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10

  ..續本文上一頁他聞解脫生死】之緣由

  又此定爲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聽聞思惟無我深義,內自能生,故說「從他聞」等。(p400,L6~L7)

  佛當時開示此法的目標是像我們現在的人,認爲不需要廣大的聞思學習,只要一直打坐、一直想著空、空……,這樣內心會不會有了解空性的慧?生起無我的勝義呢?事實上,這樣是不可能生起的。宗大師講這個道理佛世當時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我們也要理解,我們的內心現在有這個問題,宗大師就再強調這個道理。他擔心我們有這種想法:不用廣大聞思,學那麼多東西幹嘛!我們不要學習,就進入山洞裏閉關、打坐,一直想空、空,就會生起空正見,會不會生起空正見呢?不可能生得起來。佛當時看到這個問題,因此,才會講「由從他聞解脫生死」,佛當時就已經擔心了,我們不要讓佛菩薩擔心吧!我們自己要對空性法義廣大的聞思學習。

  第五階段佛開示一切法義,皆爲了令衆生能了解空性

  總諸佛語,有者直顯真實性義,…由補特伽羅及法二我空性。(p400,L8~p401,L2)

  佛辛辛苦苦開示八萬四千法門,開示那麼多法門的主要目標是甚麼?他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了解空性的整個道理,只有這個目標。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所緣的空性,不然,佛辛辛苦苦講了那麼多的法,就沒什麼意義了。此階段就是說明此道理,所根據的是《修次中篇》。如《修次中篇》雲「其次成就奢摩他已,…由補特伽羅及法二我空性」。到此共有五個階段,這些道理都是我們必須學習所緣空性的理由。

  ☆問答部分

  1:請問仁波切是如何背經的?

  1:我已經十多年沒有背書了,相信一定退步得很厲害,現在如果要背書,跟你們也沒有什麼差別,也會很辛苦的。但是,我相信如果一直持續背的話,一定會進步。我以前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辦法背那麼多經句,後來就慢慢的進步了,背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多了,剛開始可能就只能背二個偈頌八句,再來就增加爲四個偈頌…十個偈頌、二十個偈頌、叁十個偈頌,一直不斷增加。大家都是一樣的,當初我也只能背二個偈頌(應該大家現在也可以背二個偈頌),後來,慢慢地在很短的時間裏,背的東西就愈來愈多,這是要經過訓練的。

  腦袋裏要有記號,譬如:A裏面有1、2、3~10,B裏面有1~10,透過記號幫助記憶。先用眼睛看書,然後,腦袋就分成二部分跟著,前面的腦袋就跟著眼睛所看的走,另外一個腦袋就去做整理、保存的動作。所以,前面的腦袋是跟著眼睛走,後面的腦袋就跑來跑去(不斷反複做整理、保存的動作),這是我背書的方法。

  2:「無我慧」是否是解脫唯一的正因呢?成佛的正因是菩提心,還是「無我慧」?

  2:對治煩惱及對治煩惱的習氣(所知障)都是以「無我慧」爲主。「無我慧」對治煩惱的時候,並不需要菩提心的幫助(攝持)。但是,如果不只是要斷除煩惱,而且還要斷除煩惱的習氣,那就需要菩提心的攝持,透由菩提心的幫助,「無我慧」的力量就會增加,增加到能夠斷除煩惱的習氣,若是煩惱及煩惱的習氣全部都斷除的時候,那就是成佛了,也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兩個都要斷除,才能夠成佛。所以,爲了成佛來說「無我慧」的作用是甚麼呢?成佛必須要斷除二障,以斷除煩惱障來說,還不需要菩提心的攝持,如果是連煩惱的習氣也要斷除的話,那一定要菩提心的攝持,由于菩提心的幫助,智慧才會更廣、更深。所以,小乘雖有「無我慧」,但我們不會說「智慧度」。大乘就會說「智慧度」,就是指他的智慧力量跟小乘不一樣。

  3:勝慧與毘缽舍那,是因果關系或是總別關系?請仁波切再詳細說明,所緣空性、有境勝慧所指的各是什麼,是否可以詳細解釋或舉例來說明?

  3:所緣與對境,有時候二者是一樣的意思,有時候二者也有不同的意思。現在我們講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它的所緣與對境是一樣,即緣空性的毘缽舍那,空性是它的所緣,空性是它的對境,所以,空性是它的所緣境、也是它的對境,是一樣的意思,完全沒有區分。一般而言,所緣與對境,一定有區分(學過心類學的同學,就比較清楚)。例如,了解「五蘊是無自性」的量(認知)來說,「五蘊」是它的所緣,「無自性」則是對境。

  勝慧與毘缽舍那二者完全沒有區分,是同義。宗大師在廣論奢摩他開始的段落,有講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性相,爲什麼稱勝慧?爲什麼稱毘缽舍那?「勝慧」是藏文意義的直譯,「毘缽舍那」是梵文音譯,毘缽舍那的意義譯成藏文,我們就用勝慧(非常殊勝的智慧),所以,勝慧與毘缽舍那是完全一樣的。

  4如來藏是不是常法?

