,這叁點會用不同的偈頌講。
以上是禮供的部份。接著是各以一偈禮贊四位祖師: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
在獅子賢之前有難以計數的衆多學智者,例如靜命論師,他是獅子賢的直接上師。可是當時解釋《現觀莊嚴論》,寫釋論的衆學智者中,最好的﹑最優秀的就是他們四位,因此有人質疑:已經有這四位精通于《現觀莊嚴論》的人寫了釋論,您再寫釋論是爲什麼?獅子賢說必要,因爲這四位有的是以唯識宗的見解在寫﹑有的得到詞沒有得到義﹑有的詞義都沒有得到,所以須要再寫釋論。
請看文,「慈(貪)衆故博愛(一切貪),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
這是指聖者無著。藏文「卓喇洽巴」是「貪」的意思,所以不是「慈衆」應該是「貪衆」,翻譯時,不可以隨便竄亂改文字,字面是貪,不可翻譯成慈,那是有其必要性和理由的。爲什麼?作者用「貪」這個字是有理由的,雖然意思上是慈愛沒有錯,但還是請你們將慈改成貪。慈愛有分等級:有極慈愛和不強烈的慈愛。「貪衆」的貪字有很「強烈慈愛」的意思。「衆」是衆生。「貪衆」指對衆生有強烈的慈愛。「博愛」的藏文是「棍恰」是「一切貪」的意思。
聖者無著是唯識宗的開宗祖師。佛陀宣說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密咒乘法等衆多法。佛陀涅槃後,不久大乘法就衰頹了,大乘的宗派:中觀宗﹑唯識宗也跟著衰頹了,只有小乘法廣爲宏揚,小乘的毗婆沙宗和經部宗盛行。
大概佛涅槃後大約九百年,聖者無著出世,佛曾經授記聖者無著出世的年代﹑時間﹑出生的地方,還有他證悟到什麼程度,證悟到第叁地,將會寫什麼論著等主要在在《文殊根本續》中清楚授記,在其余很多經典中都有授記,但最清楚授記的是在《文殊根本續》。
在聖者無著出世之前,佛涅槃後大約四百年,龍樹怙主出世,龍樹怙主在在聖者無著出世前已開創了中觀宗,但唯識宗還沒有創立,聖者無著出世後,曆經十二年,閉關修持「彌勒法門」,想見至尊彌勒。但在關房中他根本沒有見到,這之間還有很多故事,但簡單而言,最後他很失望地出了關,回去的路上,看到至尊彌勒的化現:一只黑母狗,下半身血肉模糊,被蛆吃著它的肉,極可憐的樣子,其實那是至尊彌勒的化現,但聖者無著並不知道,當他看到母狗這麼可憐狀情,從心中生起了非常強烈的慈悲心,他本來對衆生就有強烈慈愛了,見到這種情形時內心的慈愛心更爲強烈,這就是「一切貪」(棍恰)的意思,特別強烈貪的意思。有兩個「貪」字,都是慈愛的意思。
因爲聖者無著看到至尊彌勒的化現這只母狗,血肉模糊被蛆在吃的可憐樣子,心想如果不管這只狗,這只狗一定會死,而且死狀很慘,但如將蛆移開狗身,這些蛆也會死,兩個都要照顧的緣故,就去向人借了一把刀,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但如果用手去抓那些蛆的話,蛆可能會被捏死,他想身上最柔軟的是舌頭,所以就閉著眼睛,用舌頭去舔,想用舌頭舔將蛆舔起來放到肉上,要閉著眼睛,因爲血肉模糊,若不閉著眼睛,可能會想吐,當他用舌頭去舔時,卻舔到地上,張開眼睛一看,結果看到至尊彌勒,沒有母狗。
聖者無著看到至尊彌勒後,就對著祂抱怨:「您好壞,讓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讓我看一下。」至尊彌勒說:「我都在關房裏啊!從你一入關,我就看到你,和你在一起了,是你被業障擋住才看不到我,現在因爲你對這只母狗産生很強烈慈悲心的關系,你的業障淨化了,才能看到我。」之後,聖者無著就拉著至尊彌勒衣角,由至尊彌勒以神通帶他到兜率天去,在兜率天,至尊彌勒講了《現觀莊嚴論》等慈氏五論,在兜率天中只有聖者無著是人,其他都是天神。
所以,偈曰「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的「救怙不敗尊」是指彌勒怙主(至尊彌勒),「不敗尊」是至尊彌勒的另外的稱號。「不敗尊前聞」指聖者無著在至尊彌勒的座前聽聞《現觀莊嚴論》等彌勒五論。「作大論之釋」的「大論」是指《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不是《現觀莊嚴論》;「釋」是釋論;聖者無著寫了《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論釋。聖者無著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聖者無著在至尊彌勒座前聽完慈氏五論,回到人間講說,寫了大論《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釋論。他只有解說《現觀莊嚴論》而已,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疏。
如果「大論」是指《現觀莊嚴論》的話,就必須有一部聖者無著寫的《現觀莊嚴論》釋論,但是聖者無著和世親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真正有寫的是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聖者無著在不敗尊座前聽聞後,寫了《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論釋在哪兒?就是《真性決定論》,這部論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釋論。《真性決定論》不是至尊彌勒寫的,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釋論。「作大論之釋」是指《真性決定論》,這不是《現觀莊嚴論》的釋疏。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