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P2

  ..续本文上一页殊师利﹑妙音尊」,则可确定该部作品属论藏。凡是翻译律藏,就礼敬一切遍智。《现观庄严论》和《明义释》的译敬文都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可以确定该部论属经藏。

  请看文,「般若波罗蜜,庄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造释故敬礼。

  首先,第一偈是礼供偈。经典并没有礼供偈,因为经典是佛说的,衪是至高无上的,除了礼供衪自己之外,没有其余的礼供对象。但其他的任何论着,在论首都会有「礼供偈」,论著作者都会先礼敬﹑供养自己心中信仰的对境;若不先写礼供偈的话,在撰写过程可能会有很多内外障碍产生,或许一开始时就写不下去,或者写到一半就搁置了,或者写到后面时就搁置了。所以从一开始到结束之间,会产生有很多障碍,为了防止众多内外障碍的产生,撰著者都会先作礼供﹑供养,所以论着一定有礼供偈。

  礼供的对象,并没硬性规定,例如,至尊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是礼供(礼赞)三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礼供大悲心,这是特殊的对境;法称的《释量论》和世亲的《对法俱舍论》都是礼供导师世尊,这两部论的礼供词很相似,这部论是礼供的对象,是「般若波罗蜜多」。

  此偈《明义释》的「礼供」﹑亦是「立誓撰着」﹑也是「必要关联语」。若是《现观庄严论》这三者都有个别的偈颂,但《明义释》只有此一偈,就涵盖三者(礼供﹑立誓撰着﹑必要关联语)了;其他的论着都有三偈,而此论只有这一偈,所以此偈很重要。

  若是佛教的清净论着,在详细广解之前,一定要在开始的礼供偈和所诠内容之间,插入必要关联语(需要的关联词)进去。「必要关联语」是什么?撰写论有具备四点:j所诠(内容)﹑k需要﹑l极需(究竟需要)﹑m关联语。这四点之间,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有关联。只有此偈就已叙述了这四点。

  《现观庄严论》的「庄严」是「饰物﹑装饰」的意思。譬如某人脸蛋漂亮﹑身材很好,这就称为「自性庄严」;耳朵上﹑身上戴了各种饰品,这就称为「能饰庄严」;照镜子时,镜子能清楚显现出,这就称为「能显庄严」,如果这三种庄严都具备了,这个人心里会很高兴。

  《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是「自性庄严」。《八事七十义》是「能饰庄严」。《现观庄严论》是「能显庄严」。值遇自性庄严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又有《八事七十义》做装饰,而且由《现观庄严论》显示出,《现观庄严论》的特别所化机一定很高兴。

  这是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讲到的。士夫的身材好,就如《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一样,是「自性庄严」;士夫又在身上穿戴﹑脸上涂抹的装扮,就如《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所诠内容《七十义》,是「能饰庄严」;,镜子能清楚显现出自性庄严和能饰庄严,就如《现观庄严论》,能清楚地将《八事七十义》显示出来。照镜子的人,就喻如《现观庄严论》的特定所化机,当他们于《现观庄严论》作闻思修时,内心将会很高兴。

  「般若波罗蜜多…敬礼」是向对境般若波罗蜜多敬礼,为何敬礼?「庄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造释故」。「彼庄严诸颂」指《现观庄严论》。「彼」是指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装饰就是《现观庄严论》。「庄严诸颂」指《现观庄严论》中的偈颂。《现观庄严论》的「庄严」是谁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本身是「自性庄严」。《八事七十义》是「能饰庄严」。《现观庄严论》是「能显庄严」。

  简单而言,《现观庄严论》是谁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彼庄严诸颂」是《现观庄严论》里偈颂。「成众庄严」指成为一切佛母的庄严,不只是《八千颂》一部或《二万颂》一部或《十万颂》一部的庄严,而是一切《般若经》的庄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故是「众庄严」。「造释」指狮子贤要很广泛的详作解释般若波罗蜜多。为此等缘故致「敬礼」。