  4:「如來」是佛,「藏」是將來會成佛的種性的意思。佛本身有四身,兩個法身(智能身、自性身),兩個色身(報身、化身)。所以我們可以理解,自性法身是佛,智慧法身也是佛、報身是佛、化身也是佛,這四個都是佛,而這四個的續,比如我們就是將來有智慧法身的種性、自性法身的種性、報身的種性、化身的種性,種性不一樣,所以如來藏就不一樣因此,如果說自性法身的如來藏,就是常法;若說智慧法身的如來藏,那就不是常法,應該這樣區分,所以,要看你指的如來藏是甚麼如來藏。

  5仁波切以前說過引業與滿業,比較重的業叫引業,比較輕的業是滿業。是不是平常我們比較不經意、散亂的造作就是滿業呢?

  5:滿業沒有辦法給我們整個一個生命,但是對生命當中會有影響的就算是滿業。「滿」有點補充的意思,讓它圓滿的意思,即讓引業所感出來的果報上,再補充增加一些果報,從這個角度,就用「滿」這個字,滿就是這個意思。

  6:譬如,我們現在供養叁寶的這一念心,我們能夠判斷它是引業還是滿業嗎?

  6:我們要這樣想,我們看菩薩的行爲裏面,譬如,布施度裏面也有六度、持戒度裏面也有六度、…,供養叁寶看起來是布施度,但是它裏面也有包括持戒度等等。假如供養叁寶時,也有修布施度,也有持戒度,若布施度裏的持戒度修得比較好的話,這個部份就會變成引業。持戒是修行裏面最基礎的,同樣的,感果報來說,也是由戒給我們非常基本的果報,比如說基本的生命會帶來投生在哪裏的整體的一個生命。因此,布施度作得如何,要看他有沒有如理如法的布施,譬如行爲是布施度,但是他沒有那麼遵守戒律或不是非常如法,這也會造成引業。

  7:是不是可以從知見的正不正確,來判斷它是否是引業或滿業?

  7:戒定慧中,定慧也要戒,戒是基礎,將來我們能得的果報,整體來說是以戒爲主。

  8:如果持戒的知見不清淨,他的引業應該也是不好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說?

  8是,沒有錯。但這有點複雜,就是剛剛講的布施度裏面也有持戒度、忍辱度裏面也有持戒度、精進度裏面也有持戒度,所以,修什麼樣的法都有戒定慧的體性在裏面,如果戒的部份做得比較多,比較圓滿的話,就會得到所依靠的整體的最基本的功德。

  9:是不是所有分別心的對境都可以歸納到遍計執?

  9大概可以這樣解釋,但是我也沒有辦法解釋得那麼清楚。

  10:(p399,L2)的「勝慧」是解釋爲「了空慧」,並不是現在所說的毘缽舍那的勝慧?(p401,L2)「是諸度中慧度所證」,剛剛解釋爲有境的勝慧,(毘缽舍那是般若度所攝的勝觀),這些名相都是用勝慧來表示,是不是要有一點區分?

  10菩薩們所要修的六度裏面的靜慮度、智慧度,特別分出來在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段落來作說明。現在所講的毘缽舍那即是智慧度,沒有錯啊!一般而言,智能度的智能,是以有境爲主,菩薩們所修的智能是緣空性的一種智慧,此是非常殊勝的智慧,所以,我們稱它爲勝慧或是毘缽舍那。至于毘缽舍那,我們也要區分是不是否緣空性,若是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就是出世間的,若不是緣空性,而是緣上下界粗淨相的話,就是世間的毘缽舍那。

  12:(p399,L2)「應于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如此說來是不是勝慧在前,毘缽舍那在後,或者是勝慧比較大,毘缽舍那比較小?

  12:首先,要取到所緣的空性,取到之後,就是了解空性,了解空性之後,更進一步,有境的智慧也要達到殊勝的智慧,所以,我們要修勝慧。意思即我們首先要了解空性,了解之後,緣空性上面,就要修毘缽舍那(修有境的部份)。所以,先有所緣,所緣取到之後,有境方面也要進步。

  12:緣空性的勝慧與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完全一模一樣。可是,上次仁波切說(p399,L2)的勝慧是指了空慧,這裏的名相是不是中文翻譯的問題?

  12「…不應喜足。應于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這裏藏文沒有用「勝慧」,只有「慧」喔!不可以用勝慧。應該是「無倒引發決定智慧」不可以用「勝慧」。

  13最近臺灣南部水災,同胞受苦,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請仁波切指示我們該怎麼做?內心如何安立?行動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助災民?

  13我前幾天也看到新聞,也有一些認識的慈善團體打電話給我,我們心裏都非常難過,看到那麼嚴重的水災,心裏非常痛。好像比以前921地震還更嚴重。實際上面,我們自己有時間、能力一定要去做,要幫忙不可以嘴巴講一講,心裏想一想,實際上都沒有行動,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但是,也是要實際上有時間有能力才能做到,所以,看自己…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