  《现观庄严论》是《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的庄严。《现观庄严论》是一切佛母的庄严。为什么?《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的内容,《现观庄严论》将它显示出来,所以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能显庄严。只看《现观庄严论》的话,不会知道它是阐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现观次第,依着《明义释》就能看出《现观庄严论》确实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能显庄严。狮子贤撰写《明义释》的需要,是让我们了知《现观庄严论》是一切佛母的庄严。狮子贤撰写《明义释》的究竟的需要是要成就相智,暂时的需要是了解《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令成众庄严」的「众」是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依《明义释》可知《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庄严。依《明义释》能知《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涵盖《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内容。知道的话,撰写《明义释》的暂时需要已达成。

  「礼敬般若波罗蜜多」的对境「般若波罗蜜多」,主要是指「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其实这并不只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但在解释时,多数是就《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作讲解的,其中涵盖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这当中有「果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明义释》的「极需」。

  所以这一偈是礼供﹑亦是立誓撰着﹑也是必要关联语。既然此偈是「必要关联语」,那么此偈就必须含有四点:所诠﹑需要﹑极需﹑关联。「极需」是以「…般若波罗蜜多」表示。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种:(1)经教般若波罗蜜多(2)道般若波罗蜜多(3)自性般若波罗蜜多(4)果般若波罗蜜多。其中,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佛就是「究竟的需要」。依《明义释》闻思修最后将证得佛果,这是究竟的需要。

  「庄严彼诸颂」是指《现观庄严论》里的所诠内容,也是《明义释》的内容,所以这句「彼诸颂令成众庄严」也是指《明义释》里的所诠内容。「成为众庄严」表示出《明义释》的暂时必要性,而究竟需要前面已说了,是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庄严彼诸颂」就是指它的所诠内容,「令成众庄严」是指暂时的必要性,究竟必要性是修行所证的般若波罗蜜多。

  「造释故」是造释论的「立誓撰着」。「必要关联语」必须含有四点:所诠﹑需要﹑极需﹑关联。其中第四点,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字面上看不出来,它是间接表示的。「关联」是什么?譬如,《明义释》的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本身有关联,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可直接看出来,而是间接阐示的。闻思《明义释》,有了悟其所诠内容的需要(必要性),依着需要可成就极需,因此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本身有关联。之间的关联是间接阐示的。

  对此不可说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依着论着成办所诠;依着修持所诠内容成办论着的需要;依着成办的需要成办极需。因此,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论着本身有关联。

  《明义释》的第一偈是礼供偈,是向般若波罗蜜多礼敬。这一偈也是「必要关联语」﹑「立誓撰着」,在此礼供偈之外没有另外的「必要关联语」和「立誓撰着」。其它论着,这三点会用不同的偈颂讲。

  以上是礼供的部份。接着是各以一偈礼赞四位祖师:无着﹑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

  在狮子贤之前有难以计数的众多学智者,例如静命论师,他是狮子贤的直接上师。可是当时解释《现观庄严论》,写释论的众学智者中,最好的﹑最优秀的就是他们四位,因此有人质疑:已经有这四位精通于《现观庄严论》的人写了释论,您再写释论是为什么?狮子贤说必要,因为这四位有的是以唯识宗的见解在写﹑有的得到词没有得到义﹑有的词义都没有得到,所以须要再写释论。

  请看文,慈(贪)众故博爱(一切贪),圣无着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

  这是指圣者无着。藏文「卓喇洽巴」是「贪」的意思,所以不是「慈众」应该是「贪众」,翻译时,不可以随便窜乱改文字,字面是贪,不可翻译成慈,那是有其必要性和理由的。为什么?作者用「贪」这个字是有理由的,虽然意思上是慈爱没有错,但还是请你们将慈改成贪。慈爱有分等级:有极慈爱和不强烈的慈爱。「贪众」的贪字有很「强烈慈爱」的意思。「众」是众生。「贪众」指对众生有强烈的慈爱。「博爱」的藏文是「棍恰」是「一切贪」的意思。

  圣者无着是唯识宗的开宗祖师。佛陀宣说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密咒乘法等众多法。佛陀涅槃后,不久大乘法就衰颓了,大乘的宗派:中观宗﹑唯识宗也跟着衰颓了,只有小乘法广为宏扬,小乘的毗婆沙宗和经部宗盛行。

  大概佛涅槃后大约九百年,圣者无着出世,佛曾经授记圣者无着出世的年代﹑时间﹑出生的地方,还有他证悟到什么程度,证悟到第三地,将会写什么论着等主要在在《文殊根本续》中清楚授记,在其余很多经典中都有授记,但最清楚授记的是在《文殊根本续》。

  在圣者无着出世之前,佛涅槃后大约四百年,龙树怙主出世,龙树怙主在在圣者无着出世前已开创了中观宗,但唯识宗还没有创立,圣者无着出世后,历经十二年,闭关修持「弥勒法门」,想见至尊弥勒。但在关房中他根本没有见到,这之间还有很多故事,但简单而言,最后他很失望地出了关,回去的路上,看到至尊弥勒的化现:一只黑母狗,下半身血肉模糊,被蛆吃着它的肉,极可怜的样子,其实那是至尊弥勒的化现,但圣者无着并不知道,当他看到母狗这么可怜状情,从心中生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他本来对众生就有强烈慈爱了,见到这种情形时内心的慈爱心更为强烈,这就是「一切贪」(棍恰)的意思,特别强烈贪的意思。有两个「贪」字,都是慈爱的意思。

  因为圣者无着看到至尊弥勒的化现这只母狗,血肉模糊被蛆在吃的可怜样子,心想如果不管这只狗,这只狗一定会死,而且死状很惨,但如将蛆移开狗身,这些蛆也会死,两个都要照顾的缘故,就去向人借了一把刀,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但如果用手去抓那些蛆的话,蛆可能会被捏死,他想身上最柔软的是舌头,所以就闭着眼睛,用舌头去舔,想用舌头舔将蛆舔起来放到肉上,要闭着眼睛,因为血肉模糊,若不闭着眼睛,可能会想吐,当他用舌头去舔时,却舔到地上,张开眼睛一看,结果看到至尊弥勒,没有母狗。

  圣者无着看到至尊弥勒后,就对着祂抱怨:「您好坏,让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让我看一下。」至尊弥勒说:「我都在关房里啊!从你一入关,我就看到你,和你在一起了,是你被业障挡住才看不到我,现在因为你对这只母狗产生很强烈慈悲心的关系,你的业障净化了,才能看到我。」之后,圣者无着就拉着至尊弥勒衣角,由至尊弥勒以神通带他到兜率天去,在兜率天,至尊弥勒讲了《现观庄严论》等慈氏五论,在兜率天中只有圣者无着是人,其他都是天神。

  所以,偈曰「圣无着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的「救怙不败尊」是指弥勒怙主(至尊弥勒),「不败尊」是至尊弥勒的另外的称号。「不败尊前闻」指圣者无着在至尊弥勒的座前听闻《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作大论之释」的「大论」是指《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不是《现观庄严论》;「释」是释论;圣者无着写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论释。圣者无着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论疏。圣者无着在至尊弥勒座前听完慈氏五论,回到人间讲说,写了大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他只有解说《现观庄严论》而已,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疏。

  如果「大论」是指《现观庄严论》的话,就必须有一部圣者无着写的《现观庄严论》释论,但是圣者无着和世亲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真正有写的是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圣者无着在不败尊座前听闻后,写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论释在哪儿?就是《真性决定论》,这部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真性决定论》不是至尊弥勒写的,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释论。「作大论之释」是指《真性决定论》,这不是《现观庄严论》的释疏。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